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儒家思想看晋商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晋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晋商之所以取得了卓越成绩,就是把儒家思想融贯于商业活动之中,形成了新的商业理念,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的兴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联的。由于近代中国的衰落,出现了"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反思和批判,乃至儒学在国际国内遭受昨日黄花的命运。本世纪70年代东亚经济崛起,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崛起,使世人对以儒学为基本核心的中国及东亚的传统文化刮目相看,儒学这株数千年的古树,在新的历史时代又换发出勃勃生机。曾经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发展绝缘的西方学人,竟纷纷著书立说,称"现在该是西方觉醒虚心向东方智慧学习的时候"。历史的这种戏剧性的发展表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儒学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等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 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纷繁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从历史演进的层面上看,它可分为原始儒家、汉代儒家、宋明清新儒家、当代新儒家等;从内容转化层面上看,儒家思想的内涵是随历史的演进不断转化的.从先秦原始儒学到汉代儒学,到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其内容是不同的.它在转化过程中,随时吸收各家思想,使之不断丰富,同时也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5.
从泰山道教石刻看武则天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平 《东岳论丛》2007,28(3):92-97
武则天对道教是颇为迷信的,她不但亲临泰山参加了封禅大典,而且还9次派遣道士赴泰山行道,是唐代奉祀泰山最勤的统治者。她巧妙地利用泰山行道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同时还利用泰山行道来祈求长生神仙。她打破了历代封禅不准妇女参加的陈规,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与反传统精神。她是中国历史上在泰山留下最多历史痕迹的统治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首先必须将它从神圣性中摆脱出来,还原其作为思想文化资源的哲学伦理学本来面目。对儒家思想的某些命题和判断,应摄取其抽象意义而舍弃其具体意义和价值旨趣,对儒家思想的扬弃,需避免主观发挥和过度诠释,而应在"道体"与"器用"、"抽象"与"具体"、"原本"与"诠释"这三对范畴的矛盾辩证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7.
在鲁学研究的历史中,鲁迅总是以最彻底的反孔反封建的形象被认同.然而,鲁迅精神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继承,它从《周易》文化中可以找到源头,在儒家的思想中得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产生了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和改革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 战国秦汉之际,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了政治、经济、文字诸方面的统一,但在学术思想方面,究竟应怎样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选择哪一家来作为统治思想呢?秦始皇的选择是法家,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诗书百家语,结果失败了,二世而亡。汉武帝反其道而行  相似文献   

9.
“亚洲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之间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亚洲价值观”的兴起,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经过现代转化之后的儒家思想所可能具有的当代意义:第一,儒家思想所突显的“关系本位”的伦理规范,为纠正极端个人主义的偏颇以成就更为合理的人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二,儒家思想奠定在“和而不同”价值取向之上的和谐化辩证法,可以为“欧洲价值观”与“亚洲价值观”两大价值系统达成良性互动提供富有活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谢惠媛 《江淮论坛》2003,52(6):98-101
本文以三国两晋至唐代为时间域,通过忠孝之辩,分析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争辩和契合,进而阐释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和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鲁迅晚年,思想较前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态度上尤为明显.前期的鲁迅,是一个彻底的反传统主义者,在进化论的影响和启蒙主义的引导下,他坚定地走着“张个性”、“扬精神”的“立人”之路,艰难地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表现出了思想的深刻和战斗的坚定;晚年的鲁迅,则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表示接受与肯定.他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实现了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成为一个跨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这一点,在其晚年所著历史小说《出关》中有着鲜明、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谢惠媛 《船山学刊》2003,(4):97-100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作为外来宗教和文化,佛教进入中国后,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而建构起与印度佛教相异的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伦体系。本文将以三国两晋至唐代为时间域,通过忠孝之辩,分析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争辩和契合,进而阐释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和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内容来看,石刻用典形式的意义是以来源意义为基础形成的;从形式来看,石刻用典形式基本来自典故中,除少量没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式外,石刻用典形式大都能体现、反映来源意义某一方面的内容:从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关系来看,能够直接表明意义的石刻用典形式很少,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倾向于不存在理据性.  相似文献   

14.
从《二年律令》看儒家思想对西汉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赵璐 《人文杂志》2004,(4):136-140
从 1 983年荆江市荆江县张家山出土的《二年律令》这一部真切反映西汉初年社会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来看 ,它体现出了不少儒家思想和儒家伦理观念 ,虽然西汉统治者在汉初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中推行黄老之学 ,实行的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 ,但从律令所反映的情况来看 ,儒家学说也已很大程度深入到汉初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中 ,在治国理政驭民这个大课题上 ,西汉王朝实际上采取的从实际出发 ,利用各家学说予以综合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道”是个广泛使用的概念。从文与道的关系看,道就是文的思想内容。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道和儒家思想往往有着密切联系。但儒家思想不仅不能概括文的一切内容,还和文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就形成古代文学发展中错综复杂的情形:有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有儒家思想和所谓“异端”思想的矛盾,有儒家思想和文辞采饰的矛盾,更有儒家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矛盾等等。本文只图通过对文与道的发展轮廓的清理,考察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所以,侧重于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矛盾统一问题,与向来论文与道者略异。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通过对汉语比拟式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梳理了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作者认为,在考察历史语言现象时,有时须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框,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元明时期的比拟式正应如此解释。金元时期出现了与先秦唐宋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式和语法功能,这种句式不是汉语原有句式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它经过了从模仿照搬到逐步调整、改造,从而纳入汉语语法体系的过程,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语言接触、渗透和融合的产物。而现代汉语的比拟式则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渗透和融合的结果:上述两种比拟式的形式融为一体,两种语法功能也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7.
东汉豪强地主,史书往往称之为“大姓”、“著姓”和“名族”,因此在史学界也叫做大族豪强地主。豪强地主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早在西汉后期即有很大发展。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对东汉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且与后来门阀士族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因此,探讨一下豪强地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了解东汉以及魏晋时期的历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东汉建武元年,国家开始设置河南尹。河南尹既是畿辅地区的名称,也是京畿地区长官的名称。作为京畿地区长官的河南尹具有对畿辅地区和首都洛阳的管理权,并且,起到保证首都洛阳社会安定的作用。东汉国家还使河南尹能够参与国家的政务和礼仪活动。国家可以从中央和地方官员中选任河南尹,对河南尹的选任注意到籍贯的回避。从河南尹的职掌和选任的情况来看,河南尹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官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巨人、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写成于1596年左右.四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重读这篇名作,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威》剧当中体现的基督教的教义精神,和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当然其中也有相当重要的不同之处.本文仅据《威》剧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求了解其异同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巨人、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写成于1596年左右.四个世纪过去了,我们重读这篇名作,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威》剧当中体现的基督教的教义精神,和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当然其中也有相当重要的不同之处.本文仅据《威》剧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求了解其异同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