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40年代的中国文学被包含在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之中,多元的大众化样式已成为文学的时代特征。解放区文学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演变成为"农民大众文学",出现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新编京剧、街头诗、墙报、通俗故事、赵树理小说等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农民文学。而沦陷区、国统区则出现了都市大众阅读类型文学,即以张爱玲、徐訏为代表的"市民大众文学"。于是,在1940年代,农民"大众化"与市民"大众化"发展到一起,出现了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促使民族文学走向现代化和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伊塔玛.伊万.祖哈上世纪70年代提出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中心地位的假设。在伊万.祖哈假设的基础上以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翻译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当时新旧文学转型时期参与目的语文学变革的过程,分析翻译小说对目的语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刺激度和革新度,从而证明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处于当时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托尔金、刘易斯和罗琳等为代表的英国现代奇幻文学借由立体化的现代传媒席卷全球并进入中国,从而催生了中国玄幻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玄幻小说在接受英国现代奇幻文学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过滤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制约,中国玄幻小说对英国现代奇幻文学的接受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创作机制与传播方式、文本写作以及文化动因三个方面.在多元文化并存与社会转型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玄幻小说面临缺失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特色与人文传统失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4.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家“的王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蒙是一位勇于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创新,勇于为文学而献身的杰出的文体革命家和文学革命家。在差不多半个世纪中,王蒙的小说艺术探索,举其要者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四个方面:1.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表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次文体革新使小说艺术摆脱僵硬政治的束缚,继承和发展了文学写人的情感世界的“五四”新文学传统;2.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王蒙发表了《蝴蝶》等小说,又一次发动了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它使中国小说艺术走向现代、开放、自由和多元;3.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王蒙还发表了另类小说《杂色》和《坚硬的稀粥》等,不但使当代小说获得了新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使小说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获得了文化哲学意味;4.上个世纪90年代王蒙的主要小说创作是长篇小说“季节系列”,他在小说叙事学上,在“叙”什么和怎么“叙”上的大胆的成功的实验,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添上了浓彩重墨。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物象考察,<离骚>第1-12章属于以"象事行"之"赋"为主的赋比兴诗歌文本类型,即"象事行"之"赋"占文本整体1/3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在世界影响很大。而在中国,意识流的真正成熟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王蒙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为标志。中国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审美品格,但却贯穿了迥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一批女作家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努力.其中庐隐与石评梅小说的自叙传色彩浓重,第一人称、书信体、日记体小说比重大,是新文学以及现代女性文学发生时期的重要特征;沈祖棻的历史小说女性意识强,构思独到;张兆和的白话小说风格纯美.她们的创作都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女作家的创作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同时也为推动中国白话文学的成熟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台湾著名作家姚一苇早年在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史实的求证,并就其中两篇重要的小说《输血者》、《春蚕》与鲁迅、施蛰存的某些小说作了比较,从而见出其与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左翼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由此也提示了当代台湾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象"是一切文学尤其是诗赋创造的发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综述性灵,敷写器象"作以概括,并对"物象"的呈现方式作了精辟的分析。作者从"物象"入手,通过文艺家对"物象"进行物色运裁、情感寄托、言意沟通,研究"无识之物"在"有心之器"的感官中的呈现状态;或从"形象"入手,逆向寻找,倒推"形象"产生的根源,梳理"物象"的"成像"规则,从而还原文艺家对"物象"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1.
贾植芳写于1940年代的小说在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文学追求上,都与鲁迅开创的启蒙主义的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体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残酷战争中的历史乐观主义,他们对抗人的丑陋与堕落,追求人的价值、责任与存在的意义,希望在此基础上"开始真正的人类历史".这一点对于当代现实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90年代的家族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家族小说表现历史变迁与文化沧桑,构成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呼应世界文学的特殊景观.其一显示出对民族现代转型的精神关注乃至历史主义的自信;其二借家族叙事呈示历史寓言,体现当代作家退回内心的忧思;也出现了某种"衰败历史的形式".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家族母题切入五四的时代主题,90年代家族小说更注意发挥家族叙事的自由空间,表现民族及人类的生存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具体考察了 3 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 40年代 ,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压倒一切 ,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渐次消退 ,现代主义作为流派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已经不可能存在 ,但是有些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深的作家 ,在他 (她 )们的小说创作中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主要是张爱玲、钱钟书、徐皊等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文学流派,它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现代主义艺术的实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学.在20世纪中国小说流派的发展中占有一个不可予夺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中,原型象征往往是通过将现实的人事物象与原型意象彼此交融,或者将原型意象"置换变形",使它与现实人事物象巧妙叠合而生成的.这常常拓展出极其广阔的审美张力空间,最终促成了古今人事物象的有机一体.原型象征的创造,使作品与人类无限的记忆建立了深层的联系,小说就内蕴了比一般象征更加深广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6.
王国富 《南都学坛》2008,28(4):152-153
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文学形象蕴涵裸露的原则文学形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国古典文论对形象的这一特征早已有所论述,清代文论家章学诚就明确地把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天地自然之象”,即物象,是自然存在的,是客观的;一种是“人心营构之象”,即作品中的形象,这是作家创造出  相似文献   

17.
拉什迪文学思维的特点,即"象"的思维。在《午夜之子》这部作品里,作家创造了非常特别的语象、物象、声象、味象、色象等众多的象,正是这些各别的象,造成了其文学特色,形成后殖民文学意象,表达出作家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在中国1940—1960年代的文坛上几度浮沉,最终以悲剧告终,对研究这期间的中国文学是有着"标本"意义的。其"问题小说"创作与"中间人物"的塑造都为他招来不少是非,而究其根源却在于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赵树理的褒与贬实际上与对现实主义把握的正确与否有关。赵树理这一"标本"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为现实主义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9.
重新解读沈从文1940年代的主要代表性作品《看虹录》、《摘星录》、“七色魇”系列等,发现他1940年代的文学追求是用文字构图作曲,用文字保留生命中的永恒的线条、色块、旋律等等美感意象,最终达到“用意象构筑形式”的艺术目的。他所要诠释的是“爱”与“美”的永恒。他希望用永恒的“美”去创造理想的生活,以此保留永恒的生命形式。沈从文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突出的文学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以《沉思的老树的精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而享有声誉的文学批评家黄子平,于90年代在香港出版了文学评论集《革命·历史·小说》。作者以睿智的眼光,透过历史的烟尘,深刻地剖析了50-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中革命、历史、小说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揭开了一个新视角。此评论集,融其智性与生命体悟为一炉,从而形成了黄子平成熟而独特的批评风格。一、智性的批评黄子平1983年的《当代文学中的宏观研究》,鲜明地提出了“要在微观基础上展开宏观研究”①的意见。他认为宏观研究不仅意味着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