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佳 《社会工作》2011,(10):92-94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和谐社会的建立又以各阶层、各群体福利状况的共同改善为基础,老年人是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社会群体,建立完备的老年保障体系自然是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老年保障体系建设在物质保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精神保障方面则相对缺乏。把握老年精神保障的内涵,分析我国老年精神保障体系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推动老年精神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社会管理,促进代际和谐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徐佳 《社会工作》2011,(5):92-94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和谐社会的建立又以各阶层、各群体福利状况的共同改善为基础,老年人是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社会群体,建立完备的老年保障体系自然是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老年保障体系建设在物质保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精神保障方面则相对缺乏.把握老年精神保障的内涵,分析我国老年精...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苏北乡镇为例,分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与心理需求的现况。研究发现,配偶关系、代际关系和社区互动关系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着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农村社区工作者应当帮助老年人重建角色认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扩展老年人社交和精神生活的机会与空间,以维护老年人的社会联结度和生活满足感。  相似文献   

4.
李芳 《学术交流》2012,(8):116-119
精神需求是老年人基本需求的重要内容。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成为新世纪养老的深层次挑战。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有着积极的影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主体包括家庭成员、邻里朋友、非营利组织、企业、社区居委会和各级政府。社会支持主体与老年人具体的精神需求有着对应关系,针对不同的精神需求,各种社会支持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功能,通过不同的工具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余运英 《社会福利》2007,(10):46-47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不仅要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而且也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改善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窘境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调整、人口流动性增强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和代际关系的嬗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处于经济扶持短缺、生活照料匮乏、精神慰藉缺失的窘境。为了应对愈发严重的农村养老问题,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至2010年10月,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扩大到23%。研究表明,只有帮助老年人增强自我养老能力,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新的养老机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是帮助农村老年人走出生活窘境的现实选择。基于此,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因地制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土地保障功能焕发新的活力;发展村改社区,以居家为核心,以社区为支撑,创新居家养老模式;依托高职教育,培养生活、心理、保障等不同专业的老年护理工作专门人才,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又保证农村老年人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了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对老年人来说,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远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国家能在何种程度上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环境,已成为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迁老人是指与进城子女一起生活而户籍在农村的老年群体。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闲暇时间利用、社区活动参与、社区情感和心理认同等方面描述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发现该群体精神生活单调、很少参与社区活动、对城市社区的认同度低。要改善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必须通过社区融入的方法,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扩大老年人社会交往的范围,帮助他们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社交网络,从而改善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9.
加强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伟  陈婷婷 《学术交流》2013,(1):147-152
在我国进入快速老龄化时期,并且城市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下,城市空巢老人存在经济收入普遍偏低、生活比较拮据,日常生活上缺少照料和关心,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不佳、患病率比较高、医疗保健费用偏高,心理上感觉比较孤独、缺少精神慰藉等问题。加强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为城市空巢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服务;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为城市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保障;改进和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为城市空巢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为城市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只有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才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苏北乡镇为例,分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与心理需求的现况。研究发现,配偶关系、代际关系和社区互动关系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着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农村社区工作者应当帮助老年人重建角色认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扩展老年人社交和精神生活的机会与空间,以维护老年人的社会联结度和生活满足感。  相似文献   

11.
面对社会转型,农村家庭需积极进行经济资源、情感资源、照顾资源重构,以帮助老年入调整压力应对的方式,纾解经济压力、精神压力和疾病照护压力,维持精神健康.然而家庭资源的重构也并非一劳永逸,子女远距离的务工经商常常造成老年人照护资源的流失,难以应对疾病照护压力,精神健康受损.因此国家应通过促进农民工家庭城市化、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供给等措施,增加农村老年人应对压力的可得资源,切实提高其精神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祝恺  张陆 《社会福利》2014,(12):48-49
正对于老年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了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者缺一不可,而在物质生活保障相对到位的情况下,机构老年服务对象的精神慰藉更显重要。传统的精神慰藉方法停留在经验层面,需要智能化的技术与方法加以补充与完善,使之更加科学有效。传统精神慰藉方法及缺陷养老机构传统的精神慰藉方法主要有:积极倡导老年服务对象亲友探望,为子女孙辈等亲属的陪伴与倾  相似文献   

13.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特别是为那些孤寡老人、特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临沧地区在完成省厅分配的7个“星光计划”项目基础之上,又自筹资金新建2个“星光老年之家”,并于近日挂牌面向老年人开放。据统计,由于没有专门固定的活动场所,临沧地区有38000多名老人利用社区和单位空地开展文娱活动,且活动很难经常性开展;全区仅有17所敬老院,因床位少,无法容纳更多的老年人入院养老;在农村尚有孤寡老人4270户4895人,靠邻居助耕代养和民政部门长期救济维持生活。2002年,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压力已经显现,并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重。机构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为了了解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笔者对长沙市F区敬老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敬老院的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较高;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社会交往少、精神负担重、敬老院精神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限等等。要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一是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建立专业的社工站,拓展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专业支持;三是构建多元服务模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四是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压力已经显现,并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重。机构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为了了解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笔者对长沙市F区敬老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敬老院的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较高;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社会交往少、精神负担重、敬老院精神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限等等。要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一是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建立专业的社工站,拓展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专业支持;三是构建多元服务模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四是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保障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社区保障可以为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护,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社区保障具有补偿性、调节性、稳定性功能,具有普遍性、福利性、互助性、区域性的特征。对社区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司丹 《学术交流》2012,(6):52-55
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是老年人赡养的两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渐健全,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已基本能够实现,随之而来的是精神赡养问题的凸显。与物质赡养不同,精神赡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需要赡养义务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高度统一。一方面,赡养人需要道德约束,其内心的道德自觉决定了精神赡养履行时的质与量。另一方面,赡养人又需要法律强制,当其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或者其履行效果未到达最低标准时,就要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障精神赡养的实现。因此,在精神赡养过程中,如何确定道德和法律之间的边界,如何平衡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精神赡养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丛梅 《社会工作》2011,(12):91-93
我国当今社会,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得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便成为了老龄人赡养的重要方面。近期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如何实施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应该着力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建设一种精神赡养的社会伦理网络,使得老年人精神赡养得到广泛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今社会,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得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便成为了老龄人赡养的重要方面.近期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如何实施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应该着力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建设一种精神赡养的社会伦理网络,使得老年人精神赡养得到广泛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