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索绪尔在1906到1909年间致力于研究拉丁文诗歌和吠陀梵文诗歌中隐匿神名的易位书写,这与他讲授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时间(1906年至1911年)几乎同步。自1964年开始,索绪尔的易位书写笔记不断地引起学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关注,该笔记不仅为诗歌研究开辟了新的探索领域,而且对语言问题本身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可能。雅各布森所关注的语言特殊性、斯塔罗宾斯基所强调的诗歌批评以及克里斯蒂娃所探讨的“异常书写”诗歌理论,分别从诗学功能、阅读模式和文本生产等角度为易位书写研究作出了卓有建树的诠释。易位书写所带来的启示在于,既然语言系统的表意惯例和阅读习惯都值得推敲,那么语言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多元性有助于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一切形而上学所构建的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试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对汉字词式书写文本与传统的字式书写文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正确率,来评价汉字词式书写对小学生阅读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阅读字式书写文本相比,第一次阅读词式书写文本即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各年级小学生的中文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诗歌在文学的整体架构中处于相对尴尬的境遇,个体话语场的衍生和叙述策略的变化同时并存.诗歌文本在书写的过程中,受主体价值认定、文化环境的变迁、书写状态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其文本距离不断衍生.这造成了批评的困难,也导致了诗美的泛化,对于诗歌发展本身起了阻滞的作用.认识这一状况将有利于当下诗歌文本书写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1986—1995年是当代汉诗相对沉寂的时期,学界也少有专论。关于那个时期“先锋诗歌”的所指范围,应该关注以下几种现存文本:“口语诗”“非非主义”和相当具有此类倾向的政治波普;由海子、骆一禾、戈麦等元素诗人带来的大量追随文本;常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或“新浪漫主义”的集体劳作;以及在1986年至1995年之间民间诗报、诗刊上的个人或圈子似的努力。对该时期的先锋诗歌进行精神背景、意识与情结、语言态度及策略、阅读效果诸方面的指认和分析,可以提供一个解读此时段大陆先锋诗歌的诗学角度、路径。  相似文献   

5.
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残雪的小说创作无论是文本内部的意象、形式、结构、语言,还是文本之外的文学理念、思考深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概括为从“自动书写” 到“理念先行”的转型,其主要体现在文学意象、文本风格以及对权力的“隐藏式”书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活动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当代文学传播深深地打上了大众媒介的烙印,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进入视觉传播时代,“蒙太奇”、“比特”成为了世界通用的传播语言,原本多元化的文学文本在技术层面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这使得传统的文学受众在阅读文学文本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特点。本文将传播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考察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方式的变化,研究当代受众在文学阅读中显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概念作为重要的文本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方法论。本文从文本批评的角度 ,把互文性理论放在文学翻译中阅读和书写的框架下 ,通过梳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脉络 ,讨论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和界定。本文认为这种讨论有益于对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互文性观点对朱生豪译莎士比亚选段进行个案分析 ,以探讨译者的决定是否受到互文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文本是由网络传输的具有完整表达系统和富于动感性修辞特征的语言产品,体现着当下社会语言生活的重大变革。通过对网络文学文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网络文学文本分为电子化文学文本、文学超文本和多媒体文本三个部分。网络文学文本具有区别于传统文学文本的独特的话语方式和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11):I0038-I0040
A.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身体书写是萨尔曼·拉什迪小说的重要创作策略。作为后殖民文学大师的拉什迪受困于身体的不断移位和身份的反复错位,其文学书写展现一幅广袤的身体图景:混杂的身体、罹患疾病的身体、创伤的身体、规训的身体。身体书写体现了拉什迪的文本创作理念,折射出编码于文本的政治文化意识。拉什迪的小说借助身体的多层次呈现,反思后殖民印度社会的生存状态、政治疾患、民族创伤和文化殖民等现实问题,产生广阔的文本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眼于艾青关于诗的具体言论,从四个方面阐论了艾青文体论的核心概念——诗的散文美:即新诗与韵文无关;新诗的语言根本是在于表达形象的;新诗的音韵与语言形象表达的关系;"散文美"与"诗的散文美"的关系。文章最后总结出艾青的"诗的散文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诗重于词"的文学观不同,陈亮更加注重词的创作。他推崇"花间妙语欲无诗"的理念,执著于词"立意精稳,造语平熟,始不刺人眼目"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近拍词的具体填词方式,要求词能够"本之以方言俚语,杂之以街谭巷歌,抟搦义理,劫剥经传,而卒归之曲子之律",在语言形式和义理贯注方面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深刻体现了其词论"立意精稳,造语平熟"的特点。陈亮词论的内在精神与其"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的理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路遥编辑工作与文学创作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编辑生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山花时期"是1971年至1973年,路遥编辑诗集《延安山花》和文学报纸《山花》,它们都产生于文革期间文艺创作非常活跃的延川县;"延河时期"是1976年至1982年,路遥因文学才华的出众被分配至《延河》文学月刊担任小说编辑。1982年路遥成为专业作家。路遥的编辑工作与文学创作互相促进,使路遥成长为全国知名作家。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诗歌美学的奇峰——论艾青的《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青的诗论以形象精到的语言描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观作为诗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核心的"人民即诗神"的诗歌创作与诗歌评伦的美学主张,系统地以文艺美学来论述诗歌创作过程与诗美的特质,科学地揭示了诗歌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艾青诗论在中国现代诗歌美学研究中占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诗(poetry)常被看作是用"节奏创作的美"。但是,诗歌除了是一曲悠扬的乐章外,还是一段抒写记叙情感的艺术文字。写景抒情,记人论事是诗歌的另一特征。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现代叙事诗当中。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素材选取"、"聚焦过程"及"叙事语言"三方面分析罗伊.坎贝尔的著名诗篇《祖鲁女孩》,理解作者的创作源泉,赏析其文学价值,并由此对欣赏叙事诗歌的一些方法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7.
江山 《东方论坛》2014,(6):34-43
在专记东晋中、晚期编年史的《续晋阳秋》中,檀道鸾将文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置评。他率先把"独尊"的儒学经典《诗经》与楚辞、前秦百家之言并列,提出了中国文学"体则《诗》《骚》,傍综百家"的"三元"论,并以此"三元"标准评论汉代"赋颂"、建安诗歌和西晋末年诗作。在评价两晋文学时,檀道鸾强调"庄、老"影响下产生的玄学及"玄胜之谈"对两晋道佛文学流变的重要影响。檀道鸾的文学流变史观,显现了南北分裂时期学思活跃、文人反思文化历史、重新界定文学源头的历史现实以及檀氏所历地域文化、家风传统、个人倾向互动等对其文史评论的影响。檀道鸾文学评论的自觉观点,是西晋虞挚的《文章流别论》,与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文学评论之间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阮籍及其《咏怀》诗对陶渊明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可作为阮籍《咏怀》诗接受史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20.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