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格致书院在筹建时曾有建大铁房博物馆的计划。虽然收到一部分捐助的展品,但格致书院博物馆最终没有能够建成,主要原因是馆舍资金没能筹集到,英国科学博物馆准备转赠的以及英国商绅准备捐助的大部分展品也没有运来。《上海通史》中认为上海格致书院大铁房博物馆是建成的,此说缺乏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教育遗产,它历时千余载,制度完备,成就辉煌,影响深远。循历史的脉络,书院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力量,与当代大学教育有许多共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书院教育至今仍然存在一些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举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的弊端日渐暴露,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现象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却收效甚微。直至慈禧太后延续戊戌维新的科举改革措施,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因此,对八股取士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则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  相似文献   

4.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对后世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当代课程改革中,从教育理念、教学范式到学习方法,都能够从白鹿洞书院教育中的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王韬是我国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人才思想以重经世功利、强调专门人才、推崇西学西才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代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及其思想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倍受关注的研究对象,从对其生平履历的考察和生卒年的确认,到对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小说、办报等思想的梳理,直至对其思想的综合评价与定位,学界对于王韬的研究已经值得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史学界对此早有定评。以往,史学界对王韬史学的解部侧重于有代表性的史著、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忽视了从文化视角透视王韬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本文结合王韬所处的“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时代,着重论述“由睁眼看世界到走向世界”思潮决定了其史著的世界史意识;同时,本文阐述了王韬的多元历史观,以说明时代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862年之前的王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其重民思想依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特别是明清之际民本思想的范畴。1862年之后,王韬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开始向近代转化,其重民思想具有了新的内涵。而从其重民观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在萌发时便具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王韬不可能比其同时代人走得更远。即使如此,其重民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史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的书院观。它包括对书院的看法,书院的教学方法,书院的制度化建设,书院与学术的关系,书院的教化功用等。本文认为,王阳明重视书院建设,将其视作研究、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其学几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亦传于书院,在书院的讲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他在正德、嘉靖年间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  相似文献   

10.
王韬与近代东学西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中期,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王韬通过和新教传教士理雅各合作翻译中国古代经典,承担起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重任。在游历欧洲两年多的时间中,他通过演讲等方式,宣扬中国文化,为促进近代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首倡"恃商为国本",主张学习西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真正揭开了批判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序幕.兴利是王韬经济思想的中心议题,他主张通过国佐工商的途径实现全面兴利,并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主张.他强调"利权归我",强烈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相似文献   

12.
在 19世纪,中国最大的一项翻译工程大概要算是《圣经》翻译了。从 19世纪 20年代到60年代,先后有五种《圣经》中译本由新教宣教会完成并出版问世。本文所讨论之《圣经》委办本,亦涉及许多传教士和他们的中国助手。围绕《圣经》中译之方法,传教士之间发生了激烈争吵。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究竟是绝对忠实于希伯来和希腊原文,还是要保证中国读者能够读懂接受。争论的第二个焦点在于中译本的文言水平(白话《圣经》中译本是稍晚才出现的) :究竟是用受教育者能接受的标准文言,还是用初识文墨之人亦能读懂的更粗浅的文言 .有关读者接受以及标准文言使用之话题的挑起者,乃传教士麦都思,他期待能够完成一部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圣经》中译本。在 1843年至 1854 年间完成的“《圣经》委办本”中,麦都思最终几乎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此目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找到中国协作者,协作者能够将传教士及其中国助手的工作转化成让人接受的中国散文。麦都思最初的人选为王昌桂,他是一位教授中国经典的儒生,但在新约《圣经》完成之前已去世。麦都思继而聘用了他当时尚年轻的儿子王韬,王韬协助完成了整部《圣经》,同时还写了一些宣教小册子,并修订了一部圣歌集。王韬的译者经历亦让我们对其早期思想的发展有了诸多了解。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王维是田园山水诗人 ,他们的诗歌意境以清幽、淡雅而著称 ,两者在诗歌意境创作中有相近之处 ,也有代表诗人个性的一面。被喻为田园山水诗创始人的陶渊明 ,以其平淡自然的诗风成为楷模 ,对后代田园山水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王维则以幽静清雅的诗歌风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14.
对王阳明来说,所有的文字记载和表达均为载道之文。其中歌咏性情之文,相当于现在的文学,以歌咏性情的方式来体现道。阳明的诗文写作涉及的范围很广,歌咏对象无所不包,所达境界令人赞叹。阳明之境界可分三个阶段:天人两分阶段、天人合一阶段和良知宇宙阶段。其超出了一般功利主义范畴。  相似文献   

15.
释道交融共同作用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 ,使其呈现出一种空灵含蓄、平和悠远的情趣。在意象选择方面 ,由于释道交融的影响 ,王维善于选择秋、云、水、莲等意象入诗。释道交融使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具有情趣美、含蓄美、静态美、绘画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探讨了信息服务方式 ,对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晚清文学知识分子中最早接触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明者,王韬对于西方文明的认知解读接受,在时间上可以分解为上海墨海书馆时期、香港英华书院时期、英国协助理雅各佐译“中国经典”时期以及返港后在香港、上海主持《循环日报》和格致书院时期;而在对待西方文明的内容上,王韬的态度又可以分解为对待以新教为代表的基督教、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西学以及西方文学等三种不同的取舍方式。王韬的上述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基本上都可以从他的两部漫游随录中得以解读。本文就《漫游随录》和《扶桑游纪》中有关王韬对于东西洋文明的观感进行了介绍解读,并就其中的思想成因作了相应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8.
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谈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宋王安石从理财入手所开展的变法运动影响深远,然而,由于陈旧腐朽的官僚体系,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和王安石治标不治本,选择了一条为国聚敛财富的道路,使改革缺乏制度的保障,致使变法政策失败。借古鉴今,王安石变法之经验和教训,也许对我国当前农村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会有多方面的借鉴和启迪: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立足点;简便易行是税费政策制定的关键点;增收节支是农村税费改革根本点;全面实施农村“费改税”方案,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韬特殊的经历,使他有幸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学贯中西的学者、著名政论家和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面对西力、西学东渐这千年未有的时代变局,王韬呼吁变法自强,试图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兴学育才,改良政治,从而达到“借法以自强”的目的。王韬的变法自强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中叶,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期,通过英美新教传教士了解到日本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始逐步改变中国文人对日本传统的“社会集体想象”,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日本明治维新的人士之一。60年代初到香港以后,他通过与日本人密切接触,对日本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治维新之后正在崛起的日本开始跃跃欲试向外扩张,而昔日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却一步步衰弱下来;二者地位近乎戏剧性的变化,使得王韬笔下的日本形象充满了矛盾。王韬对日本认识的演变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反映了晚清这个新旧交替的特定时代中国文人日本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