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酒在中西方文学中有诸多功用,可用于祭祀、礼仪,可消愁,能给人以勇气,能治疗某些疾病,能用作一种武器,能给诗人以灵感.但是过量饮酒既有害于身体又会误事,酒与色有密切的关系,酒还是一种麻醉品.由于酒有许多害处,从古到今都有政府颁布法令禁酒.从中英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些实例,就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对于认识酒在文学中的作用特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和"强制性"形式转换的存在反映出翻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言语学与非言语学的不一致的理解。换句话说,转换表现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把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时,这种翻译方法有利于减少翻译之间句子含义的流失。在本文中,作者以英语和汉语间的互译为例,讨论了言语体系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表现形式上的转变。本文列举了一些英中翻译的例子,展示了文体形式如何在异文化翻译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月亮在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象征贞洁、辉煌、忠贞不渝、美丽、爱情。另一方面它也有许多的贬义,如它有圆缺盈亏,它暗淡丑陋,它使人和动物情绪波动,它跟坏人也有联系,它靠反射太阳的光芒而发光,它冰冷,月蚀是不祥的预兆,月亮还是一个会惩罚、报复人的形象。此外,中西方文学中还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比喻也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4.
邓程 《东方论坛》2006,(2):30-35
在历史悠久的西方文论中,对形象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形象是理性的附庸上。而语言作为理性的物质形态,或得到完全信任,或被完全否认,语言与表达的矛盾始终处于尖锐的境地。而在中国文论中,由于兴的作用,以象为中介,言与意的矛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感叹人生无常是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无常意味着灾难,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生离死别。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对于“灾难”的起因和“生死”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用儒家思想来解释“灾难”的原因,即无常是社会的各种弊端造成的,而后者则用佛教思想来解释“灾难”的原因,即灾难是无常世界本身造成的。对于“生死”,中国古代文人“忧生”,日本古代文人“崇死”。  相似文献   

6.
转叙是违反常规的越界叙述艺术。转叙肆意践踏叙述层的界限,打破传统叙事的和谐性和连贯性,并以此来检验、质疑和反思文学自身的边界。从其哲学立足点来看,转叙是语言哲学在文学园地留下的投影,也是后现代思想孕育出的叙述形式。它与生俱来地拥有一种反思姿态——对语言、符号和媒介生成机制的反思。这种反思和颠覆精神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转化为一股强劲的革故鼎新之力,引领了审美趋势的转变。转叙亦成为当代作家寻求陌生化效果且富有创造力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7.
称谓语不仅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个庞大的语言体系。从亲属称谓、姓名称谓、职业称谓和指代称谓几方面来研究中西方称谓语的性别差异,揭示造成中西方称谓语性别差异的文化因素,以便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仕与隐一直都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两难选择.作为中唐文化的代表,白居易调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出仕与退隐中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并提出了中隐的概念.白居易亲手建构的私家园林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唐前乐府已形成汉魏、六朝两个传统,前者具有儒家所主张的"观风"的政治目的,后者则因内容趋于艳情而为后代所诟病。然六朝乐府除了"艳词"外,亦展现对于地方风土风俗的描写兴趣,这实已开启有别于汉乐府的"观风"角度。排比中唐乐府可以发现,除了抨击时政的内容外,尚有为数可观的作品涉及地方土俗的书写,甚至以之作为诗歌主题。这批乐府作品拧合并改造了乐府在唐前的两条传统。它们一方面吸收并发展了六朝乐府的观察角度与创作手法,另方面扩充了汉乐府的"观风"内涵并扭转初唐以来"采诗"徒具形式的事实,强化其与"百姓讴谣"间的关系,从而使乐府的风俗主题得到创作上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女性体育研究是推动性别平等重要而必要的手段.以体育为载体,女性走出"身体即命运"的本质主义牢笼,逃离了传统文化规训的藩篱,走向了竞技前台,开创了女性的新时代.然而,中西方场景中的女性由于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的差异,经历了迥异的成长路径.通过文献研究,运用归纳与演绎、对比与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基于身体、性别、权力与体制视角,围绕女性参与竞技体育情况、女性面临的性别关系以及女性与国家权力关系几个维度,讲述不同文化与体制影响下差异化的女性体育叙事.竞技体育场域的女性经历是女性追求平等、寻求自我的奋斗过程,不同的成长境遇铸就了女性区别性的成长轨迹,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女性叙事.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后进国家的国家主导在工业化起步中的必要性,比较了中日两国的国家主导力量的不同表现,指出了国家主导力量受到限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和各民族文化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国际交流源远流长。在浩瀚的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许多共同点和极为相近的素质。然而,正是这种文化的相似性,使两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常常忽视对方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差异,容易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模式去揣摩对方,形成一些令人遗憾的文化误解和摩擦,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浅议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差异,说明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民族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汇的差异,对克服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出走"是西方文学的经典意象之一,女性出走的情节模式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中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劳伦斯通过这一情节模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及精神诉求,对现在女性的自我实现不乏教义。  相似文献   

15.
强制修饰语是"中"语境句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动结构"NP+V+Adv"中,Adv为强制修饰语。从认知以及语用的视角对中动句和被动句中的强制修饰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添加否定词、改变时态以及将中动词替换为具有削弱功能的动词的情形下,话语不满足会话信息要求,强制修饰语不可缺失,在添加重音以及添加情态动词的情形下强制修饰语可以缺失;在特定语境下,强制修饰语具备一定的语用交际功能,如劝告、建议、鼓励等。以上结果表明,中动句与被动句在语用功能上的差异,主要归因于二者句法结构的差异与表达事物状态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表现比较鲜明,这种文化差异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化解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交流,增强交际的深入性。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入手,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进行了细化分析,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优化建议加以探索,旨在能尊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深度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中西方早期复仇文学主题中,对于复仇者所采用的复仇方式及其有限性的思考,在西方文学中萌芽得较早,最终发展到对复仇残忍失当乃至复仇行动本身的阻遏。而古代中国人认为只要为了善的被损害去毁灭恶,方式的偏激过当可以被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18.
薛松、浦捷和李云飞的作品中,到处是浮云,雨水,铁钉,烧焦的短命印刷品,收藏物,布条,信用卡,广告册页,爆破拆迁后的劫余木头,以及其它各种各佯的元素袖题材。梦幻和真丈有时难以区分,人们的潜意识有时会充溢侵扰在现实中,有时又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9.
1972年夏天,一个闷热的晚上,美国田纳西州,一辆小汽车稳稳地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米莉全家乘车外出,车上有她的丈夫、4岁的女儿以及不到两岁的侄子。丈夫有多年的驾驶经验,双手牢牢握住方向盘,全神贯注目视前方,此时路上的车流量虽然不大,但考虑到妻子米莉怀有7个月的身孕,他尽量把车子开得平稳舒适。车上的冷气刚好合适,音响飘出美妙的轻音乐,米莉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悠闲地欣赏着窗外的夜色,心情舒畅。然而,她怎么也不会料到,灾难会突然从天而降!  相似文献   

20.
正磨难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礼物。正如诗中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若一路顺风顺水,未必是什么好事儿,经受过磨难,懂得了珍惜,成功的滋味才那么甜。在马德里的监狱里,塞万提斯写成了著名的《堂·吉诃德》。那时他穷困潦倒,甚至连一本稿纸也无力购买,只好把小块皮革当作纸来写稿。当时,有人劝一位富裕的西班牙商人资助他,可那位富翁答道:"上帝禁止我去接济他,因为他的贫穷使世界富有。"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奋力笔耕的塞万提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一举跻身世界知名作家行列。《堂·吉诃德》成为世人皆知的经典名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至今。瓦尔德·罗利爵士那著名的《世界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