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冠之以“文化大革命”美称的十年浩劫,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次社会大倒退。它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是无法估量的。今天,“文革”虽然已经结束数年了,但它在人们思想上造成的混乱,却没有完全得到澄清和矫正。它的一些政治观念和思想方法,至今仍然留存在很多同志的脑子里,给我们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成为“四人帮”实施政治阴谋的大本营,上海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沉沦。上海成立了《红旗》上海组稿小组、上海市委写作组,创办了《学习与批判》、《朝霞》等,为“四人帮”的篡党夺权摇旗呐喊。长篇小说《新桥》、《虹南作战史》,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白毛女》,电影《春苗》、《欢腾的小凉河》等,都成为“四人帮”政治宣传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姚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
“文革”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有三类:一是在“文革”前已创作出有影响作品而又被允许继续创作的,二是在“文革”前有习作练习或发表的;三是从未写过作品的。这样的创作队伍构成,反映了当时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与此相关,“处女作现象”和新时期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在“文革”中开始起步,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6.
“‘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笔谈——“当代学术”如何成“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为学者,我见证了“学术史”从一个简单的“随想”走向拟想中的“学科”这一全过程。我说的“随想”,是指我1991年6月写的那篇《学术史研究随想》,更指诸多友人发表在《学人》第一辑上的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当初的“随想”,十五年后,竟然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课题”,甚至有了今天相当夸张的说法,叫“学科建设”,这让我感慨良多。今天,每一个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大概都免不了要跟所谓的“学术史”打交道。从研究生撰写论文时的“文献综述”,到专门家刻意经营的专著、杂志开辟的专栏,有关… 相似文献
7.
“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下简称工宣队)1968年7月底进驻清华大学是“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且不带引号)的重大事件之一,并且标志着文革初期的重大转折。本文结合清华工宣队的个案情况,评述下列有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背景1967年4月,清华大学文革群众组织“井冈山兵团”分裂为兵团总部(团派)和四一四串联会(四派),两派围绕着如何评价文革前十七年、如何看待文革中暂时失落的广大干部和如何从事文革运动等,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并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了长达百日的大武斗,造成了人员的大量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7月27日,毛泽东派出了由…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内向性——我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讨论”的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的内向性——我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讨论”的反省鲁枢元一《文艺报》1986年10月18日发表了我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到了1987年夏天,以《文艺报》为主要阵地对这篇文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一九六六年五月开始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结束,长达十年零五个月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统一思想,纯洁组织,加强纪律,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需要,是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需要,是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这次整党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任务。 一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就是完全错误的,彻底否定它是理所当然的。建国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一九五七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11.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主年兴之所至,曾邀约了纪孩老先生和几位诗坛女友作过一次面对面的有关中国现代诗发展历程的漫谈,从公诸于世所引起的热烈效应看来,这方式似乎不错。故而,今年我又找到陈着摩大姐头上来了。我知看她很忙,但我更知道她是充满写作活力的正值盛年驰骋文坛的女将;当然,还由于我们多年来不曾间断的交往,她爽快地一口便应承了。不过,由于她那机灵精确的作家头脑,霎时便计算出来“时间也宝贵”,便提出与其“多半沦为社交聚会”的对谈,倒“不如我们彼此笔谈,更有效果”Z而且,着感“不足或有疑问时”,还可“再来信提出问题”。于是,… 相似文献
13.
14.
元明清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江源"文人文学,这些作品或是本土作家在三江源的土地上创作,或是三江源本土作家在外地创作,作品既与中原主流文学血脉相连,又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蕴籍着乡关之思、个人苦闷、肩负重任、为国戍边、关注批判现实、展现乡风民俗等多层面思想,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江源文学和文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的《附录》中载的《洪仁玕自述》(见第五四五页)中有“甲寅由[游]上海,洋人不肯送予进南京,其上海城内红兵不信予为天王之弟,乃在夷馆学习天文历数。”之句,《编辑说明》第九条(第二页)并将原句中的“由”字解作“游”的误字.(有的则在“弟”之下用“。”号。)我认为这都不符合原文本义。“由”字就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一副号称“鬼见愁”的血统论对联,围绕这副对联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血统论在“文革”中如山洪暴发并不是偶然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运动深入的关键环节。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开始往往受到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及表面现象的干扰而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随着历史的深入发展,就暴露了原来认识与事物真实本质之间的差距。再认识,就是要对这些矛盾从理性的高度去思考,从而达到对于事物本质的深一层的认识,成为新实践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8.
孙昌熙先生的“怎样阅读‘三国演义’”一書,有一些缺点和错誤,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首先,在这本书里,孙先生对一些問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孙先生对文艺的源泉的看法是錯誤的。孙先生虽然也引用了毛主席的关于文艺的源泉是生活的那段話,可是孙先生接着就把这句话歪曲了。毛主席說的是“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朮原料的矿藏”,孙先生把这个理論运用来分析“三国演义”的时候,却說它是“以人民的文学艺朮原料为源泉”。(“怎样閱讀‘三国演义”2頁。以下凡引此書的文字,只注明頁数。)在这里,孙先生以 相似文献
19.
文武双全的陈毅同志当上党政要职之后,仍常给报刊投稿。为了提防编辑“按官论文”,把他的来稿总是放在刊物的显要位置,他总要附信说明。有次,他在赴朝访问前向《诗刊》投稿就附有给主编的信,说即要上飞机的时候,“把近来写的三首诗,仓猝定稿,送《诗刊》凑趣,如蒙登载,要求登在中间。”他风趣地自称:“我愿作‘中间派’。如名列前茅,十分难受;因本诗能名列丙等,余愿足矣。”另一次他给报刊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地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作了高度凝练的概括。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三个代表”思想对我们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尤其是其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是对文学理论与批评提出了具体的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