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萍 《社科纵横》2008,23(7):103-104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由此,笔者认为应当深刻认识和感悟中华文化传统和她所彰显的文化魅力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知识观其非确定性的理论来源,在古代、近代、现代等传统知识观中都有迹可循,特别是继承和张扬了现代知识观中一些主观性和相对主义等非确定性的思想.它并非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知识观,对近代知识观有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不仅在发展中出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较多的吸收了现代主义中的因素,在早期以否定性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也有继承性一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的共同倾向是对力图构建一种有着确定性和统一性的理论和知识大厦的基础主义进行批判.后现代知识观和传统知识观之问是一种否定性的继承关系,在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某些继承,继承的结果是远离了现代性,表现为一种断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和谐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咸杰 《社科纵横》2007,22(8):111-112
和谐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理想,儒家对其推崇备至。和谐意识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和谐观。这表现在和谐与治道、和谐与情理法、和谐与无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重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雪丽  高菊 《学术交流》2005,(2):144-147
文化与文明的差异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的。西方文明只是众多文明中的一种,西方文明的珍贵之处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独一无二的特性。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保持自身文明和文化的精华,而不受西方文化中腐朽没落东西的侵蚀,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尽管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并非主流文化,但它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传统文化的安全保护意识,逐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暗含着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律文化观。这种观念认为冥冥中注定的天命决定着人类的一切,阴阳交感和阴阳变易使天地人三者交错结成了宇宙的有机、动态的统一体。在天的意志下,五种物质变成了五种德行,相生相胜,始终循环。这种神秘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立法、执法及司法,决定了正统法律思想中的天命天罚思想、君权神授思想、德主刑辅思想、司法时令论及灾异谴告说等。它对于巩固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法律权威,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持;同时对于约束君主、减轻刑罚、缓解社会矛盾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顾笑寒 《学术交流》2004,(4):123-124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宝库,她蕴涵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丰富要旨。从其反映的历史来看,自先秦到明清,绵延数千年,可以看出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发展史;从其反映的内容看,汇集有儒、道、法、墨、佛诸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想意识。可以说,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7.
唐鸿 《社科纵横》2013,(3):21-24
中国传统民众观是中国古代及近代历史上关于民众地位与作用的根本观点和学说,它以民惟邦本为核心理念,多维展现出民贵君轻、政在养民、为政以德、民心向背等基本向度,对于当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诚信",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道德原则,产生于远古的祭祀活动,发展于春秋的会盟活动。它以等级政治道德要求为核心,包括人神之信、君臣之信和君民之信,而这些内容为等级结构和法律所制约。从性质上说,"诚信"是中国传统公法文化中的重要观念;而作为普遍道德意义上的诚信和基于商品契约的诚信,并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独立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9.
韩作珍 《社科纵横》2006,21(3):86-87
天理与人欲关系,即伦理道德规范与人们物质生活欲望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外伦理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长期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历史考察,揭示了在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日社会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这对社会经济和道德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红岭 《唐都学刊》2013,29(3):17-2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要通过三个途径维系与强化不平等的性别伦理,即男女空间的内外区隔、"看不见"的女性空间、以祠堂和贞节牌坊为代表的女性教化空间。传统建筑以区隔内外、分隔男女为主要手段的空间规训机制,一方面实现了建筑与空间对女性身体、女性活动的控制与限制,另一方面则实现了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权力格局,并以物质标识的方式彰显了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  相似文献   

11.
12.
FocusingonwaystomakethebestuseofChinesehistoricalandculturaltraditions ,Chinesescholarshavealreadyputforwardawidespectrumofvalu ableideas,forexample ,arejuvenationortransformationofthetraditionalculture,innovationsinthetraditionalculture ,oracreativity in…  相似文献   

13.
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一般而言无非用于记录、计算,然而置之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万顷之陂,它所蕴含的意义便由此超“凡”入“圣”。古人视其“先天地而己存,后天地而己立”,用之万方,规矩人事,建构了一系列文化语汇。透过数字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折射与反馈的是先民的宇宙意识,同时又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约定俗成,成为华夏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论述了儒家的贵和精神与社会和谐思想;和谐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家人文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数百孩童着藏青色的国服,吟咏《论语》、《老子》等经典名篇,或同样装束之成年男女,在管弦伴奏下,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就是大连图书馆的白云书院和白云吟唱团经常出现的一景。  相似文献   

16.
五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祇系统。其主要职能是分别掌管金、木、水、火、土五行系统,因此又称为五行之神、五精之君。从先秦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逐步形成,五色帝经历了一个由至上神降格为从属于天的职能神的过程,但始终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但是国家祭祀的主要神祇,还逐渐渗透到民间信仰中,成为三教九流的膜拜对象。古人对五色帝祭祀仪式进行了精心设计,表达出了促成天人合一境界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17.
ThegreatachievementsofChina'ssocialistconstructionandthespeedyeconomicgrowthofcountriesandregionsintheEastAsianConfucianculturalcirclehavepushed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withConfucianismasthemaincomponenttotheforefr0ntoftheworldculturalarena.However,wedonotadvocatereplacingthetheoryofWesternculturalcentrismwiththatofEasternculturalcentrism-'Ibelievetha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playsdifferentrolesindifferentcountriesandregions,andinthefollowingIwillattemptaconcreteanalysisofthispoint.I.T…  相似文献   

18.
燕连福 《求是学刊》2008,35(4):20-24
一种和谐文化.不应是一种话语的独白,而应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自然向人的生成"之独白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恰恰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文饰而包含着丰富的对话思想.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源于对身体的文饰,这种文饰意味着对话,而由身体出发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则是对对话意蕴的最佳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系统是有其内在结构的,是分层次的.在不同的系统层次里,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经济文化对科学文化的作用必须遵循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当代我国经济文化与科学文化建设存在一系列的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文化落后对科学文化发展产生的阻滞,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对科学创新文化产生的制约,三是科学制度文化对经济文化的不适应性.若要实现科学文化与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一是需要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二是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经济文化重构应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