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实行过井田制的土地制度研究井田制问题,首先得从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实行过“井田制”的土地制度问题谈起。这是研究孟子井田思想实质的前提。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实行过名叫“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的研究者认为,井田制在“古史中无明确记载”,“孟轲就是提出井田说的第一人”,“就连孔丘这个奴隶制复辟狂,也从无一语涉及井田”,“这完全证明井田制是孟轲头脑里的虚构”(严北溟《论孟轲的阶级属性》,《中国哲学史文集》140,14l页)。但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彻法小议     
先秦的税赋制度,先是“助”法,即将田划为井字形(当时的“中国”即中原和渭河平原;还有燕赵、齐鲁平原,划井字是很容易的),当中是公田,周围是私田。私田收获归私,公田由八家“助”耕,收获归公。但人们在公田里干活不起劲,于是乎“彻”。朱熹说:“彻”通也,均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分,大率民得其九,  相似文献   

3.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土地制度。我认为要真正弄清井田制,应从其根源及原始性来探求它的本质、它的变化和变化后的形态。井田制作为无阶级社会末期的产物,必然带有所处社会的特点。这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和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实行井田制的全部历史时期(即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以前),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农业中的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剖析了历史上井田制演变中农业生产组织,土地所有权,劳动者身份,税收、地租形式的演化规律,并从宏观社会结构、中观社会关系网络和微观行为人互动三个层次阐释了井田制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井田制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扩展了农民社会关系网络,促使社会阶级关系和农业生产组织发生转变,继而提升农民的资源支配权,诱使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税制的转变;社会阶层数量、规模和不同阶层资源占有量是农民社会身份的重要表征;不同阶级的表达性行为和工具性行为的均衡演变推动了社会结构演化。由此,本文结合当前农地制度研究成果,探讨了井田制演变对当前农地制度改革中的生产组织、产权确立、农地流转和非农就业及城乡关系等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井田制研究的新进展周新芳井田制问题,是先秦土地制度中的重要课题。战国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一直聚讼不已。仅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它的科学研究也将近走过一个世纪历程,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文革”结束以后的二十年来,是井田制研究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6.
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滕文公篇》)。 根据这种说法,夏商周三代的田税基本都是以收获物的十分之一为征收标准。然而,对贡法、助法、彻法的解释,因为不能详尽地征引文献,历来都是不一致的。特别是彻法,自汉儒以来,直至今日诸说纷云,莫衷一是。 《论语》说:“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我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颜渊篇》)假如完全根据这种见解来判断,周代极盛时期是实行过什一之税的。(哀公元年是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四九四年)  相似文献   

7.
族坟墓制度作为先秦主要的墓地制度之一,是奴隶社会宗法制度在丧葬领域的具体体现.楚国作为先秦时期南方重要的诸侯国,其仿周制以立国,自然继承了周代的宗法等级分封制度.而楚国等级制度并非与西周完全一样,其等级更为森严,这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应.随着宗法分封制与井田制的解体,楚国各阶级逐渐打破西周以来的族坟墓制度,最终楚国丧葬中的族坟墓制度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8.
采用道格拉斯.诺斯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西周时期井田制兴起和衰落的经济机制,认为在周王朝当时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稀少,缺乏有效的市场,很高的消费组合谈判成本使得井田制形式的劳动分成成为唯一理性的契约安排。而随着周王朝人口的增加和不断分封,市场出现了,这改变了井田制契约存在的条件。作为对新经济条件的反应,各诸侯国废除了井田制契约,建立了土地私有产权制度和实物租契约。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井田制的衰变在《左传》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当时列国为了适应兼并与争霸战争的需要,先后通过初税亩、作爰田、为田洫、作丘甲、作丘赋等形式改变了井田制的一些内容,使井田制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并为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创造了一些条件,但井田制并未完全瓦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农业税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述了夏、商、西周时期贡、助、彻的基本形态及其在演化中形成的差异,进而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税的变化进行了讨论说明。  相似文献   

11.
高校完善的"三助"工作制度,可以发挥多元的功能——校内资源整合、综合育人,促进高校民主管理、人事改革以及对研究生进行助学资助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得力、"三助"岗位少、支付薪酬低等原因限制了"三助"功能的充分发挥。对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作为法律范畴的土地所有权是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土地私有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历史上的井田制以及后来的屯田制、庄园制和租赋制度等土地占有形式,丰富了土地法律制度的内容。南诏的授田制与唐的均田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其授田制实施的范围远较唐均田制为小。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再版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为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马曜教授<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一书再版的序言,认为该书充分利用民族学资料与历史文献紧密结合,将傣族社会封建领主经济与三千多年前西周社会的封建领主经济作了比较研究,并结合经典作家有关东方社会形态的有关论述,对我国历史上的井田制与农村公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源于战国儒家民本思想。所谓家家有百亩之田、无处不平均、无处不饱暖的井田制,作为儒家乌托邦式的平均主义理想,始于孟子,后被汉儒所尊奉,视之为最完美的土地制度,并为之摇唇鼓舌,力主加以恢复,终于酿成了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典籍为根据,结合出土文献,对彻法、作爰田、"三农"等中国上古时期的农业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究。认为彻法是一种作田法,而非是赋税征收的一种方式;作爰田即把一亩地分成两块,轮流耕种;《周礼》中的"三农"不是指三种土地,而是指上、中、下三等人口多少不同、授田数量有异的农户,代指农民。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楚国井田制的有无、性质及实施方式等,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考辨,提出了如下观点:楚国确曾实行过井田制度。但是,楚国的井田制同西周的井田制有质的区别。前者是征收军赋时计算土地面积的标准单位,后者则是作为诸侯百官俸禄等级和课验直接耕种者勤惰的单位。也就是说,楚国的井田制是指在衍沃之地直接将田按“井”字划阶成小块以便于官方计征,对其他各类土地则把不同土地的质的差别,通过折算而转化为以“井”为标准单位的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西周的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以其繁复且完善的规制为历代学人所关注。但由于原始史料的匮乏 ,学理解释中的纷争从未停止。自孟子始对井田制的认识就很模糊。除此 ,以宗法分封制为处理框架的土地分封首先固化了土地国有的制度 ,各级领主多层分列其中 ,而最终的耕作模式主要是以“国人”与“野人”的身份差别形成了两种土地经营系统。  相似文献   

18.
姓氏合一现象的出现是战国时代的产物,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与姓氏制度本身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贵族和庶人阶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姓、氏所代表的血缘关系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渐渐弱于政治、经济的一个漫长过程。姓氏合一的完成标志着新的现代姓氏制度的确立。我们在探求姓氏合一这一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时,不仅要从姓、氏自身含义的变化上寻求答案,更应当从周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与姓氏制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上着手。  相似文献   

19.
研究助理、教学助理、管理助理"三助"制度的推广让研究生思想和生活发生变化,影响了研究生社团运行和管理者的管理模式。随着"三助"制度的完善,研究生社团的活动主体素质得到提升,明确了社团的权责,将"三助"制度融入研究生社团建设与管理,促进"三助"与研究生社团的良性互动运行。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提升研究生社团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层面要完善管理和奖励体制,增强研究生社团自身吸引力,加强文化建设,社团要坚持完善项目和内部沟通机制,提升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0.
“王田”、“私属”制是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为挽救自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而实行经济改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对如何评价王莽的经济改制问题,张志哲、徐志祥、萧立岩等同志先后发表了文章,读后颇有启发。但其中有些观点,诸如:推行“王田”制,是“井田制的死灰复燃”;“王田”制的实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与土地私有制并存的土地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限田的方式”;“王田”制行不通,与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是风马牛不相及”;宣布更名奴婢曰“私属”,“无疑会大大提高奴婢的社会地位”等等,笔者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现拟就上述问题,谈谈个人的不同看法,以供张志哲、徐志祥、萧立岩等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