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选》成书研究中的诸如《文选》之实际编者为刘孝绰说(刘孝绰为萧统编纂《文选》最重要的助手说)、《文选》成书仓促说、《文选》编纂过程分"两阶段"说、《文选》各体之文有划一的标准说等等,多为"选学"界之主流观点。然而,分别用"跳出《文选》观《文选》,就整体考察部分";"将古人的问题还归古人,置个别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察";"将相关问题置于文献可信度的层面上考察";"从情理逻辑的层面上考察"等方法究之,均难以成立。其所以如此,多缘研究方法之未密。  相似文献   

2.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萧统故里镇江隆重召开,盛况空前。大会交流论文80余篇,对"《文选》版本及注本"、"《文选》作者、选录标准、分类及其价值"、"《文选》所选作家作品"、"《文选》分体文学"、"萧统文学思想与文学史观"、"《文选》接受学"、"《文选》语言学"、"萧氏家族及萧统遗迹"等八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讨。大会回顾了上世纪文选学研究的历程,对新世纪文选学研究提出了希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文选》成书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文选》成书时间研究的要素是 :《文选》所录作品的下限以天监末年为断 ;《文选序》反映出萧统在《文选》编纂及编纂完成后的心情轻松闲适 ;《文选》为二次选编的再选本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透露出普通三年 (5 2 2 )萧统尚无编纂《文选》之念 ;普通七年 (5 2 6 )丁贵嫔下世与不久发生的腊鹅事件对此后数年萧统心绪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故《文选》成书时间当在普通三年至普通七年十一月之间  相似文献   

4.
萧统编纂《文选》的真实意图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武帝编纂的《历代赋》、萧统编纂的《文章英华》及《正序》,使赋、诗、文三类“英华”各有所归,然萧统缘何还要编纂集三者于一体的《文选》?经爬梳史籍和探究文本,萧统编纂《文选》的真实意图变得清晰可鉴,即试图以集文章之“清英”的《文选》,通过美德业、宣忠孝的方式尊帝王,再以尊帝王、美教化的方式透过“至尊在”的底线,最终实现厚人伦、致哀悼的目的,并以陆任卒年为参照,隐秘祭悼丁贵嫔。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文化史意义。太子萧统的编纂意图,不仅体现在形象工程方面,而且与梁王朝的文化工程息息相关。《文选》之根是为《五经》,其所透显出的强烈的儒学精神,正是中国最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与《文选》都非常重视论体文。刘勰看到了玄学论文是魏晋论体文创作的主流,但《文选》显未反映这一事实。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一则《文选》所重在文辞富赡之作,《文心雕龙》则更重论体文的"理"性特质;二则萧统选文重视浸濡了儒家思想的篇章,所选论体文都有关国家政治、世道民心,刘勰一向重视各种学术思潮,自然包括玄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突出了论体文与魏晋学术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7.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8.
《文选》的编者和编纂年代是近年来“文选学”研究中争论颇多的问题。本文对有关史料以及传统“选学”和“新选学”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又依据于对汉魏六朝作者署名情况的调查,提出《文选》的编者主要是萧统和刘孝绰二人。《文选》的编纂年代,则应开始于普通三年(522)以后至普通六年之间,完成则在大通元年(527)末至中大通元年(529)底之间  相似文献   

9.
以屈原创作为主体的《楚辞》备受汉魏六朝文人的关注与推崇,大文选家萧统也不例外。萧统的《文选》以文代评,以"选"文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批评态度。在"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学思想指导下,他把楚辞归为文学之列,并自觉地将骚、赋独立标目,确立楚骚文体,推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人之文",而且重视楚辞的辞采、内容,还深入触及《楚辞》的情志等问题,对骚体文学的特征有了新认识,这在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从中亦可窥见齐梁人文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文选》编次涉及政治与学术及文学等因素,须参照《汉志》《文心雕龙》等著述,也涉及作为昭明太子所编纂,其间自然包含礼乐建设、祥瑞点缀、体国经野等义项,当然也要维护或营造储君萧统之形象,这一切均属《文选》编次的内在逻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不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而且是国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根据文选学发展脉络,回顾了中国古代《文选》研究的主要情况,并删繁就简地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总集 ,治《文选》者 ,形成“选学”。编选者萧统 ,在历代成千上万的作家作品中“略其芜秽 ,集其清英” ,下了很大的工夫。萧统以“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为“文”的选择标准 ,以文体相汇聚 ,“诗赋体既不一 ,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 ,各以时代相次”为编排标准。总结萧统关于编选宗旨、文体观念和编排原则等文学编辑思想 ,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文学出版物的编辑水平 ,为文学出版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萧统秉持进化发展的文学思想,并以此指导着《文选》的编集。他采取略远详近、略古详今的选文策略,凸显了汉晋以来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成就。他主张事与义并举,沉思和翰藻兼顾,坚持中道主义的两点论和文学批评的平衡性。在实际选文时,他比较偏爱有翰藻文采之文,以之为准收录了不少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从而使《文选》成为一部"意义纯粹"的文学选集。他用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学理念评判创作,剔除了经子史类作品,对"文"的发展实有涵养、化育之功,在文学史上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萧统的文学观念以儒家忠孝思想为基础。尊帝王、重讽谏、厚人伦、美教化,构成了《文选》的主要特征。但萧统不废娱情之作,又体现了他兼容、开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古今诗人秀句序》的"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与《中兴书目》注的昭明太子"与何逊、刘孝绰等撰集"《文选》说,是被学林普遍用以证明《文选》为萧统与刘孝绰等编纂一说最主要的"客观材料",但是这两条"客观材料"是没有从文献可信度层面辨析的。其说难以成立。《文选》只能是昭明太子一己之所撰。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萧统选录先秦至梁代的诗文辞赋,编集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后来有许多人为这部书作注释,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文选学”,也简称“选学”。它的发展,从隋代开始,一直是以扬州为研究中心的。《文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选序》欲“以能文为本”作标准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但这无法落到实处,《文选》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文选》即“文”之选,而不是在“非文”与“文”中选文。其选文以“文集录”为封域,类随文立;而又不为其所束缚。《文选序》并没有提出作为全书的选录标准,“事出”两句或“综辑”四句说的只是史书部分的“赞论”、“序述”及其相近的各种实用性文体的选录标准。至于全书的选录标准是什么,只能就《序》与《选》作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出。萧统编撰《文选》以审美价值为其依归;其“教科书”的作用等等,都是“派生”的。  相似文献   

18.
屈守元转述清水凯夫对其说的"大陆人只知道有昭明太子,竟不知昭明左吉有一大批人,因此他故意抛出《文选》非昭明所撰之论",不可当真,更不能未究其底里,便以此作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文选》的编者问题。清水先生真实看法为:"《文选》的实质性撰录者不是昭明太子,而是刘孝绰。"清水先生在现代"选学"史上自有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然其此说断不能成立。就当下言,《文选》"本就是萧统及其文士共同编纂这一基本判断"说,绕过了不同观点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释了有关《文选》学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回溯了萧统《文选》37种文体之一的"七"作为一种文体的历史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二,对《文选旁证》的作者作了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梁章钜。其三,评价了苏轼论《文选》的观点,认为苏轼的评论有其得失。得在指出了萧统的一些错误;失在他从个人喜好出发,未能对《文选》作客观的评论。  相似文献   

20.
明代"选学"虽有所衰落,然广续补遗之作层出不穷。从明清书籍目录的记载来看,明代《文选》广续补本存在书目众多,作者、书名、卷数不一,版本单一的情况。在编纂上,体现出尊崇《文选》和宣扬明代复古思潮的鲜明时代特点。因为编纂水平、体例、内容、成就等方面的不足,遭到时人和后人的诸多批评。明代《文选》广续补本之发展,当与元、明时期社会、经济、学风等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