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导致土地大量撂荒。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目标的确定,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十分重要。产权不清为农地的流转设置了障碍,且缺乏强有力的维护农民利益,平衡各方利益的组织,因此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十分重要。 “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是把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状况,总结经验与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明显加快,总体上是平稳健康的,但也存在诸如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非粮化""非农化"日趋严重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土地流转必须注意把握好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稳定粮食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工作原则,坚持以利益平衡、政策引导、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加强规范管理为实现路径,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乡统筹进程的加快,土地流转的规模逐渐增大,流转的模式也越来越多样。伴随着这一趋势,土地流转中一些不和谐因素日益突出:如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土地流转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正是由于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一再受到损害。本文首先总结了农民权益受损的现状,再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保障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蚌埠各县的的调研为依据来阐释目前本市土地流转的现状、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土地流转的意义,以及加快本市土地流转的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土地国有,农民不能连续稳定享有收益导致一些农民放弃了农业生产,荒芜了一部分土地,减少了土地流转的供给,一些农民视土地为生命,消极反对土地流转。(2)政府、农民在利益中的不平等博弈中阻碍或堵死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通道。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反映在"三农"领域,归根结底要求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以引导农户逐步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分工、专业化发展,进而提升农户效用水平的过程予以理论证明,揭示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实现机制,并利用全国17省68个县(市)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加入组织的意愿和行为主要受到家庭劳动力分工、收入结构分布、土地经营情况、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金融负债均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收入和不同来源收入以及不同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研究启示在于:体现互惠合作原则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一种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分工和农业专业化发展并进一步使农户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良性发展,但与此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和内部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为我们指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即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组织化实现产业化,通过产业化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心在于改革当前农村土地制度,而土地流转是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存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流转收益低、流转过程不规范和土地流转期限短等问题。为此,要平稳、有序地推广土地流转,严格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规范土地流转过程,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刘波 《经营管理者》2009,(3X):99-100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本篇论文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阐述了土地流转含义以及土地流转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几点措施,这对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业活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中面临着土地产权不明确,政府征地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引发了许多土地纠纷,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土地权属,规范政府征地行为是土地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汤蓓蓓  丁珍 《经营管理者》2009,(15):179-179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更加迫切。中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政策,而土地流转会给农民带来什么切实的好处?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如何受到保护?这是目前农民阶层最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已成为各项经济活动的中心,这使农村集体土地非农建设用地流转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现实中,农村集体土地非农建设用地私下、变相转让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而且造成了土地产权关系的不清、交易的不安全,给农村的稳定带来了隐患。为此,有必要对农村集体土地非农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土地流转是指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及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农民依法自愿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他人的行为。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土地流转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土地流转主体的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然而,在现实中,农民作为土地流转主体其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3.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占用大量的耕地,并导致农民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本文以失地农民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现行土地流转制度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对土地流转制度和失地农民利益问题进行研究:农民失地的必然性,产生失地农民的原因,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制度的缺陷与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制约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功能的发挥。为了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需要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落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站在农民的利益上,希望拯救日益凋敝、空心化的中国村庄,增加农民财富,并重建新的农村秩序。他们同样都反对土地私有,反对土地向单一、垄断的大资本集中,都反对以各种变通方式触犯农业用地,坚持守住农业用地的底线。土地流转,谁来主导?流转给谁?怎么流转?钱从哪来?地作何用?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各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两个重量级人物是李昌平和王世渝。李昌平曾经四次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王世渝曾在重庆巫山县官阳区当了三年副区长,两人都是多年亲身参与土地试验的"实践派人士"。然而  相似文献   

16.
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允许农民土地依法流转,并要求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权益,事实上农民却因土地流转丧失了诸多权益.本文试图从产权、交易费用、委托代理、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韩宇 《管理科学文摘》2010,(14):231-232
农民与土地唇齿相依,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所以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推进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保持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大体框架不变则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18.
与其他地方的土地流转试验相比,浙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农民实验,先有农民自发的大规模土地流转,再有政策的规范协调。政府跟在农民身后"摸着石头过河"。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影响农民土地流转的因素很多,从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产权关系,市场体制机制,农民的社会保障等四个大的方面分析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接着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明确土地产权等促进土地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咨询》2005,(21):35
背景资料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起草工作进展顺利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士介绍,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规划,并由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牵头,开始组织起草工作.这部法律草案起草的基本原则,一是立足于促进,在促进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二是保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三是不搞"大而全",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最基本的原则确定下来,给今后的改革发展留出空间;四是充分借鉴国际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