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论述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关系和分析目前银企关系扭曲现象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银企关系是一种经济伙伴关系、经济契约信用关系、平等互利双向选择关系及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关系。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改革银行与企业体制、完善金融市场和健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对策,以保证新型银企关系的重塑  相似文献   

2.
主办银行制实施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在银企间建立起更特定、更稳固的信用关系.它应以银行、企业双方产权关系明晰、信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和银行货币不受行政干预为基础.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实施主办银行制的前提条件.现实中我国主办银行制的实行只是一种以维持原有计划金融体制为前提的银企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由于未触及双方间扭曲关系的体制型根源,因而不可能真正消除银企矛盾.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银企关系存在着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如经营好的大企业不能充分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国有企业不管利率多高,均敢向银行贷款,而不顾以后能否还本付息;银企关系本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而我国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却要乞求于银行;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不配套。本文将分析探讨荷兰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以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 一、荷兰银企关系的特点分析 1、银企可相互持股,但对银行有限制。为了防治银行对企业的干预,荷兰的法律长期限制银行持有企业的股票,但允许企业持有银行的股票。由于荷兰的三大商业银业荷兰银行(ABN—AMRO)、拉博银行(Roba Bank)、和荷兰国际银行集团(ING Group)都是上市公司,无论是谁,如果持有某个银行足够的股票,都可以成为银行的董事。随着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强荷兰企业的竞争力,荷兰政府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存的专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包与保的关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存在许多弊端。它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极不适应.必须重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银企关系的目标模式应该是银行和企业都以独立的企业法人运作.其经营目标均为利润的最大化.相互之间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主要措施一是理顺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二是理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三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入世后 ,外资银行的加盟使固有的银企关系根基动摇 ,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 ,需要加速银行和企业角色的转变 ,以开创银企关系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银行体制的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热点和难点问题.能否顺利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关系到两项改革的进程.作者通过对中国银企关系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构筑中国新型银企关系的模式.并随经济发展予以相应调整,从而实现再造中国金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一、日本主银行制度及其功能所谓主银行制度是以战后间接金融制度为基础,以系列企业为范围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日本主银行制度是在战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融合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中必然保含着现代银企关系的基本规定性,但主银行制度所描绘的银企关系则包含以下特殊含义。第一,就融资关系而言,银行与企业一样,作为市场经济的产权主体,在选择融资对象和具体放贷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安全。效益为准则。这样,从市场频繁变动和不确定性出发,银行和企业一般是短期的,排斥长期固定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银企关系的制度变迁与目标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体制下的银企关系由行政安排达成,导致其效率低下.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使企业和银行在具有逐利冲动的同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与恶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选择以非股权融合为特征的松散型银企关系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9.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以企业为基本的关系。在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业逐渐全面开放,国有银行上市的新形势下,银企关系也将发生质的变化。改善山西银行与企业关系的战略目标,应当是营造金融洼地,吸引外部资金流入。  相似文献   

10.
建构新型的中国银企关系许多学者运用西方的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运作及其与银行的关系,认为在全体公民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我认为,在全体公民与政府之间并不存在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公民既没有委托政...  相似文献   

11.
银行运行机制的转换受到旧企业制度的制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成了银行运行机制转换的基本条件。重要的是把银行运行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寻求转换银行运行机制的途径。它们包括:(1)重塑银企关系;(2)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3)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4)发放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5)向企业提供调控与服务。  相似文献   

12.
张汉昌 《南都学坛》2000,20(5):83-84
重构新型银企关系需要 :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资金配置的市场交易机制 ;明晰产权关系 ,加快银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改善金融服务意识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强化金融监督职能 ,确保银行资金运行安全 ;强化企业偿债责任 ,培育深化企业市场信用观念 ;发展资本市场 ,逐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规范银企各方经营行为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银企关系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资金供求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形成,特别是我国近年来商业银行和企业结构都发生深度变化的情况下,以创新性的理念构建新型的银企战略合作关系已成为稳定经济发展,促进银行与企业共同成长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如何更好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构成微观经济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使用大样本实证回归的定量方法,研究企业与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对其融资约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企业与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可以缓解其融资约束程度,并且这种效果在民营产权、非集团控制、市场化程度较低以及货币政策紧缩时期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银企联盟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难”状况来缓解融资约束,经银企联盟有效缓解融资约束的企业市场价值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同时,企业与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后存在更严重的“融资贵”状况,其需要以支付更高的贷款融资成本为对价,换取银企联盟成立后及时、稳定的信贷资金供给,即企业通过组建银企联盟来在“融资难”与“融资贵”的迷宫十字路口中权衡以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银行体系中不良资产过大与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相配合,构成我国近年来银企之间债务关系扭曲的基本格局。关于银企之间债务关系扭曲原因的形成及其整治,金融界和学术界多从规范银行行为和企业行为方面展开讨论,这固然重要,但根本的还是政府行为的规范问题,即银企债务关系扭曲的背后,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行为的严重扭曲,最终结果是形成了大量没有供给保证的超规模贷款,或者叫做“空心投资”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银企关系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市场主导型融资制度下形成的松散型银企关系 ,日本的银行主导型融资制度下形成的紧密型银企关系 ,它们都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以及地区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下 ,银企关系制度的市场性特征更加突出 ,市场化趋向成为主流。美日银企关系的发展对中国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大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主要包括产权关系和交易关系两个方面,产权关系在银企关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了银行与企业交易关系的类型.银企关系与金融经营体制有密切关系.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体制,其目的也是为了割断商业银行参与股票市场投机,防止存款资金流入股市,我国向金融混业经营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强化引起隔离制度对维护金融系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企业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 ,而银行却又出现大量资金“沉淀”,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银企信用关系恶化。银企信用关系恶化 ,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个人信用观念淡薄 ,企业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不当行政干预 ,以及银行自身的一些原因。目前 ,只有加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加强银行自身建设 ,转变地方政府行为才能有效解决银企信用关系恶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银企联盟供应链以核心企业为纽带,通过核心企业与银行组成的战略联盟,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和银行有机联系在一起。当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分销商时,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则会使双方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因此,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这种情形下的供应链融资运作模式进行阐述并通过构建模型,从最优化的角度对这种情形下保兑仓和融通仓两种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从而说明银企联盟供应链能够有效地解决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提高银行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银行体系中不良资产过大与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相配合构成我国近年来银企关系恶化的基本格局。关于银企关系恶化原因的形成及其治理,金融界和学术界多从规范银行行为和企业行为方面展开讨论,这固然重要,但根本的还是政府行为的规范问题,即银企关系恶化的背后,是政府职能的错位——过度干预,最终导致了银企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