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从未中断的最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文明。原始社会的融合主要是婚姻和迁徙,婚嫁也是一种迁徙。自远古母系社会开始,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向各地迁徙,形成各自独立的血缘氏族,至新石器时代已基本形成东夷、苗蛮、华夏相互影响的三大血缘宗族集团。通过婚姻、生产、生活、交换、争斗,至金石并用晚期,苗蛮日益衰落,在原始民族融合中形成华夏族为首的中华文化,并与东夷一道开创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春秋时形成的华夏族,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民族,凝聚了…  相似文献   

2.
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待事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可以体现在个体,也可以体现在群体.楚人是黄帝之后与苗蛮融合而成的新兴民族,除了具有后来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性格以外,还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气质.这种气质,概括起来,不妨称之为豪气、大气、义气和灵气.  相似文献   

3.
《黔南苗蛮图说》是罕见的清代民族史志文献,该文献在已经发现的贵州“苗蛮图”中,所载“苗蛮”种类最多,达86种。本文考证了该图说的版本为清代光绪年间的石印本,作者是临川桂馥(字筱薌)。完稿于光绪七年(1881年),光绪十六年石印本成书。该版本缺佚的第41种“苗蛮”是“补龙家”,本文对此进行了考证和填补。  相似文献   

4.
苗族与楚国关系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古代文明是由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黄河的中原华夏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长江中游蛮夷的楚文化。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我国南方、北方和东部沿海已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类型的分布状况,考古学界、史学界在80年代初发表了探讨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的文章,认为: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上游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条件远比黄河中上游更适宜于古代人类的繁衍生息。所以说,我国古代文明是三大集团即黄河中上游的华夏集团、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和东部沿海的东夷集团所共同创造。苗蛮集  相似文献   

5.
民族思维偏向与孔子中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思维偏向,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可概括为中庸思维。民族思维的许多为大家公认的特点如重整体性、辩证性、内向性等,实质都是中庸为善思维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崇尚德育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善、美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古典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德育方式,参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国古典音乐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积极向上的主体精神与政治情感,情感与节制完美结合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理论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潜藏着中华民族话语深刻的伦理诉求,即中华民族大我身份优先于多元民族的文化身份,中华民族大我利益优先于多元民族的群体利益,中华民族的政治忠诚优先于多元民族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虽然强调“大我优先”,强调权利不是先验的产物,是义务在先的效能回馈;但是也没有忽略“个体正当权利”和“少数群体权利”。个体唯有秉持义务本位,致力于中华民族至善生活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正当权利。各民族群体唯有共同团结奋斗,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在共同富裕之中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先秦文献<慎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中都有"舜以天下让善卷"而善卷辞让的古史传说.善卷族人的早期居地应在北方,距离位于中原的尧舜禹族邦联盟中心地不远,后经河南浚县有枉人山,南迁至湖南常德市南德山下的枉水、枉渚一带.尧舜禹时期的政治格局,一为万邦林立,另一为各邦各部族之间的政治联盟.善卷族邦也是当时万邦中的一邦.善卷所辞让的"天下",实属当时族邦联盟的盟主之职位.善卷族人所迁徙到的包括常德在内的长江中游地区,自农业起源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就有灿烂远古文化,到距今5000-4000年前,更是邦固林立.善卷的到来给这里增添了另一文化色彩.这一文化到了中古以后,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善德文化因善卷而产生,萌芽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善卷推辞舜帝禅让,不慕权势富贵,自立更生,其高尚的人格,受到先秦诸子和后人的仰慕。隋代樊子盖为倡导善卷之德,将善卷的隐耕之地枉人山(枉山)改名为善德山(德山)。从此,"善卷"便成为常德地方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进入新世纪以后,常德市将"德行天下,和谐奋进"作为自己励志图强、展示信心的口号,使善德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中国各民族已形成多元一体的关系。这关系使各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 ,使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而凝聚。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 ,是否符合民族定义 ?是否会否定汉、藏、彝、回等各民族作为民族的存在呢 ?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做出回答 ,并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顺受其正     
以正治国,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帛书《德道经》五十七章 怎样看待民族文化的源头,将决定如何理解民族文化的种性. ↗神——犹太民族——神说(民族一神,与西方世界一神何干) 善 →圣——中华民族——人说(非个人的天道人仁之族和而不同) ↘哲——希腊民族——物说(由宇宙论知识而来的物化世界) [图解] "善者善之".善,不单纯是作为名词的终极源头或终极目的之至善;更重要的是作为动词的善,即一个东西之所以善,是它能将自身臻于自我完善的能力——朝至善自我运行、自我证成地向善——人仁之终极关怀.知向而不知得谓之诚.故而,善是有限性的完美范畴(悖论性偶在范畴).绝对化只会导致恶无限性(魔鬼倾向).循此届时,至善终究以"大而化之"与"大而伯之"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因而它是中国各民族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今已消失了的民族总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集合体,是多元化的,但又是一个整体,多元一体是它的显著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萌芽、发展和形成、稳固,有一个必然过程,它不是个别民族首领的个人意志,也不是凭借某一民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力量所能决定的。本文试图从历史角  相似文献   

13.
作为道德人物的善卷,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先秦诸子的话题中的,庄子称其为千古隐士的楷模.秦汉以后人们进一步丰富了善卷作为隐士的形象,并强化了他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一面,善德文化得以形成与发扬.善德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楚文化和后起的湖湘文化相融会,并成为其中最耀眼的文化因子之一.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善德文化中的创业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以及诚信互助的和合精神,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14.
“社会美”,是相对于“自然美”、“艺术美”提出的,它们同属于现实美,是社会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美言懿行,即传统的美德,它与一个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性格是密不可分的。用蔡仪先生的话讲:“善便是一种美,即社会美。”在近年来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意识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具  相似文献   

15.
《百苗图》原本为八十二个条目, 因原本已佚,后世传抄诸版本或条目不全, 或编排无序, 从而为研究和利用这一珍贵历史文献造成极大困难。鉴于此,笔者以《黔记》和《苗蛮图册》为依据,对《百苗图》原本编排体例作一初步探析, 发现《百苗图》原本八十二个条目的编排有其一定的规则, 即按民族社会文化系缘关系和称谓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 以此揭示八十二个“族称”之间的族属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吴胜家,王先引“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这一点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一愈是开放的、世界的,便愈能丰富民族性和强化民族凝聚力”,人们可能就有异议了,但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一、悠久的开放传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日益形成强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县级融媒体作为触达“最后一公里”的媒介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赋能主体。西部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已从文化、技术、社会三个维度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但仍存在价值赋能深度较浅、融入意识不足、实践路向不明等问题,亟须聚焦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主线,打造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赋能闭环”,进而建立既富有民族意蕴又兼具高质量赋能新时期民族地区宣传工作的县级融媒体旗舰队。  相似文献   

18.
云南73个国家级贫困县(市)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域,这些少数民族人群目前所处的贫困状态恰恰是由其遗存至今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所决定了的。全省范围贫困线划分实质上不单纯落实在经济技术指标上,而更贴切地落实在社会文化指标上。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就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已落后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传统生存状态和文化环境,使具有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各民族群体迅速跟上现代中华民族国家的社会总体发展步伐。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是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必须以巩固和加强中国民族的统一及中华民族文化的整合为出发点和目的,同时应该在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对云南地方传统民族文化多样性特色的贡献予以强调。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对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共有期盼的回应,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的重大决策,抓住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矛盾。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将其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遵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好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全球化引发对文化传统的反思,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网络的虚拟性背离了民族魂的核心———真、善、美、诚信;浮躁心理引发道德信仰的危机;追逐时尚使传统价值观变成商品而被贬值;数字化推进着传统技艺的匮竭。文化传统的缺失正在动摇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