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是一种基础性秩序变迁,意味着社会运行结构性条件的重构。面对新的社会转型,注重生产的传统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对当代社会的巨大消费差异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诠释消费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符号消费、异化消费、拟像消费作为鲍德里亚分析消费社会的概念工具,为我们揭示了基于象征性权力的当代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秘密进行了独特的揭示,即使用价值已经死亡,而取代它的是符号价值的生产逻辑,并且他为这个生产逻辑建构了一个一般的理论模型。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反叛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拒斥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如何理解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合理之处,同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积极回应来自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反叛和拒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构架中,消费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马克思那里,消费被确认为生产的一个"内在要素",因为马克思当时没有也不可能直接预见到资本以文化的方式对消费的控制。鲍德里亚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符码的方式解蔽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突显消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鲍德里亚的这种符号编码只是形而上学的无限夸大,无视生产对消费的隐性操控,乃至彻底否定物质生产的核心地位,从而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真正根基的应有重视和对社会批判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4.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鲍德里亚系统提出了"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企图对唯物史观进行"颠覆"是错误的。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鲍德里亚不懂得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国民经济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幻象",从而奠定了生产和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不懂得消费与生产的现实辩证关系,片面地离开生产探讨消费的新特征,甚至主张用消费取代生产。消费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表现。技术救赎不可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早期的消费社会理论从消费视角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通过制造和控制需求来消解消费者的主体性,并以消费为特征构建起一个丰盛的符号体系,个体在符号体系中确定其在社会等级中的序列。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有力的解释,丰富了社会分层理论,为后现代理论做出较大贡献,但是该理论的局限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已经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一种活动,而是成为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日常生活方式.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刻意远离生产话语,隐藏着对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生产方式的辩护.当我们把消费的符号化放在资本逻辑的整个社会结构中,就会发现符号化的商品体系恰恰构成了维护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权力策略,引导人们自觉认同资本逻辑的“先天”合理性.这种权力策略正是当代消费社会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鲍德里亚的《物体系》以物、符号及身体三个关键词共同建构他的原初思想语境。"物"通过符号学为中介幻化为物体系内的符号,意图消解马克思"物"的使用价值;"符号"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不断被编码交织成为符号之网,价值在符号体系的差异化运作中展现,试图解构马克思"物"的价值;"身体"为精神分析学编码心理,于是"身体"成为资本开发符号消费场域的中心。鲍德里亚《物体系》中的物被符号中介虚化为同质代码,符号成为资本的统治工具建构身体的无意识消费意象,使身体成为消费的新场域。  相似文献   

8.
随着资本主义消费领域相对自主性的加强,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统治的批判,与其对生产活动优先性的强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裂痕,因为前者暗示着交换价值以金钱或资本的形式获得某种独立。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中已经注意到的商品交换的符号性和象征性,逐渐在列斐伏尔、鲍德里亚那里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大的方面列斐伏尔没有脱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鲍德里亚则走向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背离与修正。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的媒体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思想主要集中于电视媒体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离以及大众媒体播放的单向性特征,这些现象导致了符号意义的丧失与大众的反抗。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主要体现在媒体自身的真实性与仿真性的矛盾上,这一矛盾导致了“意义”的混乱,并使大众采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即“调侃和游戏”的反抗形式。鲍德里亚的媒体批判理论标志着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已从单纯的物的“异化”批判进入了大众媒体的“符号”批判,同时也暴露了其思想的内在不足。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所依赖的概念,诸如生产、劳动、价值等,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批判的效力,因为这些概念依旧没能突破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陷入了生产、劳动的意识形态镜像之中.因此,鲍德里亚对劳动力、劳动二重性、劳动与自然、劳动与需要、劳动与自由、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展开了系统的批判.鲍德里亚误解马克思的根源主要在于:一是缺乏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内涵的准确把握,二是忽视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判维度,三是混淆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这使他最终在革命路线上走向消极的象征交换理论,即采用"暴死"的方式来抵抗抽象劳动的符号化及其对人的控制.究其根本,是因为鲍德里亚在理论基础上拒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了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以及对人的统治,给出了扬弃这种抽象劳动的科学方案.马克思不仅把劳动理解为改变世界的基础性力量,而且开创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即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会创造出否定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学者基于西方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劳动方式的变化,从不同的社会理论视角研究劳动问题。哈贝马斯立足于批判社会理论视角,试图在劳动与交往根本相区别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交往理性的潜能,祛除生活世界殖民化;鲍德里亚和鲍曼都是从后现代社会理论视角分析劳动的当代特征和意义的;贝克阐述了风险社会中劳动的风险特征和社会影响;贝尔等人从文化社会理论视角探析了劳动的知识特征和文化意义;阿伦特从政治社会理论视角解读了劳动的政治意义;布洛维则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分析了"生产的政治"对共识性劳动的作用和意义,如此等等。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都是围绕着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劳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家解读当代社会的主要视角之一。当代西方劳动学说的社会理论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体面劳动与当代人的生存质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鼠标轻触的那一刻我们就与这个世界联系起来了,在与世界相连的同时,每个人的信息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留在了互联网的大数据库中。数据库像鹰眼般无时无刻监视着网络世界的一切,并快速形成一个由信息技术完成消费控制、由消费行为建构符号意义的社会。以网络购物为切入点,以福柯的话语理论及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符号学原理为基础,分析网络消费中全景监狱的权力阶层与话语体系,以期通过调查数据最终阐释消费社会对个体消费意识的符号建构。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学研究近年来成为发达国家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就消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该分支社会学在研究理论方面的主要视角有玛丽.道格拉斯的消费的文化意义、鲍德里亚的物品消费的制度与符号、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布丢的区隔与文化资本等。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的大众消费包含的社会意义,即形成"我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从而维持与整合群体特征和认同感,以及展现某种"标志"和培养阶层归属意识的功能,应当成为消费社会学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法国后现代理论大师鲍德里亚用符号学的方法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商品概念,以符号为基点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商品概念,可以看到商品与符号具有相似的逻辑结构,但二者的内涵却存在很大差异。鲍德里亚的社会批判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概念具有三重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一是抽象层面上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历史形式所共有的"一般劳动",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指挥工人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三是代表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劳动"。在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逐步推进了关于现实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资本本身的内在矛盾运动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与历史暂时性。以历史辩证法清晰地梳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概念的逻辑演进,是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奢侈消费正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最发达而显著的表现。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有力批判。他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奢侈消费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获利机制,而且成功解蔽了其中的意识形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相比较而言,马克思在面对奢侈消费问题时似乎是失语的,他主要还是从资本主义一般商品消费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但马克思仍然为我们提供了面对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在这一点上,鲍德里亚的符号学方法论应该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是当代西方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消费社会理论是对世界本质的哲学认识,物及其表征符号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而符号的消费和交换是社会的本质运动方式。以一种新颖的视角评价其学说,肯定了鲍德里亚理论政治的合理性,认为他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用他自己创造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8.
符号·幻象·诱惑:鲍德里亚论域中的“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分析视域中,消费逻辑也渗透、主宰了身体。身体被符码化了,在身体中被编码了一套“时尚”“地位…‘名望”等的符号象征价值;在广告图像中身体被制造成为高不可攀的虚幻形象,在身体幻象背后是商品的真实;实质上身体是被资本所诱惑和控制的,是为资本的生产和扩张服务的。身体的被控制,这是人类生存境遇中最深层次的异化和不自由状态,我们必须对消费话语下人的身体状态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遵从西方传统休闲哲学的劳动-休闲二分模式,鲍德里亚将休闲界定为劳动以外的自由时间.在此基础上,他从消费社会的时间稀缺性出发,澄清了商品逻辑对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同等支配,从而得出了休闲时间在事实上并不自由的结论,并由此陷入了对现代休闲的绝望之中.隐藏在这种悲观态度背后的是鲍德里亚对休闲和与之相对的劳动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曲解.若要避免鲍德里亚式的休闲悲剧,则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劳动、休闲及其统一关系,更需要在实践中促成劳动与休闲的相互作用,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20.
"莫言现象"包含有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意蕴。运用符号化消费理论分析了符号化的消费社会、符号世界里的消费者、莫言作品的符号资本以及人们对社会符号的认同,进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莫言现象"的经济符号消费、文化符号消费和社会符号消费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指出了"莫言现象"所蕴含的符号力量带给我们的启示:打出经济中的"符号"牌;挖掘文化符号,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传颂正面社会符号,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