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梦”─—杜丽娘爱路叙说毛德富在中国戏曲史上,杜丽娘是继崔莺莺两三百年之后又一成功的光辉形象。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无疑是戏剧家汤显祖的伟大创造,也是《牡丹亭》的主要成就之一,因而有人竟把《牡丹亭》称作一曲“杜丽娘颂歌” ̄①,或叫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  相似文献   

2.
弗莱认为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上古时期"禖""礿"祭祀,既是生育神话的仪式化表现,也是众多情爱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化原型。《牡丹亭》在呼唤爱情、反抗礼教、礼赞人欲的主题之内,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中长期隐匿的高禖崇拜。杜丽娘即是高禖的化身,"游园""惊梦"等情节是《礼记·月令》《诗经·溱洧》等描写的古代仲春风俗和先民信仰的再现。从先秦文学到汤显祖的时代,这个文化原型的接续具有鲜明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图谱。这正是《牡丹亭》"惊心动魄"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3.
《说文》声训保存的文化史资料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训是一种与古代的社会背景、人们的思想观念关系非常密切的训诂方式,因而具有保存文化史资料的功能。百科全书式的《说文解字》含有大量的声训,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文化史资料,尤以反映古代人们的生活礼俗、哲学思想、鬼神信仰和科技知识等方面的资料为甚,正确解读这些声训,对我们认识上古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波 《阴山学刊》2007,20(1):32-34
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中,对于明末清初戏曲、小说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左派王学影响下,由李贽、汤显祖、冯梦龙、孟称舜等人直接推动而形成的强大的写“情”思潮,它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  相似文献   

5.
陈阳 《浙江社会科学》2005,24(3):177-179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结构理论的烛照下,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可以归就为一种受制于情爱欲望驱遣的年轻女性情感历程。通过深入的潜意识心理描写,作家将“情”宣泄到极致。这与作家本身“言情”的文艺思想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  相似文献   

6.
解诗与解礼——关于《诗经·摽有梅》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然 《齐鲁学刊》2007,5(1):61-64
《诗经·摽有梅》以女子口吻诉说盼嫁的心声,但在郑玄、欧阳修、朱熹等研究者的著述中被故意地误读,以维护文王、孔子圣贤道统和上古三代的美好幻像。戴震作为乾嘉时期学风严谨的经学家,从礼学角度阐释《摽有梅》,揭示了周代婚姻制度服务于国家体制的真实面貌。20世纪闻一多从文学视角解读此诗,得到的却和朱熹一样是歪曲史实的结论。对比前人与后世,戴震的治学方法值得人们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人们一直习惯于把杜丽娘视为一个爱情描写的经典形象,这与我们从其他维度去发掘她的政治内涵与哲学内涵并不冲突.事实上,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杜丽娘形象的爱情意义,才能更多地更准确地把握这个形象所蕴含的其他意义,以及更重要地,那种同样渗透在这几者之间的汤显祖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心理特征.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从象征性的维度来看,杜丽娘是一个政治理想主义和人格完美的化身.但是显然,对于我们来说,问题远远没有结束.例如,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汤显祖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恋爱中的女性来作为自己这种情感的寄托呢?假如回答是——正如我在上述同一篇文章中所指出过的——这是对屈原的"香草美人之思"的艺术手法的借鉴,那  相似文献   

8.
尚子楠 《兰州学刊》2013,(12):220-221
神话中的生死与魂灵问题是中西神话共同的中心问题.死亡意识在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看做是神话产生的一大源泉.在我国上古神话中,死亡成为了开启生命与宇宙永恒循环、永恒回归的核心,文章以“借死而生”的神话逻辑为重点,以来源、空间、内部关系、神话内容为四个主要方面,对上古神话中的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思想加以解读,从而窥探上古时期先民的生命观、灵魂观.  相似文献   

9.
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人所成的《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而保存了大量史料,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天文史料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非凡角色且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此外,同样相关内容亦集中反映于中国上古天文史料之集大成者《史记·天官书》中。两者相较不仅对探究上古中国天文学史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而且对后人解读与爬梳早期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先生在《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国故论衡》上卷)中曾从谐声偏旁、声训、异文等方面提出许多事实,论证“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这就是说,上古无娘日,舌上娘、半齿日都读为舌头音泥。如“屔、奴低切,音泥,古泥纽。“尼”、女夷切;“昵”、尼质切,都在娘纽。“仲尼三苍”作“仲屔”,《夏堪碑》作“仲尼何(忄宅)”,可证“尼”声字古音都属泥纽。又如男女之“女”、尼吕切,属娘纽。尔女(汝)之“女”、忍与切,属日纽。但古音“女”本如“帑”,而“帑”、乃都切,《天文志》颜师古说:“帑,雌也”;尔女之“女”展转为“乃”,“乃”、奴亥切,属泥纽。由此可证古娘日二母读同泥纽。又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是位多才多艺的天才艺术家,成就是多方面的。《牡丹亭》是其代表作,《惊梦》《寻梦》又是其中的精华所在。分析这两折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塑造的成就,有助于我们对这位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的了解,并可获得许多艺术技巧上的借鉴。杜丽娘是个闺阁小姐,知府千金,重重的封建枷锁和礼教熏陶,使她的行为拘谨,恪守闺训。但是,她毕竟只有二八年华,阅世不深。因此,当她捧了酒肴向双亲效“千春之祝”时,开口即唱“娇婴欲语,眼见春如许”!道出了她对春光的真实感受。茅元仪批云:“开卷便见情语”,可谓一语破的。这种少女情语是同封建道学家的“收其放心”,“去人欲、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多卷本<吴宓日记>发表.吴宓先生1919年3月日记,披露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之"至情"说.陈寅恪先生诗学中,强调"古典"为旧籍出处,"今典"为当时事实.<昊宓日记>之新资料,使寅恪先生<诗集>中若干与牡丹事及汤显祖相关的"古典"豁然通解.对陈寅恪先生研究中这一新课题的探讨,增进了我们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将"昆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牡丹亭》诞生于有明一代以“宗唐”为主流的文学潮流中,其角色塑造、情感寄托、意趣神色的创造等都得益于作者复杂而又明显的“宗唐”旨趣。由此可见汤显祖手摩心追唐代“有情之天下”,并以此镜照明代“有法之天下”对人情人性压抑与戕害的现实。《牡丹亭》虽以明代小说《杜丽娘记》为胎,却一如《紫钗记》等以唐人小说为胎,重塑的是唐型人物角色,于情于理之中传达出对唐人的理解之同情。《牡丹亭》以“意趣神色”为宗旨的曲词撰写,也得益于唐诗的精神、情感与格调。借助于“宗唐”旨趣的戏曲书写,汤显祖寄托了关于生命价值、现实人生、社会理想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戴健 《北方论丛》2014,(2):21-25
汤显祖的所有戏剧作品皆有征引《诗经》的现象,从中可见,他对"《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反思。汤显祖认同"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但更强调"不愚",通过《牡丹亭》中杜丽娘"为诗章讲动情肠"的情节设计,剥落了《诗经》的伦理附会,还其"性情之响"的本真面貌,由此塑造了聪慧学习者的形象。"临川四梦"在受教效果上强调性别差异:肯定女子的诚挚、知行合一,批判男性的虚伪、心口不一,从而提出思想变革的要求。汤显祖的"《诗》教"思想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明代中后期"新人文思潮"崛起、论《诗》风气转变等有较大关联,亦为晚明文化生态相互作用之例证。  相似文献   

15.
《新学术》2007,(5)
该篇文章从语法功能方面对《周易》古经中的虚词"于"字作穷尽性考察,并分析了其在《周易》古经中的主要用法。从而我们可以窥测到上古时期虚词"于"字的语法功能和作用,也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的虚词提供了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汤显祖《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全部爱情及其与柳梦梅的全部生死悲欢,都是由阅读《诗经·关雎》引发出来的。对《关雎》的接受,无疑是《牡丹亭》整个情节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契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杜丽娘对《关雎》的理解,是对传统理解视界的一种突破。这不仅反映了杜丽娘一类女子被压抑的人性的觉醒,也反映了《关雎》一类情诗被扭曲的艺术本性的复归,是当时社会文化精神变迁的一个投影。因此,笔者把这种理解作为考察《牡丹亭》时代意义的视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聚焦与解读梅娘在东北沦陷区文坛上留下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还原出梅娘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创作的初期就彰显出来,并在随后保持交错演进,共生互渗的形态,协力传达出梅娘人文关怀、女性关怀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图形符号传承、主观色彩符号、构图形式符号、寓意精神符号等方面解读传统装饰艺术可知,图形符号有助于人们解读和深入研究传统装饰艺术。装饰艺术作为传达视觉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视觉传达的造型设计,其还有待于从符号学的多角度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山鬼》的文本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容本身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前后语境转换频繁,造成角色的变化莫测。近年来,人们对它的解读热情依然不减。若从楚文化出发,不拘泥于"山鬼"的角色,联系"巫"特殊演唱形式,亦可展示出一种更为通融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聚焦与解读梅娘在东北沦陷区文坛上留下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还原出梅娘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创作的初期就彰显出来,并在随后保持交错演进,共生互渗的形态,协力传达出梅娘人文关怀、女性关怀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