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通过对巴比特这个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敏锐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物质至上的商业社会对人性的剥夺。巴比特痛苦地彷徨在"喧嚣的20年代"所提供的富裕的物质文明与困顿贫乏的精神世界之间,无法挣脱商业习俗对他的羁绊。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在今天的商业化社会中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美国作家辛克莱尔·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中的主人公巴比特这一典型形象的特征,典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典型意义作了较为概括的分析与评价。小说中的巴比特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生活在渔利于一次世界大战的20年代的美国,在追求自由的冲动与社会传统观念的冲突中生活得空虚,苦闷和无奈。巴比特遭遇的典型意义在于其代表了生活在20年代美国自欺欺人的无奈的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中产阶级所经历的困惑与彷徨。  相似文献   

3.
利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对美国作家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进行一种存在主义的解读,认为巴比特最后地回归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沉沦中对自身地超越,在沉沦这一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中把握自身,做出决断,以新的具有伦理或道德的生活态度对待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中,美国民族“集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于一体”的矛盾文化特征,在该小说主人公巴比特身上典型地体现出以实用主义为主同时兼有一些理想主义之“理想实用主义” 的个性特征,这是美国社会从产业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型时期美国人性格特征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5.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为基础,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作一全新解读,尤其对其男主角巴比特进行精神分析,挖掘其表层行为下的深层动机,展示巴比特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压抑—意识—与社会融合,将会使我们深入了解这部典型的心理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戈尔丁小说以关注人性和对非人性的独特视角,并通过对象征体系的外化,使之在西方现代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以犀利之笔,在善恶格局中聚焦于非人性;叙述世态人情中人性的缺失;对生死存亡之际的人性恶进行曝光,从而传达其独特的人性观——“人性本恶”。  相似文献   

7.
《修道士》是 18世纪末英国著名哥特式小说家马修·刘易斯的代表作 ,也是西方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 ,然而 ,迄今尚未有中文译本 ,更无专文论及该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小说的介绍 ,使国内广大读者能了解它 ,并推动学界对其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易斯转折区间"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笔者首先界定了"刘易斯转折区间",并对其进行了测定,得出我国已于2002年左右进入了"刘易斯转折区间",将于2025年左右跨越"刘易斯转折区间"。在这期间,2009年左右,我国将进入一个全面加速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阶段,2015年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越"刘易斯转折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对辛克莱·刘易斯《阿罗史密斯》中科学家纯洁的爱情、真诚的友谊及社会机构与科学家之间理想的合作观进行了分析。长期以来,西方学界主要聚焦于刘易斯小说对美国医学社会的讽刺批判这一伦理层面,对该小说中美国文化精神肯定一面的探讨,无疑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刘易斯这位文化反叛者的叙事伦理态度,也有助于从刘易斯小说中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在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界对"刘易斯拐点"的热议。尽管很多学者对中国是否真的处于"刘易斯拐点"时代存在争议,但是很多学者还是建议中国为迎接"刘易斯拐点"时代的来临做好准备。因为,"刘易斯拐点"时代带给中国社会的不仅有挑战,同时也有机遇。所以政府要认真分析刘易斯时代的社会状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跨越"刘易斯拐点"的同时,保障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白璧德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人文主义思想家,一生致力于对其所生活的年代(1865—1933)的美国社会甚至整个西方的批判,倡导一种具有中庸品德的人文主义精神。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深受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影响,基于这一方面展开白璧德与中国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返观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在师从美国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人物白璧德后。梁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浪漫主义立场转向人文主义立场。梁实秋翻译的作品,无论从选材还是实践上,都延续和阐释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透露着理性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亦是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中,以巴比特为代表的人物过着“表面风光,内心彷徨”的生活,他们寻求各种方式为自己空虚乏味的生活制造快感,然而在片刻愉悦之后,却又产生深深的且无法摆脱的负罪感。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商业文化背景下大众快感与罪感的来源,并揭示了商业社会中人们在享受快感、经历罪感之后,最终陷入一种无助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受白璧德文学创作观的影响,梁实秋的文学创作从起初的浪漫主义转向后来的古典主义,而他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及批评框架,甚至某些批评方式基本也都源自白璧德,二者存在着一种理论联系。但白璧德对梁实秋的影响,并不是一套现存理论对一个空虚头脑的单向灌输,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契合。同样,新人文主义从美国移植到中国,也不是简单的时空变迁,而是一种"古今之争"的语境转换,其中蕴含着当时一批知识分子沟通中西进行文化选择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欧文·白壁德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大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大学是人文的,而且是贵族的;(2)大学是一个为塑造社会精英而悉心选择研究方向的场所;(3)大学的目的是造就有"质"的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古典主义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典主义发展源流的论述,大致梳理出中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渊源:源自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经过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整合,在20世纪形成了一种淡去古罗马政治理性而更强调古希腊道德理性的古典主义。白璧德的这种古典主义实际上脱离了政治的目标,是一种以批判现代性、重建古典审美人生为旨趣的文艺。这种古典主义在20世纪20-30年代经由学衡派与新月派的先后努力,终于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在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文学批评思想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染实秋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于现代时期的其他作家 ,所以在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是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而这一批评观的来源则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又是一种超越时空而不变的思想和文明境界 ,为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梁实秋归结为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主张人内在具有两种法则,即"物之法则"和"人之法则",以"人之法则"来诊治西方自18世纪以来的"物之法则"的肆掠和僭越,即人内在的"更高意志"对"较低意志"进行控制以达到适度。这种"内在控制"以"生命辩证法"体现出来,这种辩证法不是以"冲突"为特征的主客二分思辨为目的,而是以"调和"为特征的生命实践。在西方人信仰缺失和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白璧德试图内转西方"依他的"、外扩的文化,以矫正外扩的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