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这一较具争议性的话题进行了探讨,试图回到吴文藻与费孝通两位跨代社会学大师那里,重新审视他们对于社会学本土化的观点.通过梳理发现,两人既有关联性也有实质上的区别:吴文藻在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上所持的是以"行动"为取向的社区研究,费孝通则一直践行着吴文藻所提倡的社区研究;而与吴文藻研究所不同的是,费孝通认为社区研究也可以有历史维度,特别是在其晚年的学术反思中愈加突出历史维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两人虽在社会学本土化取向上存在着间距,但对当代中国社会学建设均有积极的倡导意义,即中国社会学在坚持一贯的"行动"取向之外,"历史"维度取向的社会学研究将丰富和确证中国社会学的"自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中国化一直是社会学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20世纪30年代孙本文率先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并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到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呈贡县城的魁星阁内有吴文藻、费孝通主持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文庙内有陈达、李景汉、戴世光负责的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这两个学术共同体分别以社区调查和人口普查作为社会学中国化的实践方式,在社会学调查的理论、方法及取得科学成果等方面实现了社会学的中国化,形成了"魁阁学派"和"文庙学派",成为早期社会学中国化进程中两个主要的学术流派,对中国社会学及国际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吴文藻先生引进西方文化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藻先生最早把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并发扬光大。他首次引用了泰勒的文化定义 ,并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核心 ,着力介绍与阐释功能学派的理论。他从文化的整体性理论出发 ,倡导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重视社区 ,重视实地调查。他关注中国国情 ,关注“现代”。在倡导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方面也是一位杰出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4.
吴文藻教学方法论指导思想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藻是近代中国爱国归国留学生、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其教学方法论指导思想,是把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融为一体,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为当今高校的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5.
吴文藻是近代中国爱国归国留学生,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其教学方法论指导思想,是把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融为一体,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为当今高校的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区建设大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凡  孟谦 《社区》2005,(23):6-6,8,10,12-14,16-18,20,22-26,28
我国的社区建设运动最早是20世纪初期开始的,受国际上一些农业国家的“民众教育”与“乡村建设”等民间自发的社会改良运动影响:1924年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推行了平民教育;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江苏南京创办了晓庄学校及其后来在江苏各地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1929年梁漱溟先生创建的河南村治学院及其后来在江苏、山东邹平县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都是中国社区建设的先行之举。30年代初,吴文藻等将社区概念引入中国的社会学研究,社区研究随即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主流。1952年院系调整取消社会学后,社区以及社区发展也就不再被提及,使中国在其后几十年…  相似文献   

7.
一切历史都是当下的历史,学术史选题也跳不出这条咒语,以孙本文、吴文藻、费孝通三个人为例,研究费孝通的文章数量是孙本文的100倍、吴文藻的15倍,而研究吴文藻的文章数量又是孙本文的7倍.然而,学术关注度与学术人物在学术史上的真实地位并不一定相应,在1949年前的中国社会学史里,孙本文是一座不可忽视的山峰.在对孙本文的研究中,基本评价是著述丰富、体系庞大、自成一家,为社会学的中国化作出了独到贡献.孙本文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我思"故我在,还是"我做"故我在.他是学术社团的组织和参与者、学术刊物的主持人和编辑、学术丛书的主编、大学系科的负责人、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官员等等.作为一个学术组织者和管理者,他对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影响远比一般教授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吴文藻教授95华诞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宗蜀华今年是国内外知名学者、中国民族学及其妹妹学科社会学、人类学的先驱吴文藻教授95岁华诞,能有机会在这里发言,是我莫大的荣幸。吴先生一生待人接物正直无私,培养学生言传身教,尽心尽力。他对中国民族学及其姊妹学...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乡土中国>在学术史上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农村社区进行全景素描,而且在于提供了有关农村基层社区研究的"社区含义-人际关系-礼制秩序-权力结构"理论框架,从而形成了中国农村社会学自己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的建构努力为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做了极好的学术铺陈.一方面,它可以为中国社会学进一步建构宏观理论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指明了研究的未知方向和需要进一步探求的内容.目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社区理论的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学要重塑在国际社会学中的地位,必须认识到建构社区中层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切怀念吴文藻老师陈永龄文藻师已经走了11年了,但在许多场合下,我们还时常怀念他。特别是民族学专业被国家教委指定中央民族大学为其重点学科,虽然这也应与林耀华教授等的积极努力分不开,但也使我们忆起40年代初,文藻师大倡导“社会学(包括民族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