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化资本的差异不仅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拥有不同的职业地位(白领/蓝领),共同的身份标记与惯习(家乡文化资本),还使得同在城市生活的他们既有着不同的社会位置又有着相似的境遇与心境。文化资本是他们做出是否定居城市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最终融入城市社会所要跨越的区隔。探讨区隔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文化资本不仅与经济资本一样是稀缺的,在传承和获取的社会条件方面,它比经济资本带有更多的隐蔽色彩。教育机会、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品位与生活方式等因素不仅潜在地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资本获得,更成为了他们在城市攀援的阶梯。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转移人员尚未建构起趋同于城市的行为模式,其城市化过程远未完成。解决这一问题,大众传媒承担重要责任。大众传媒一方面应对农村转移人员进行城市文明教育,提高其城市适应力,另一方面可为农村转移人员和城市社会提供交流平台,优化农村转移人员的生存环境,从而推动农村转移人员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转移人员尚未建构起趋同于城市的行为模式,其城市化过程远未完成。解决这一问题,大众传媒承担重要责任。大众传媒一方面应对农村转移人员进行城市文明教育,提高其城市适应力,另一方面可为农村转移人员和城市社会提供交流平台,优化农村转移人员的生存环境,从而推动农村转移人员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就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道路,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关键所在。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依靠这种途径进城就业并不能带给农民工较高的就业质量,也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不能过多地依靠社会资本,政府应该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就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经济理论为视角,从加强城市经济中心地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两个大的方面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地转移。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是农村义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的文化资本。以"城市阶层为主导"的教育话语、"主流文化为主导"的课程资源及"学历至上为主导"的身份认同等义务教育文化资本,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相对窄化的教育理念、匮乏的课程内容和片面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因此,在注重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之上,重塑农村义务教育的农村性,树立面向农村人"生活世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发掘农村潜藏的地方课程教育因素,构建符合农村义务教育需求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走一条符合农村自身的文化资本重建之路,是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对农村形成过两次冲击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3、14世纪城市商品经济关系深入农村,促使农奴制、庄园制等封建关系的解体。本文重点考察了第二次冲击,即15至16世纪城市人口和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认为这种转移对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对于各国家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走上不同道路,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对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整体社会资本的弱化,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如何提升农村社会资本,进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限制性”就业制度安排的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进入是否加剧了城市就业压力,影响了城市劳动力的就业比重,政府为保护城市劳动力就业而制定的“限制性”就业制度绩效如何,是应该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资本与农民工的市民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市民化要经历三个步骤:从事非农职业、在城市定居、融入城市生活,据此农民工实现向市民的转变至少要承担以下成本:一是城市最低生存成本,二是转移成本,三是对更好生活预期的补偿成本.只有在有能力支付这些成本并取得一定的收益后,农民工才有机会真正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社会的一员.因此,可以说支付城市生活成本的能力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基础.而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能力又是由其所具有的城市生活资本所决定的.城市生活资本包括权利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农民工的权利资本来源于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分析农民工城市生活能力的宏观制度环境条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个体获得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也是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差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有关农村文化公共服务文献的学术反思与闽南某村的个案调查,发现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也是一种福利资本。文化福利资本具生产性、投资性,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可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增长、和谐稳定和社区民主。发展文化福利资本需要提升文化福利治理水平,关键要处理好各级政府部门与农村第三部门的关系。各级政府部门主要承担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财政支持、给予工作指导等职能;农村第三部门主要承担发现文化福利需求、生产文化福利产品、评估福利效果、反馈福利绩效等职能。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的一个内生化维度是受民间道教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社会资本。"老天爷"、祖先灵位和"街头官僚"型神祉共同构成了确认集体价值、塑造村庄信任和约束村民行为的信仰结构;道教文化中的关键人物和村民之间彼此认知的重塑使道教信仰向现实生活延伸;宗教仪式与家庭教育则使社会资本得以维系。基于道教文化所形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分散性,并可能加剧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和利益分配的失衡,迷信的可能也使其难以转化为公共管理资源。应通过制度干预重建"信任所指",发挥民间道教文化中有利于个人道德提升的部分,将其纳入公共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部署。从分析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关系变迁入手,阐述了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即有助于重塑乡村治理主体、营造文明乡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引导资金技术回流。在分析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态和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贤文化的建设路径,即明确乡贤群体的身份界定归类、构建多元协作的乡村治理主体、建立人本亲善的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超越村落:文化农民社会资本的扩展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宁市周边三村的田野资料为例证,就文化农民社会资本的扩展及其结构进行了探讨。随着村域经济的转型,农户已形成了超越于村落的社会资本网络,其信任关系亦走向契约信任。但还应看到的是,每个农户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具有非均衡性,因此应加强对那些社会资本弱的农户的扶持,以使乡村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农户。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新农村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资本与农村治理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目前我国农村治理问题的社会资本因素主要是消极社会资本的膨胀及积极社会资本的缺失。构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是促进农村善治的有效途径。文中基于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等社会资本主体提出了构建积极社会资本实现新农村和谐治理的对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资本的特性在于增殖,文化的本质和使命在于塑造和提升人类的心智及其精神世界;文化应与资本保持适当的批判距离,以保持自己的本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逻辑的扩张,资本不断入侵到文化领域。当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化在资本增殖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如何防止资本扩张逻辑对文化的过度入侵,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伴随着区域产业的调整,区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将会随之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会面临新的趋势和调整。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地理集中程度为0.35,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集聚程度,需要做到加强劳动力输出组织的建设,促使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以及改善其劳资关系,努力拓宽劳动力跨区域迁移领域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18.
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资本是能为人们带来持续收益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它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和最终解释变量。熊彼特所揭示的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在于企业家在生产中投入了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二是它制约着人们对资源、技术、制度等要素的选择。进行文化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实现思想、言论自由与开展文化交流、改革教育内容等,它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昙曜五窟"是北魏王朝皇家石窟营造的开始,也是云冈石窟艺术的代表。它蕴涵了平城帝都文化的精髓,全面展示了北魏帝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底蕴,是北魏帝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昙曜五窟"在理念上与大同城市文化相通,成为今日大同城市文化的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