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真切细微的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特色.他的小说不追求人物外在行为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与完整性,而注意刻划人物内在心灵的特征,表现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心理描写的深化、外化和虚化是他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技巧上的突出特点.所谓心理描写的深化,是指把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化到人物意识活动的领域,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显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意识冲突.所谓心理描写的外化,即描写心理活动在外在事物上的反射,通过人物外在言  相似文献   

2.
<正>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创作中,要塑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物,就要特别重视眼睛的描写,鲁迅先生对此就很重视。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样的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在这方面,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眼睛描写,更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读鲁迅的小说,我们的确常有“重压之感”。这种“重压”,来自作品那深重的悲哀,深广的悲愤,是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所引起的情感效应。悲剧美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鲁迅对此有过精辟的分析和概括:“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所谓“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涵盖甚广;但从鲁迅小说所描写的悲剧事件和悲剧人物来看,它主要是指人的生存价值:“毁灭给人看”,即是描写人的生存价值的被粗暴否定。因此,鲁迅小说的悲剧其悲剧本质只能是:“历史  相似文献   

4.
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体态、风度和神韵等等。外貌描写是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鲁迅在人物外貌描写方面,继承了古今中外名家们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扬弃了中国古典作品中常见的不能准确反映人物“个体差异”的陈言套语,也绝不采用外国作品中常见的那种冗长的精雕细镂手法,而别具匠心地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外貌描写手法。  相似文献   

5.
“人物底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这是恩格斯对行动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这里所说的“怎么样做”,就是指人物行动描写而言。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小说创作的人物塑造中,很重视人物行动的描写。他不仅在描写人物做些什么的时候竭力地表现他怎样做,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那样做?以挖掘人物每一个具有性格化的特征性行动,产生和形成的生活来源和社会根因。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色彩修辞的作用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容色描写往往被赋予特定的角色功能。有些着眼于标识超值人物的“异貌”,有些意在暗示人物生存的穷达情境。中国古代戏剧着色的“脸谱”化特征影响及小说的人物敷色,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角色化容色描写。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胸牛不正,则眸子眊焉”。观代人也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的刻画,往往能显示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精神状态。鲁迅先生认为,作家要以极省俭的笔墨,集中地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最好是“画眼睛”,“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因此,他的小说,常常“寥寥几笔而神情毕现”。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形象的眼神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血淋淋的吃人本质和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愚味和麻木。深刻的主题思想,是由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出来的。《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栽,用第一人称来写,情节跳嵌,挥洒自如,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不受限制,所以鲁迅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肖象描写,一般包括人物的面容、神态、形体和服饰等等方面。它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的小说人物肖象描写中,表现出超绝的艺术腕力,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纵观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小说,从人物肖象描写的角度分析,可以归纳出三种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9.
一《呐喊》、《彷徨》的创作,从生活素材到小说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的描写,从大的地域方面来看,都与鲁迅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绍兴和北方京城两地有着直接的联系。换言之,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他对绍兴和京城的社会生活及风情的观察和体验,成为他创作的直接生活来源,并对两个地方作了富有特征性的描写,从而形成了两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说。本文中把它们称作“绍兴小说”和“京城小说”。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现代意识”,是鲁迅自己所说的“西方文明”的一端,指十九世纪末叶以来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关于人与“现实”的关系的观念。“现代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根柢和内核。鲁迅的小说创作所汲取的现代主义营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个思想内核,而不是表现手法、技巧形式。这是需要特别提出的。 1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是反传统、反现实。这种与“传统”、“现实”对立的意识表现在鲁迅的小说中主要是人物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颜色词语的使用非常娴熟,他的小说文本中大量关于“黑色”的描写及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是值得关注的。黑色在鲁迅小说中的修辞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维度、形象维度、心理维度,并与“铁屋子”“高墙”“黑圆圈”等意象相联系,表现出鲁迅是如何通过对黑色的修辞表达以挖掘黑色语码背后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画他的眼睛”“画眼睛”的手法是鲁迅先生在总结刻划人物经验时说的。原文是:“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赵树里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向来惜墨如金,可以说非点睛之笔而不运腕挥毫,“画眼睛”是赵树理刻划人物的第一个特色。例如在《表明态度》里对永富老婆的描写: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14.
<正> 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主要指《红楼梦》多层次多侧面地描写人物,极大地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在改变“传统的写法”方面,还应该注意到“在典型环境里再现典型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这一突破。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诚然,把“画眼睛”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一种手法,这无疑是没有错误的。但鲁迅关于“画眼睛”艺术的意义远非如此。他强调要“画眼睛”,而反对“画头发”,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严格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典型与非典型,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鲁迅提倡的“画眼睛”,就是指一种白描的艺术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和主要精神特点。鲁迅以他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有其独特的用色特征。黑白的律动是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黑色突出表现在通过一组黑色人物和夜的描写,渲染一种黑的心理氛围;白色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肖像和天气的描写;彩色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这种色彩选择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他的艺术倾向、个性心理、艺术传承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的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的肖象时,用的是白描法。鲁迅先生把这种手法,简洁地概括为画眼睛法。中国的新文学——小说,虽在“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在肖象描写上细致了,但名篇并不多见,而多数成功之作,特别是四二年以后的成功之作,仍多用白描,山西派的主要代表赵树理,就是用白描法达到极其简洁的程度。西戎的肖象描写总的看也是白描,但具体描写的角度与手段却又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18.
赵绍军 《南都学坛》2007,27(4):71-72
鲁迅抱着启蒙主义的态度,坚持“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立场,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手段,一反中国小说传统的写人模式,描写了一群“病态社会”里“病态”的人和罪恶的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选择的现实性、形象的复杂性、广泛的社会性和深刻的批判性,这些又最终表现为突出的现代性。他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知识分子和农民问题:既写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进步,也写了知识分子的软弱迂腐、苦闷与苦难;既写了农民的忠厚、老实与可爱,又写了农民的愚昧、落后、麻木与可悲,并由此开辟出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从而使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鲁迅对戏剧艺术手段的借鉴.鲁迅将矛盾冲突这一戏剧性巧妙地融人人物的塑造中,大大丰富了小说自身的表现力.鲁迅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做法,更注重人物内在的戏剧性.他通过人物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人物思想逻辑的非正常性与荒谬性,人物命运的突转和讽刺性对照三个方面,充分表现出人物内在矛盾冲突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物客观存在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人物普遍处境的戏剧性.鲁迅小说对戏剧性因素的借鉴,有效地拓展了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功能,在艺术的表达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描写了一个女性的世界。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将叙事视角转向“自我”的心灵深处,通过对主要人物尹小跳成长过程的描写,追求一种人生的孤独。从人物的自我失落,到寻找失落的自我,作者探索的是女性自我生成的心路,展示的是女性对自我的审视与拯救。因此《大浴女》的叙事带有较强的哲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