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界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时,缺少一个自身演进的“量变”进程。其原因之一,是忽略了从渐进的、整体性的动态进程,来描述、考察创造社接纳、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情况。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的历史语境,影响、引导创造社主要成员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念之外,他们关于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艺的本质与功用、创作主体的社会性、资本主义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发展不平衡性等问题的论述,均受启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学术论争。其中三个最重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性质问题的论争。在当前,汲取论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休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选择《历史与阶级意识》来探讨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有着非它莫属的理由:首先,《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真正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理论著作,书中明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传统中非常核心的问题,而此前,他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或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第二,《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卢卡奇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的影响和地位是他的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相比的,就美学方面而言,该著作“对卢卡奇本人后来的美学论著以及出自于该书的一系列其他美学理论是一个适用的导论”;第三,《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后来都成为其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直接的理论资源,对于倾向于美学研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该书成为他们的“圣经”,几乎每一个后来走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人都受到过这部著作的理论滋养,“它极大地鼓舞了20世纪几代知识分子”.因此,通过对本书的解读与评价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卢卡奇本人以及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思想,毕竟是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文化多样性时代,以文化、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要素组成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渐凸显,而意识形态是软实力的核心指向。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在高校和社会的认同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被边缘化、被误读化、被教条化等危机与挑战。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发挥传播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作用,必须恪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动摇这一基本原则,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理论创新和理论认同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苏联实践派美学的引入而在我国开始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美学,就在于把实践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点和思维方式,为我们看待美学问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界。尽管实践论美学离它所要达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学的研究都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并与之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前进而不至于再走回头路。这种综合研究就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是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最亲密的战友,他也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为形成毛泽东思想的美学,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周恩来具体阐述和践行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思想,对其进行了具体的政策阐发,体现出毛泽东思想美学和文论的宽广性、深刻性、灵活性。在纠正大跃进的左倾错误过程中,周恩来把辩证唯物主义具体运用到文艺实践和美学理论中,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科学地解决了美学和文论的一些具体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在肃清一系列文艺路线上的左倾思想时,周恩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要求发扬民主,遵循艺术规律,加强领导,寓教于乐,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映时代精神,繁荣和创新社会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生态学把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并有助于驳倒生态主义把生态危机看作是工业生产和人口过剩的直接后果的观点。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进程还很漫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分别从哲学世界观、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消费主义文化及生存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当代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这种理论基本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革命实践,从20世纪初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它在美学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革命实践性,把文学批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来建构理论和进行实践;二是它的伦理意识形态性,把文学批评与政治和道德等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它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型美学的必然结果;三是它的整合和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美学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之中,逐步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中西美学思想相融合的和谐体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复杂性和开放性的局面,出现了苏联、中国和西方三种形态,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差异性和对话性共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发展.而多样形态的形成除了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外,还需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加以探讨,这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新视角,能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首先,马克思主义同各国文化的结合,必然促进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新发展;其次,多种形态美学、文艺学的对话必将给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发展带来活力;第三,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研究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去阐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从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进程可以看到: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与艺术研究分离的过程.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逐渐从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分离出来.凸显出来,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由历史的流变来看,日本战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与上个世纪前三十年不同的取向,即不断超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理论的功利性研究.超越线性接轨式地套用马克思美学艺术思想,强调对社会现实政治理念的宣传、文艺创作活动的引领与关照.而走向理性化、学术化.当下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美学、艺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方美学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个学派,成为西方美学多元研究中的一元,虽然其社会影响力没有上个世纪前三十年那样广泛、深入,但其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学术的、理性的比重却大大增强.在学院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价值也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悲剧理论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鲁迅对传统悲剧意识的批判,对精神悲剧和悲剧精神的阐发,以及蔡仪对社会悲剧的探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要研究成果则表现为老舍与李泽厚对悲剧和崇高关系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面临着对悲剧问题进行深度阐释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首先成为推动悲剧理论发展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既有异曲同工之点 ,也有大相径庭之处。二者能有许多相契之点的重要原因是它们根植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和时代生活中。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都主张历史与美学并重 ,反对割裂文学的历史属性和美学属性 ;在对文学的存在性状的探讨上都主张文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双向的过程 ;在对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等问题的探讨上也颇多神似之处。但是接受美学过分夸大读者在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用 ,有对文艺现象作孤立、片面、抽象的观照之嫌 ,仍未突破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则力主对文艺进行宏观总体、辨证全面的把握 ,反对任何极端化的文学见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当代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 ,接受美学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执著于形而上追索的古典文化精神。二者在文学生产、读者、文学发展等问题上也颇多异趣  相似文献   

13.
布莱希特的生产美学来自于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后者开辟了一条从《资本论》来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路径,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正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以及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自律模式之外,首创了生产模式。这种生产美学思想对本雅明和伊格尔顿有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非马论"从僵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狭隘的认识论出发,抹杀实践美学的历史功绩与时代创新,将其盖棺论定为"去马克思主义化"和"去中国化"的美学.这是一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不负责任的论调,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误解和歪曲.这一论调凸显出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痼疾;它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拒绝偏执和专断,尊重多元与差异的辩证法精神.宽容理解、多元对话的辩证思维和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研究所应秉有的,这也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本人关于审美、文学、艺术的论述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而从现实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这种世界观的一部分,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又是后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根据某种知识框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和重建。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有四种理解与重建路径,即:以恩解马、以苏解马、以西解马、以马解马。它们各有侧重但均有局限。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与重建方面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首先,理解与重建的对象应该超越传统视阈,把马克思所论及的美学问题当做一个由问题、准问题构成的"问题系",拓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对象与领域;其次,要达到理解的创造性,即当代视阈与马克思的视界融合,不仅需要以当代问题与马克思本人的美学问题、准问题、问题系进行对接,还需要勘察马克思考察问题的方法论及其现代转换的可能性,以及应用现代学术方法包括美学方法对马克思的美学问题进行新的透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中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呈渐趋加强的态势。到世纪末 ,可以说已蔚成风气。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积极成果 ,以创造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初,当我们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有实践的时候,不难发现这一实践不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必须思考中国的现实,也就是革命和建设的现实.而当我们展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未来的命运的时候,却怀有期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切中中国的现实,而且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思想,这个传统思想也就是以儒道禅为主体的智慧.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它除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外,还必须建构天道论美学和人道论(心性论)美学.  相似文献   

18.
19.
关于“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的论争,实质上关涉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美学、文学理论研究应该建基于何种马克思哲学基础之上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当代语境中,“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美学致力于在当代哲学思维方式转型的整体背景下打通“实践论转向”与“生存论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董学文在“实践存在论”美学论辩中表述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存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缺陷,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祛除长期以来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遮蔽下的对马克思哲学及其美学的误读曲解,从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阐释和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在否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辩中,董学文提出所谓的“彻底的一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或原理,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官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直接复述或再度重申。从本体论层面看,这种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或物质统一性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传统的物质实体本体论;从认识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符合认识论;从价值论层面看,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客观反映或认识的理论表述,其实质是一种客观中立的科学实证论。而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正是在此语境之下,显示出特有的理论意义与语境内涵。  相似文献   

20.
审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导线索,人性、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构成重要的理论基石,并且成为推动社会革命、促使文化启蒙的核心。第一阶段是以毛泽东、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大众审美启蒙论,他们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中的阶级革命理论,将“为大众”视为美学和文学的最高目标,并以群体启蒙的方式建构全新的“人民美学”。第二阶段是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性理论,以朱光潜后期的实践美学改造、蒋孔阳的“美感论”以及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形式”为代表。美学家试图发掘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有关个体主体、感性、形象、自由等维度的元素,完成美学从集体话语到个人主体、从物质实践到精神体验的理论谱系。第三阶段则是在新时代呈现出集体性与个体性相互交融、审美愉悦和时代责任相互推进的场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学话语释放了强大的理论包容性和生命力,能够进一步延续美学的主体性和人民性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