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 2 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作家大多以批判式的眼光审视农村 ,如许杰、鲁彦、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等人的笔下 ,更多是对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宗法制农村封闭落后的揭露 ,对远离现代文明而继续延续的古已有之的习俗的提示 ,直视宗法制农村的凝滞。废名在同一时代出版了乡土小说《柚子》、《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菱荡》……与许杰等人相比 ,我们不难发现废名小说明显的“异质性”。他的小说一反同时代乡土小说作家沉重的笔调 ,极力涂染的是乡村世界的恬静天然 ,充满田园牧歌色彩。在对这一时期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2.
2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们站在历史新的制高点上,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力量集中在对乡俗陋习的批判上。通过展示具体的民俗事象,主要从习以为常的残酷和不人道、对女性的极端蔑视和践踏、顽固而愚昧的宗族观念和强烈而扭曲的子嗣观念等方面批判了传统民俗中的恶劣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化批判: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一个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批判是一种评判社会的手段。文化,广义理解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狭义理解则“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①。文化批判是指对某种文化所作的定性描述与评价,是在对历时文化形态(即某种程度上所指的传统文化)作深入了解之后,对其病瑞、缺失的审视。从内涵上看,它包括了政治、经济、风俗、精神风貌、情感状态等诸多方面的主观价值判定。作家特别是乡土作家运用文化批判武器考察分析社会──尤其是作为创作对象的乡村社会──的时候,他必然会追问构成此种社会形态的历史背景、现实社会状…  相似文献   

4.
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中国文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 ,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恋乡心结是 2 0年代乡土小说产生的重要根据 ,乡土作家们以一种深意的笔触去营造乡村世界 ,他们是生活于都市中的“边缘人”、乡村羁旅者。强固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与陌生的病态的城市生活体验 ,使他们的灵魂游离都市 ,漂泊于乡野大地。他们在创作中去精神还乡 ,去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重建。可以说乡土成为 2 0年代乡土作家创作的不可抵御的永恒诱惑 ,从而促成了2 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文化热”的普遍兴趣和近年文化学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使乡土文学再度走红并被现代文学研究家们格外垂青,而中国新时期作家和读者也以其特有的热情成为乡土文学的新型跟随者。“70年来,现代乡土小说的艺术发展,一直是在历时性的传统与反传统和共时性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争论、冲突中进行的。正是在这对立两极的相互冲突中,现代小说在寻找着自己理想的发展路径。狭隘意义上的文学的‘民族化’与‘世界化’通过相互扬弃,确立了其真正的意义,并指导着创建着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文学。”①这一论断确有见地。其实,如果把中国新…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两岸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母体渊源和血缘关系。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之间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密切关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台湾新文学兴起以后,随着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学的各种条件的变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回顾和探讨白湾新文学诞生以后,与大陆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影响.这对于认识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促进它们之间新关系的建立,推动其共同繁荣发展,都将是有益的。大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五四”新思潮、新文学的兴起,对台湾…  相似文献   

7.
特定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使得反殖民题材的乡土小说在1970年代的台湾大量涌现.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等"战后第二代"作家对关、日在台湾的"新殖民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奴性心理进行了戏谑性的颠覆;而宋泽莱、吴锦发、钟延豪等"战后第三代"作家则将历史和现实并置展开叙事,以现实为坚实的立足点,再现和反思了从日据时期延续到当代的"殖民地伤痕".  相似文献   

8.
叙述的焦虑———90年代河南小说创作一瞥李静宜早在90年代中期,外埠对河南文学的印象仍然是“红薯味儿”一言以蔽之。也许相对于山西的山药旦派,70年代以前河南确曾出现过红薯派的创作群体。然而,九十年代中期,在北京召开的河南新时期小说创作研讨会上,理论界...  相似文献   

9.
民俗风情,是创造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与行为)。在西部乡土小说中,西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与西部乡土小说的独特文体特征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本文从“花儿”与“民歌体”式、民俗事象与日常生活叙述流,民俗杂色与文化心理冲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0.
朱云霞 《兰州学刊》2011,(12):177-180,188
针对台湾学界晚近提出的"新乡土小说"、"后乡土小说"概念,文章尝试通过考察女性的乡土书写与新世代的乡土书写,以"乡土"的流动性窥测1990年代以降台湾乡土小说的发展样貌。  相似文献   

11.
器物描写在汉赋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并体现出三大特点:注重介绍制器所用原材料的产地、类别、质地和生长环境,突出反映了器物制作过程中聚众材之美、集众匠之长的情形,着力表现了器物外观上法天、法地、法众物乃至法人的一面。这些特点都与汉代的一些风俗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风俗画小说所展现的富于地域色彩的文化习俗和人情世态,就其深刻层面上,透视的是一种由历史积淀、文化承传、地理囿限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人性形态.风俗画小说的人性描写,事实上是作家对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人物心理和人物关系所作的艺术表现,由此从风俗人文的视域,对人性作了深度审视和表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大陆沦陷区的乡土小说虽立足于表达"与现代民族主义有深厚关系的政治性乡愁",客观上却倾向于呈现传统文化的诗意,文化民族主义的特征更为明显,并因此带有独特的审美价值.40年代沦陷区乡土小说创作表明,对曾长期浸染在封建文化传统中的中国而言,文化认同是双刃剑,它既能标明区别于"他者"的身份,也极易引向民族自恋的审美倾向中去,弱化对民族文化中的惰性因素的审思.40年代沦陷区乡土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并不明显,一方面作家们并没有能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发展出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国家理性;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作家对城市化进程的排斥,留恋于乡村文化中.  相似文献   

15.
彭家煌是“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中的优秀一员,他以溪镇为自己着力表现的乡土 世界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等层面对溪镇人的生存状态作了充分展示。通过对 封建传统的批判,显示出小说内在的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的高邮风俗画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自己的家乡高邮,着意挖掘乡土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却又将国民性批判和重铸民族品德,蕴藏在民风民俗的艺术表现中,借民生民态的精细刻画寄托深沉的人生况味。思想深藏不露,构思精巧奇妙;写人物则性灵全出,叙事端则简捷而平缓;结构自然而无人为痕迹,语言恬淡而又饶有情趣。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的西部乡土小说,如果将之置于同时期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来审视,其文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与成因,就会成为研究视阈里的一个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二十年代,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创作回忆乡土生活并带有乡愁情调的作品。鲁迅于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这一文学现象作出了科学的总结;此后半个世纪以来,新文学研究者对于作为文学流派的乡土文学的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是,使我们惊异的是,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9.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叙事结构深入研究后认为:传统线性结构开始新的突破,而一些颇具先锋意味的空间叙事结构试验开始出现(如散文体、词典体、方志体等),探索中的成就与不足影响着乡土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鲁迅的小说创作独标一帜。在短篇小说方面,他取得的成就是最高的。这些艺术珍品服务于为新生活的呐喊和斗争,猛烈地鞭笞旧社会、旧制度,充满了爱憎分明的感情、深刻的哲理色彩,具有高超艺术造诣。结合鲁迅所写的不少创作谈,本文试图探讨他的小说景物的描写特色。一般说,作家们都以描绘社会环境和社会形象为主,毫无疑义,社会环境更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写进人在其中活动的自然环境,也不失社会环境同样的功能。在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是他描绘的典型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侧重探讨他的景物描写,不是将景物视作某种单一的、纯客观的存在,而是要重视他怎样把自然景物出神入化地描绘在小说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