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从现代工商文明之批判、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之解构、主题之不确定性三方面等后现代视角入手阐释了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指出艾米丽一生受到父权、家庭、传统与新兴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多重压制与迫害,人性严重扭曲,丧失了自我;在充满宽容、理解的民主人道主义社会建立之前,其悲剧命运无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934年在《论坛》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运用了哥特手法,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环境描写、人物性格与反映的主题四个方面。作者运用哥特式手法,通过对艾米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上与清教密切相关的旧传统与旧体制,强烈谴责了非人道的传统道德与清教对人性的摧残及北方基本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孙薇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68-70
从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押沙龙,押沙龙!》中罗莎小姐悲惨命运的回顾和根源分析这一角度出发,剖析这位自我意识复苏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努力寻求自我身份认同、重构女性自我的艰难历程中所遭受的磨难与挣扎.探索了她是如何一步步从对生活充满希冀的南方女孩变为失去所有的社会身份,被边缘化了的“鬼魂”似人物,最后以自我毁灭的形式结束一生的根本原因,揭露了整个南方旧传统包括父权社会、南方妇道观对女性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抹杀和剥夺,以及对整个女性群体的摧残、压制与迫害.  相似文献   

4.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主人公艾米丽的异化可以从她自身的性格弱点找到解释,这种弱点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使然。从女性主义视角,结合社会语境,全面细致地解读艾米丽异化的必然性。艾米丽的悲剧是其女性性格的软弱、经济和精神双重的依赖性造成的,其根源是男权压制下女性失去话语权和独立人格,包括父权和夫权双重压制,以及人群的冷漠和窥视的看客心理。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以美国南方为背景,乡土人情是其许多小说的共同主题,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福克纳通过对艾米丽一生的叙述,说明了艾米丽和杰弗镇人之间的千丝万缕而又紧张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南方乡土人情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长篇小说《押沙龙,押沙龙!》被认为是他最好也最难读的作品之一,其中塑造了一群令人印象深刻的南方淑女。女性,特别是南方淑女,几乎都是以南方父权社会受害者的形象出现的,小说中洛莎、艾伦和朱迪丝也不例外。福克纳通过塑造这些南方淑女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父权力量的压迫性和残忍性。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这三位各有特点的南方淑女命运,批判没有女性生存条件的社会,反映福克纳对女性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相似文献   

7.
艾米丽与韦瑟罗尔奶奶分别出自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凯瑟琳·安·波特笔下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虽为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但经过比较,两部作品便呈现出强烈的互文性。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两位女主人公"被弃"的人生经历、"反抗父权"的主题互涉和空间意象的巧妙暗合三个方面构建两个不同文本的互文关系,从而比较艾米丽和韦瑟罗尔奶奶的弃妇形象,并揭露二者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毁灭与扭曲:福克纳笔下南方女性形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克纳笔下美国南方女性形象或被扭曲或被毁灭,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可以从南方的父权社会、骑士制度、清教妇道观以及种族奴隶制等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指出在非洲殖民地"父权中心主义"社会文化中,不仅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扭曲的.小说中特纳夫妇最后的悲惨命运说明了在父权社会中男性统治对自然和女性的摧残.而女主人公玛丽在生命最后对自然的留恋也象征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文章集中分析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福勒在该作品中对19世纪美国父权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思想的批判和颠覆。福勒以美国超验主义的视角,消解了父权社会对两性社会差异的界定,颠覆了父权社会男性优越/女性低劣之思维范式,论证了女性平等权利的合理性,为女性争取权力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作为美国南方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生动描绘了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形象,揭示了南方腐朽社会制度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和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女主人公布兰奇和艾米丽都以悲剧性收场。两者都是没落贵族,均身处变革时代却保守顽固,拒绝接受新事物,最终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两者都有家庭的种种不幸,但对现实采取了不同的规避方法,生活在昔日南方贵族的精神家园中。  相似文献   

13.
《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悲剧是由她身上“大家闺秀”观念与传统妇道观和自然人性的多重矛盾所致。小说不仅描写了艾米丽的悲剧,而且反映了福克纳复杂的思想及其矛盾:寄希望于以浓厚的乡土人情抵御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漠;对传统既眷念又嘲讽;对女性从属地位的同情及对男性权威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忧虑。是作者企图以南方精神文化传统对抗北方工业社会入侵的主观臆想。这些复杂、矛盾的思想凝聚在一起,以卓绝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使这篇不足500字的短篇小说,表现了丰富、复杂、深刻的内蕴。  相似文献   

14.
一朵永远的玫瑰花──论艾米丽的悲剧情结于冬云《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中的艾米丽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一个老小姐。她依恋她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她不许人们将他下葬。后来,艾米丽和工头霍默相恋。一年多之后,艾米丽毒死了她的未婚...  相似文献   

15.
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托马斯.哈代以"一个纯洁的女人"为作品副标题,将矛头公然指向了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和伪善的宗教制度,鞭挞了父权制度主宰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欺凌摧残和对其传统贞操观念的偏见。小说同时反映出一定的女权主义意识,两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斗争,将苔丝推向悲剧的深渊。  相似文献   

16.
女性哥特将性别与体裁有机地结合,是女性作家以哥特体裁为载体、以哥特因素为手段,探究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共性问题。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充满浓郁的哥特色彩,透视出作家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权意识。本文结合女性主义视角对文本中的女性意识、性别身份、黑色幽默式的氛围和"家"的双重意义等女性哥特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中蕴含着的对父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质疑和控诉。  相似文献   

17.
美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以精炼、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语言引发了学界对小说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深层解读,小说对清教父权社会、原始自然生态、父权价值体系中女性角色嬗变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与生态女性主义有关父权社会与自然生态和女性意识的关系理论契合,彰显了小说特有的生态女性关怀,即生态自然超灵异象启示下清教徒对父权文化的疏离和反思,以及女性传统角色突变引发的清教父权意识消解。  相似文献   

18.
玛格丽特·福勒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时期最主要的作家和评论家之一,其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被定典为美国第一部主要的女权主义宣言.对福勒多种文本综合研究发现,迫于女性作家“身份焦虑”的压力,福勒在《十九世纪妇女》中多处挪用和改写了莎剧文本中的女性人物,甚至还改写了莎剧中贬低女性的语言.福勒从重写父权社会经典文本入手,以遵守和屈从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获得了话语权,颠覆了19世纪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指出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艾米丽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小说《八月之光》中几位女性人物的"影子性",探讨美国南方种族主义、清教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从而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