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的时候曾经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声称自己的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现在,有足够资料表明,沈从文在20年代进入北京后曾接触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从周作人那里接受了性心理学的观点;曾拜读过张东荪的《精神分析学ABC》;还从施蛰存、废名等人的小说中领略了西方心理学的魅力……[2]后来,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大胆而深刻地解剖了人的性爱…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学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用精神分析学来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发掘出一些被忽略或不易理解的内涵.沈从文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在小说中大量使用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特定情境下人的本能、性变态和潜意识等内容,使其小说通过特定视角,以人性的美与丑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是人类心灵之中的普遍矛盾,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的学说揭示了这一人心世界的奥秘,它成为中国现代小说性爱叙述所反复表现的主题。弗洛伊德对精神心理的研究,为文学打开了一扇深入作家灵魂和人物形象心理世界的窗子,当代女性小说的私化和细化倾向也是与精神分析学对性心理的深入研究分不开的。从它对文学的阐释力来看,精神分析学依然称得上是20世纪伟大的理论发现。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戴.赫.劳伦斯小说艺术创作观念对现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启发和借鉴,分析了劳伦斯小说艺术创作观念的思想渊源。分析认为:对劳伦斯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有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3个人;尼采非理性主义的生命意志和超人哲学全方位地影响了劳伦斯文学创作,柏格森生命哲学主要影响了劳伦斯的生命文艺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深刻影响了劳伦斯创作性爱情结。分析表明,中国现当代作家需要从哲学理念角度提升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 :一个是伟大的作家 ,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 ,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卡夫卡虽然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 ,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但是 ,卡夫卡并不完全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尤其是在信仰和宗教问题上 ,卡夫卡更是坚决地抵制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对待弗洛伊德理论的矛盾复杂心态 ,在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中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6.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7.
尽管福克纳多次否认其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之间的关联性,但有确切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福克纳的小说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足以证明福克纳在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俄狄浦斯情结”等理论,进而从人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价值取向角度进一步揭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和堕落。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主义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用弗洛伊德主义从女性心理视角把握《莎菲女士的日记》,也许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重新整合丁玲小说人物莎菲女士的精神内核.剖析莎菲本我、自我与超我问激烈的较量与冲突,深入挖掘莎菲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在性爱关系中处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复杂心态,力图探寻莎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施蛰存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小说创作,表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展现得细腻曲折而富有层次,对人的无意识领域的把握和分析堪称独步,是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与弗洛伊德学说崔银河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又构成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显著特征。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  相似文献   

11.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传统文学政治话语功能的淹没性浮现,这与他钟爱的"平面化写作"、"赤裸地展示性爱"共同形成其接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影响的三大板块.弗洛依德学说对张氏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性恋小说多写性压抑、性变态及性意识的潜在流动,写人物纵欲时的焦躁与解欲后的迷惘并由此摆动于生与死的两极之间,这些都暗合了弗氏理论.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意识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创作中常见的节目。弗洛伊德心理学对沈从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在以生命观为核心的人生观及其创作的主体走向上,沈从文没有走向弗洛伊德主义。他对“生活”与“生命”的诠释以及对乡村各种生命形式的探寻与发现,显示出他对人生的心理学观察角度,并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取同一立场。只有全面理解沈从文的人生观及其创作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关系,才能对沈从文的人生观及其创作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表征葛兰西独创性思考的重要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一再反思和探究.葛兰西对市民社会概念出场语境的思考,说明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是一种立足现实形势,在吸纳马克思实践哲学、列宁政党学说、克罗齐教会理论乃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后的"综合创新说",其思考方式为今天的市民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三部影视作品《狮子王》、《王的男人》和《夜宴》是基于弗洛伊德学说对《哈姆莱特》进行的改写,它们由弗洛伊德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精神分析式阐释生发而成,旁证了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力,并为我们重新考量弗洛伊德的哈姆莱特阐释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机会。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媒体的竞争中,将娱乐因素融入到节目中成为电视媒体赢得收视率的重要途径,电视新闻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一方面使得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把受众的本能欲望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标尺;另一方面,媒体提供给受众的新闻成品又刺激了受众潜意识中的“暗影”。  相似文献   

16.
朱鹤龄论诗的思想内容,要求诗"上之补裨风化,下之陶写性情",主张性情正;又倡导性情真:诗必须真实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在此基础上,其卓有见识地强调人品正:只有高尚正直的人品,才能表达出正且真的性情。他论诗的艺术风格,提倡转益多师、风格多样化,主张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朱氏在诗学上识解宏通,许多观点与后来的诗论大家叶燮相通,发《原诗》理论的先声。其为艳体诗的论辩,与沈德潜、薛雪的保守落后比,进步观点尤为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文学作品利比多生命力的研究,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性的社会普遍存在、性与作家和作品以及和读者的关系。特别是包含爱情故事的作品都包含着力比多的能量,包含着性的亲和力,通过对影视作品《泰坦尼克号》和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文学性分析,揭示了力比多在一定程度上是许多相关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是文学作品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证明了许多文学作品离不开对爱情描写的主要因素,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