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业文化的崛起,出现了文化的分裂与文化断层现象.以<金瓶梅>婚姻家庭生活为对象,分析了这种文化分裂与断层使传统婚姻家庭文化走向衰落的倾向,及其新的婚姻文化观念的兴起,认为这种文化变迁不仅仅意味着某些文化的死亡,而且也昭示着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某种裂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来探讨人性的善与恶和道德准则问题.从齐灵窝斯、丁梅斯代尔、海丝特·白兰直至珠儿,人的灵魂一步步由"堕落"、忏悔、彻悟发展到精神的自觉.<红字>超越了人物性格中"善"与"恶"绝对对立的传统观念.善与恶这对标准不能概括人的丰富的行为和心理.同时,善与恶的评价标准本身又有着历史的局限.其实,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在介于善与恶之间的道德标准上得到评价的.  相似文献   

3.
《苔尔芬》中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她在作品中抨击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表现出女性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进而展示出作家对妇女解放与社会舆论、道德与爱情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4.
斯蒂格勒将海德格尔历史性的此在重新扩展为抽象的人类主体(谁),把关涉性的操持强化为广义的技术对象(什么),并进一步将这种对象化的技术与历史性的时间链接起来,以开启不同于生命种系发生的人类历史发生的第二起源。人的生物实在之外的义肢性文码记忆构成了一种后种系生成中的被发明,这种在自然遗传进化终止之后出现的可激活的文码就是技术,这也是人类历史性生存在自然中的延异式到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两场围绕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之关系的论战。两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面之广,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都是少见的,对我国现当代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二十世纪中国逻辑思想论争的历史反思》一书(由我国逻辑学界前辈学者沙青先生与青年学者张小燕、张燕京合著,以下简称“《裂变》”),对这两场论战及其相关背景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梳理与深刻独到的剖析,值得所有关心当代中国逻辑与哲学的发展走向与历史使命的学人阅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以班吉为叙述人是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实验.白痴视角的选择,使作品中的意识流描写更为客观化,并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作为被排斥的边缘人,班吉的叙述是一种倾诉,本质上是一种对爱的吁求.它不仅试图表达南方人郁积的情感,还体现出福克纳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思考.班吉形象对福克纳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选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辜堪生 《天府新论》1999,(6):95-95,F003
自地球上出现了城市,人类便踏进了文明社会的门坎,文明与城市的共生性质早已为学术界所认可。所以几千年来,城市在不断地发展,人类文明的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升。然而,若就每一个具体的时代而言,人类文明的进步水平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又常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如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生活的希腊古典时代,其哲学、数学、文学、戏剧、雕塑、建筑等领域俱达到极高的水平,但当时的雅典城区才方圆一英里,城市的发展显然滞后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当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狭小的雅典城市是否与发达的希腊古典文明不相适应。可是,当历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