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初,朱元璋取法宋代的钦先孝思殿,在宫内设立奉先殿祭祀祖先,创立起明朝的内庙祭祀制度。设于两京宫中以奉先殿为核心的内庙,实为明朝皇帝的家庙。其在设置、渊源及祭祀礼仪上,都有一些不同于宗庙的特点,是明朝皇帝祖先祭祀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木叶山是契丹祖源地、发祥地,故辽代皇帝频繁前往祭祀。对木叶山的祭祀,包含祭山神、祀天以及祭祀祖先等寓意。辽太宗时期佛教已很盛行,辽太宗遂变革传统祭山仪,将祭拜观音一环增加到祭祀木叶山的活动中。辽太宗即位初期,祭太祖庙、祖陵等祭祀祖先活动非常频繁,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基本伴随祭祀祖先的活动进行。从天显八年(933)开始,辽太宗祭祀木叶山的次数随着其祭祀祖先活动次数的减少而减少了,且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大多在游猎过程中举行。  相似文献   

3.
艾红玲 《南方论刊》2008,(9):51-52,54
祭祀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具有攘祸、求福、报恩和怀念等功能。民国以来,许多祭祀活动都不再举行,不过,对逝去的亲朋友爱表达怀念和崇敬之情的祭祀活动依然保留。在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祭祀之礼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祭奠先烈、祖先等祭祀活动,不仅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而且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正确的祭祀之礼能积极引导现代精神趋向。  相似文献   

4.
试论传统祭祀的社会功能 --以两汉国家祭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王朝的国家祭祀,从本质上讲属于宗教制度范畴,它在政治上的作用,就是通过郊祀、宗庙等各种祭祀活动强化国家的政治信仰,维护以皇帝统治为核心的政治秩序,通过神的权威来树立皇帝的权威,通过宗教秩序来巩固政治秩序。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来看,国家祭祀不仅具有如上的政治功能,而且还有敦行伦理教化、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强化农本意识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以下我们就以两汉时期为例,具体探讨传统的鬼神祭祀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诗经》祭祀诗古今研究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祭祀诗和宗教祭祀诗又称郊庙歌,简称祭歌,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作为一种宗教文学,祭祀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性,同时不同民族的祭祀诗又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象情歌、史诗一样,祭祀诗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祭祀诗都包括在《诗经》中,研究这部分诗歌不仅对于认识文学史,而且对于研究宗教思想和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鹃 《兰州学刊》2006,(3):60-62
较之于西汉,东汉的祭祀乐舞体系更系统化、规范化。东汉建立乐舞伊始就以复古为总的指导方针,但它是以王莽元始改制时所建立的制度为蓝本。单就体制而言,东汉祭祀乐舞分为郊祀乐舞、祭祖乐舞和其他祭祀乐舞三大类。郊祀乐舞大体与西汉元始时期相同。祭祖乐舞,东汉历代帝王有所兴作。由于东汉提倡节俭,故东汉各皇帝的庙乐制度与西汉大不相同。关于其他祭祀乐舞的记载并不很多,我们只知其有乐舞,不确知为何。从总体来看,东汉祭祀乐舞的建设分为光武帝草创时期和明帝之后的完善期,其中,汉明帝时期是东汉礼乐制度建立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7.
东汉时期,祭祀山岳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在汉碑中保留了一些当时山岳祭祀的史料.据汉碑与文献的记载,东汉山岳祭祀成为国家祭礼一部分.东汉国家实际控制对五岳名山以及郡国内名山的祭祀.在祭祀名山的方式上,有定期祭祀和以求雨为目的的祭祀.定期祭祀名山具有完善的礼仪,并在祠庙中举行祭祀活动.由于东汉人对山岳具有虔诚地崇拜意识,所以山岳祭祀成为当时重要的礼仪活动.  相似文献   

8.
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及其祭祀仪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利 《社会科学》2006,(6):163-171
明清时代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管理井然有序,宗族的公共财产如族田、学田等源源不断地支撑着宗族运行的经济基础。作为程氏宗族的聚居地,祁门六都在明清徽州时代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和围绕祖先等为中心的祭祀活动亦十分活跃。本文以六都为例,全面深入地对明清时代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和祭祀仪式进行探讨,以期了解和洞察明清时代徽州宗族管理和运行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9.
51 祭祀谷神     
《中文信息》2007,(12):73-73
福建长汀县路湖村湖洋背的村民们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举行传统的祭祀谷神迎三神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活动中还有“颠轿”“九连环”等项目。颠轿是民间悠久的民俗活动,在颠轿比赛中胜利的。队来年能多福,湖洋背颠轿轿子里坐的是请来的谷神。九连环,表演形式多是且歌且舞,曲调大都是本地区的民歌,内容多为表现男女爱情。  相似文献   

10.
无论祭祀自然神灵还是祭祀先祖先宗,都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差异.《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以祭祀祖先为主,祭品多数以食物为主,包括牛羊牲畜和谷物鱼类;而代表南方文化的《楚辞》则多以祭祀自然神灵为主,祭品选择除了体现出南方地域特点之外,还反映出入类的进步与发展.祭品不仅种类繁多复杂,而且珍贵独特,多以美酒、香草和玉帛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祖先祭祀活动.祭祀共同的祖先,是宗族得以维持和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之一,世家大族的衰落,社会阶层的重新整合,使得祭祖活动亦发生了重大改变.影堂盛行于唐代,多用于祭祀得道高僧.到了宋代,影堂逐渐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成为一种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承担着家族祭祀、教育等诸多职能.  相似文献   

12.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客观上能发挥凝聚民心、教化民众的作用.而如今一些祭祀行为却与现代生活方式及维护城市环境相脱离.本课题就城市中公众祭祀问题进行调研,并设想在城市中设立特定的市民公共祭祀场所,给固有的民间习俗以应有的存在空间,还祭祀活动以庄重敬诚的本质、顺情达礼的意义,还城市以文明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诗经》宗庙祭祀诗、农业祭祀诗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诗歌蕴含着《诗经》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包括有至上神崇拜;祖先崇拜;以德配天;自然崇拜;怨天、疑天、骂天等观念。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为在群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十分注意推明儒家学说。对儒家宗教神学体系的推重,以郊社制度和宗庙制度为主体,形成了明代宫廷的一套祭扫礼制。通过明初的祭扫礼仪,可以看到儒教对明代宫廷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天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孔子的祭扫,以及对众多自然神灵的崇拜和各种迷信。如为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而祭社稷、祀先农、耕藉田、祈雨、祭祀岳镇海读、风云雷雨、日月星辰、山川城隍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神灵等。这一祭祀典制反映出在儒教影响下明代统治者浓厚的宗教意识与宗教氛围,其流风所及加重了民间的迷信倾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组、宾组王卜辞中、、燎等祭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早期卜辞中的祭祀多为具祈请禳祓动机的事祭,有别于以后各组卜辞中的祭祀。历组卜辞中的祭祀也具有祈请禳祓的目的,其时代宜定在卜辞时代的早期。即武丁、祖庚时期。  相似文献   

16.
朱璐 《江海学刊》2023,(3):72-77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孔子认同的儒家政治道统。在孔子看来,文武,在儒家政治道统谱系中是可以取法和效仿的典范。文武之道,简而言之,就是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文王之德纯,武王以义成。文王传授武王“中”道及其“敬德保民”的意涵,客观上为儒家政治价值观的早期形成奠定了民本的根基。文王尚德,是美德政治的楷模;武王以义成,评判武王克商事件的政治合法性,是先秦儒家政治发生史上的重要事件。周初对天命政治的新诠,使得文武之道有了“重民本”的特性,突显了儒家政治道统“敬德保民”的核心意涵。  相似文献   

17.
有关成吉思汗祭祀研究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很多,但蒙元时期的成吉思汗祭祀地却很少有人提及或涉及不深.从文化人类学视角,以中外考古调查、文献资料为依据,系统论述了蒙元时期的成吉思汗祭祀地.成吉思汗最早的祭祀地应在其生前的肯特山南麓、克鲁伦河河源以北第一斡耳朵所在,元朝时期,作为国家最高祭祀的象征,扩大到元大都、元上都,形成三地并存、定期祭祀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程万里 《学术论坛》2012,35(12):5-9
宗庙作为祖先崇拜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种族兴盛与存亡的象征,是资格的象征,是权力的象征,是血缘政治的象征。宗庙制度在周代被通过"礼"的形式固定下来,从不同等级的宗庙庙数、祭祀仪节、乐舞演奏等都有非常详细和严密的规定。同样的策略也被后代的统治者所沿用,把建立宗庙制度作为礼制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此彰显国家权力的归属。宗庙祭祀内容包括灵位、祖先的神像、坟墓等。而宋以后,皇家制作用于典礼和祭祀的帝王图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定制,主要表现为卷轴绢本的朝服像,不仅历代沿续,视如一朝一代的典章记录,同时亦作为家国大事,变成宗庙制度的重要内容。如此一来,帝王图像被与礼制、宗教、国家祭祀以及皇家帝系象征性地联系起来,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帝王图像的存在是帝王权力世袭合法性的重要见证;其次,帝王图像作为祭祖活动中的媒介,被通过仪式性表演使得帝王权力获取民众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9.
祭祀佛教是清朝民国时期汉传佛教的主流信仰,其基本内涵是汉传佛教信仰的祭祀亡灵化.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祭祀佛教,虽然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时代,但其成为一种信仰模式,则在清朝民国时期.从社会学的视角,分三个方面分析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讨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对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的批判,清朝祭祀佛教是工具与价值各占一半的佛教,也就是半世俗半神圣的佛教,就半世俗化而言,是讨论清朝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工具.第二个主题是民国祭祀佛教的神圣化问题/价值,即民国祭祀佛教的现代性.第三个主题是清朝民国祭祀佛教与宗法传统社会的关系/贡献.清朝的祭祀佛教虽然具有维护皇权的功能,但雍正用行政手段推行的净土宗单一信仰,也具有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性,成为汉传佛教在民国复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说祭祀立尸卜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祭祀,立尸即以活着的人充当所祭先人的神象是必具的仪节。卜辞中表明,这一制度在商代业已出现;并用卜筮的方式择定为尸的最佳人选;傧尸之礼也已存在;卜辞中设有男女共尸的祭祀,这与周代礼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