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决策,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阐释和运用。改革的客观依据是中国现实的发展要求,体现着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改革的宏观定位是“全面深化”,体现着坚持改革的全面覆盖与层次深化的有机统一;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市场经济改革”,体现着坚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统一;改革的主线主旨是三个“进一步解放”,体现着坚持改革与解放思想、增强社会活力、生产力决定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凌欣 《21世纪》2014,(2):23-25
全球都会集中注意力关注这样一件事:习近平所说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能否出台?不可否认,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方针政策。体现中共在习近平时代的施政思路与执政方略,主要是明确方针方向。这次全会对经济改革、法治建设、政治路线、意识形态、反腐整风、文化改革、社会改革、生态环境等很多领域进行全面部署安排,进行很多关键改革。  相似文献   

3.
神木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县办中学。在她的发展史上,有过许多辉煌时期。90年代初,由于神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就业门路的不断增加,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劲头有所松懈,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急速下降。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年轻的校长徐宝彦和他的校级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狠抓管理、大胆改革,在全区率先推行“三制”管理办法,迅速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使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战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来的,也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四个全面”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四个全面”内在地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和动力源泉;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和法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力量继续推进改革尤为重要。因果链条上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改革的动力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动力系统。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部根本和直接动力、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动力、实践主体动力、上层建筑的拉动力四个层面对改革的动力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对于处理当下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极大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是不能解决沉积已久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方式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探索出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八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使历史实现了伟大的转折和跨越,“八五”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成效显著,金融、财税、外贸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农村经济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化改革中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尽管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在深化改革中一定能够逐步解决。张卓元、桂世镛、罗元铮、詹武、陈佳贵、秦池江、刘方棫等著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八五”作了全面回顾。这里摘要介绍他们的观点,相信会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构筑开放型经济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必然要求;就业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分别并且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二是以世界的形成过程和构成作为科学技术分类的客观原则,在人从事的所有横向活动中,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三是全面科学技术纵向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之间形成反馈环节;四是科学技术整体发展呈现为“动—静—动”的无限序列。领会并落实马克思的“全面科学技术观”,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经济、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改革之为制度创新,首先是人的意识观念问题;这些年来西学东渐,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探讨;所谓“本土化”就是一例。就中国改革的思路选择来说,既是一个思想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实践问题。制度演进和制度变迁史上若干正反事例表明,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自负”在制度形成中的“权重”,这又进一步决定着制度创新的结果。中俄改革思路在现象形态上没有“同名”性,但在“制度创新”的意义上,它们却都是历史的选择而非改革者或决策者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5年,全市上下奋力拼搏,埋头苦干,经济平稳较快运行实现高开稳走,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社会建设水平得到新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有了新提升,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政府机构改革和党建创新取得新成果。放眼未来,我们又站在了一个发展新起点上。发展目标更高了、内涵更丰富了、要求更全面了,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雷厉风行抓落实,书写南京“十二五”发展的崭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相似文献   

12.
农业改革经过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1978-1984年)后,逐渐步入了一个动力减弱、踌躇不前的阶段(1985年至今),而且远远滞后于其它体制改革,造成农业改革迟滞延宕、步履维艰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关键是改革主体缺位。一、为什么改革主体会缺位改革...  相似文献   

13.
“小康”一词最早见之于成书于公元前 6世纪中叶的《诗经》 ,和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小康”则起之于宋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准较低 ,平均数并不代表大多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万万不可忽视分配的公平。  相似文献   

14.
1月里,尽管寒风刺骨,但南京人的心却是暖洋洋的。随着南京市“两会”的顺利召开,写满“小康”的希望火种正在广阔土地上播撒,点燃了人们心中那一盏盏指向富裕生活的明灯。 这是南京总体全面达小康前的最后一次“两会”,也是南京总体全面达小康;中刺的发令枪!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全面深化改革与党的政治纪律并不矛盾,改革需要纪律,纪律确保改革。中央定了的改革大政方针,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各级部门积极地、创造性地执行,涉及到集团及领导干部的要坚决的服从,服从改革的大局,发展的大局,国家整体的大局。执行和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长期以来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然而它决不单单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共同富裕.在新形势下,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适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全面内涵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共同富裕在新时期的又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7.
手中有棍心中不慌。粮业是永恒的产业。古今中外与古往今来,足食强兵都无例外地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中国古先贤哲人把国民的吃饭问题列为“/域之首”,经典性指出“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位开国元勋奉行过“广积粮”的策略,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首毛泽东。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1969年,中苏关系到达冰点,处于剑拔弩张之势。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形势重提“广积粮”,就是要搞好物质储备,藏于深挖的地下洞里几年时间不出来也不愁饿死。在中国农业粮食进入发展新阶段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提倡“广积粮”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两个“转变”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所内含的深层次矛盾而提出的既重要而又正确的战略决策,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是我们党和国家在今后相当时期内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必须对现成的即传统的政治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在与四所交通大学校领导座谈时强调指出:“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江总书记的指示为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一、“适应”与“提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的适应性是以社会的变化发展为转移的,而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是无止息的,教育就要不断地与之相适应。因此教育就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并随之产生与发展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它在专门人村培养上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欧盟“全面伙伴关系”的内涵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欧盟对外战略中开始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欧盟委员会接连发表政策文件,全面阐述欧盟对华政策,并积极进行政策实施和政策调整,推动了中欧关系的迅速发展。本文阐述了中欧“全面伙伴关系”的内涵,对中欧“全面伙伴关系”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发展“中欧全面伙伴关系”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与国家集团的关系之一,正确界定和评估“全面伙伴关系”对于制定正确的对欧盟政策与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