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指出,17—18世纪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维柯,在研究人类文化起源问题时提出了诗性话言学的方法,也叫诗性智慧。这一方法把人类历史和人类语言分别划分为三个时代和三种语言,表明了人类心智和思维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同时,这种方法还从共时性的角度揭示出在所有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着的文化一致性。文章还分析了诗性语言学方法的意义,认为维柯运用这一方法,挖掘出词语中储存着的人类历史,破译了许多历史之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实。因此,在剔除了维柯学说中的消极因素以后,他的这一方法是可以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提供某些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出的历史,由此形成的物化的社会关系结构既是人与人的关系组成的社会系统,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的生态系统,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作为唯物史观的科学形态的《资本论》既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学说,也是关于这种生产关系所产生的生态系统的哲学。《资本论》的生态哲学以劳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为基础,以吮吸生态"自然力"的资本逻辑的正反馈循环圈为中心,以资本逻辑的时空展现对生态逻辑循环圈的撕裂为基本机制,同时也包含如何通过市场建立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及对于惠及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历史科学产生的主要理论背景,是传统历史学和近代哲学作为总体认识工具的破产;历史科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和实践的人;现代历史学的科学方法是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要求从历史的现实过程中去把握人的发展,从本质上去认识历史生成中的人,其基本任务就是要比较准确地把握历史过程中的普遍性因素和共性,揭示隐蔽在历史表象背后的人类活动因果性联系;历史科学的基本功能就是综合,即要求对于人类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成果进行理论上的综合,以达到对于人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经跨入本世纪的最后10年,伴随着20世纪帷幕的徐徐落下,人类将步入下一个世纪。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人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心态去创造未来和拥有未来?这也许是一个非常富有意义和魅力的话题。 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类的本性。这种超越意识无论是根源于人类“目的的未完成性”,还是根源于人类对自由的渴望,都体现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其创造意识和超越意识的形成,必然植根于其悠远的文化历史氛围之中,人作为主体其进步的标志与文化创造的历史进程是相互…  相似文献   

5.
张莉华 《探求》2012,(2):84-89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本质上也是人的主体性发展阶段理论。在"人的依赖关系"下,人的主体性呈现出群体的主体性,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是人从属于、受制于自然;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下,生态环境的报复使得"人类中心主义"陷入到严重的主体性困惑之中。建构一种理智的、适度的、有节制的、有远见的、负责任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性文化研究始于1980、90年代之交,尽管这与19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不无关系,但更直接的原因却来自我们的反省与检讨,即对当时那些动辄中国文化、动辄中西文化比较等大而无当的学术叙事的反感与思考,以为它们的根本问题在于既缺乏新的文化理念与理论框架,同时又由于“普遍的不读中国书”而缺乏坚实可靠的经验基础。在另寻新路的探索中,我以自己较为熟悉的中国诗学为经验基础,又从维柯的《新科学》中借取“诗性智慧”概念,经过了近10年研习、磨合与对接,建构出不同于西方理性文化系统的“中国诗性文化”体系。与“中国文化”相比,“中…  相似文献   

7.
侯小慧 《社科纵横》2009,(7):111-11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相似文献   

8.
科学理性批判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南丽军一、科学理性批判的目的是追求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摆脱狭隘局限性走向人类社会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必要条件之一。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人类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作为一个正处于改革开放中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9.
梁树发 《浙江学刊》2003,1(1):50-58
世界历史是一个以物质交往为主导和推动力量的自然历史过程。普遍交往是这一过程的直接实现形式。从交往主体看 ,世界历史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国家关系 ,但更是一种阶级关系。基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冲突和以此为基础的阶级冲突 ,马克思得出世界历史条件下共产主义革命的结论。世界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规律。就普遍交往的内容来说 ,世界历史又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活动全面交往的过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问题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诗性智慧是人良善本性的自然涌现,其中富含积极而崇高的精神意境.诗性智慧既是原初智慧,也是从古至今人们不遗余力描摹和追随的理想智慧样态.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诗性智慧的正名和加持.缺乏诗性智慧的滋养,人的生存与发展会格外死寂沉闷;离开诗性智慧的润泽,人失却作为万物之灵的根底和源泉.理性有余而诗性不足的现代人既是诗性智慧消逝的推动力,又不断承受着自身行为导致的残酷后果.儿童作为最具诗性智慧的人,是人们自我关照的镜子,可为人们重塑和回归诗性智慧提供参照与镜鉴.在注重产出和收益的理性时代倡导诗性智慧并非站在理性的对立面,而是旨在以诗性智慧查补理性智慧的缺漏,为人们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1.
哲学嫉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人的科学”的观念长期以来诱惑着西方的思想家们。自然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被用来佐证哲学已经被自然科学所取代。自然科学家们常常对哲学家和文学家们不能达成一致不厌其烦。他们把这种不一致与作为自然科学的经验性的信条的标志的共识和稳步前进进行不公平的比较。最近在对大脑功能的研究方面和进化论生物学领域都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在这种意义上也被认作为对哲学的部分的取代。然而斯蒂夫·平克用这些自然科学信条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企图并没有什么意义。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平克和他的盟友们提供不了任何具体的、实用的建议。他们错误地认为我们需要关于人性的理论作为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原理。但事实并非如此,政治和社会指针只能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而不是生物学的研究中产生。西方哲学史的精神在于关于人性的理论应被关于历史的研究所取代,关于非历史的人类本质的理论,不论是哲学的还是生物学的,都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观与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学习与探索》2002,2(4):121-126
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全球化时代的 2 0世纪 ,历史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历史观与方法论的不断演进和更新 ,促进了历史科学的整体发展 ,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又为人们客观地认识全球化进程 ,把握人类的历史命运提供了理性的思考 ,其经验和成就为 2 1世纪历史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创造有世界意义的哲学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必要条件。哲学为人类提供生存的意义;哲学的文化传统影响科学的发展;哲学是推进社会平等的力量。当代中国从事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实践,也应该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杨璐 《社会》2015,35(6):58-84
从洛克到休谟,英国政治社会的思路发生了重要转向。洛克从基督教的信仰结构中构建自由宪政的根基,但为后世的党派之争埋下了激进的种子。休谟从经入史,经史结合研究政治社会,在历史中寻找事物变易的轨迹和哲学推理的经验基础,开辟了英国新的自由传统。本文以对洛克和休谟的思想诠释为出发点,重返英国政治社会的经典问题,借此来为理解英国社会理论中更为丰富的面向提供某种线索,也为中国现代转型问题提供某种治学启发。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在科学至上主义的指导下征服自然,从自然界尽可能多地攫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且最大限度地协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发展过程."现代化"进程的最早启动与"殖民化"几乎同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化"是"现代化"发展的捷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举世瞩目,值得人们科学、全面地研究.应该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纳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从宏观上对之作科学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y of atmospheric science is traced, from the earliest discussions from meteorologists, and the first meetings to describe this new research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proceeded in three phases with each phase being marked by the attempt to organize resources, and bring into the atmospheric science network, scientists from other fields. I argue here that this construction of a science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social nature of science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s to the creation of a science.  相似文献   

17.
李荣山 《社会》2017,37(1):33-60
发端于18世纪的德国历史主义思想脉络中,包含着一种从历史个体到历史个体的普遍历史解释模式。这种独特的社会变迁思想是在同启蒙思想的对话中确立起来的。起先包裹在天意历史论的目的论外衣中,后来历史主义的发展逐步脱去了这层外衣,在解释社会学传统中演变成了一种经验科学意义上的独特社会变迁思想。随着社会理论对韦伯的去历史化,蕴含在解释社会学中的这种社会变迁思想逐渐被淹没了。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赫尔德以来的历史主义脉络节点中梳理这种社会变迁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倪玉珍 《社会》2019,39(1):184-210
法国大革命遭遇的挫折促成了19世纪初法国思想界对自然权利学说的反思。这一反思的重要成果是社会范畴受到关注和社会学说的兴盛。圣西门接续了孔多塞和观念学派创立“社会科学”的努力,探索“社会生理学”。他摒弃了启蒙时代盛行的抽象个体观,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他把社会视为有机体,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应相互协作,构成和谐的统一体。他还强调了欧洲社会历史演进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圣西门提出了“组织”社会的初步设想。圣西门的社会学说融合了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的萌芽,促进了法国从革命向社会重建的重要转变。它给后世留下了双重的精神遗产:既唤起人们同情社会苦难的博爱情感,又提醒人们要科学地观察和研究社会事实,尤其在行动时要保持清明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uses the author’s own recently published history of the Royal Society Te Apārangi (the Royal Society) to reflect on the history of the organisation from a social sciences perspective. The Royal Society’s organisational ‘reinvention’ of itself has reflected the changing place of science and other forms of knowledge in New Zealand. The shift from the nineteenth-century amateur pursuit of knowledge to science as a specialised professional occupation resulted in the reshaping of the organis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re was a further reconstitu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in the 1960s; its structure no longer corresponded to the changes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scienc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science in the 1990s and the increased recognition that different forms of knowledge were integrated and embedded in society, the Royal Society reinvented itself once more with the inclusion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within its remit.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人学”,《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的“心灵秘史”,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其上升到文化原型符号的高度,揭示人类个体人格发展中的悲剧。其中,鹿三和黑娃父子的悲剧是超越自卑者的悲剧,他们的生命历程对当今个体人格的的健全发展具有一种人格治疗学意义,从而形象地印证了文学的治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