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晗的悲哀     
吴晗和郭沫若有些相似:都是学者、历史学家;又都从政,官位不低,兼职不少;二人都是对毛泽东崇拜得五体投地,从心底里尊重敬佩。有的人说,郭沫若的悲剧在于“治学与为官的错位”。我认为郭沫若与吴晗的悲剧,不在于错位与不错位的问题,而是研究学术与从政为官二者不能兼得。治学与为官各有各的一套路数,它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相去甚远。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方法各异,治学要冷从政要热,忽冷忽热,难以适应。就拿治史来说罢,历史学家要想有成就,必须潜身史海,钩校史料,独立思考,严肃认真,挖掘史料深层的内涵,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史见,探寻历史发…  相似文献   

2.
民主是什么     
从世纪初,我们就在呼唤民主,叫它“德先生”。到了世纪的末尾,如果随便找些人来问问“民主是什么?”不知有几个答得上来,反正我是糊涂得紧,想想真感惭愧。  相似文献   

3.
叶平 《经理人》2005,(6):78-81
它从不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却能坚持高价位,维持高市场占有率“价格战”,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一些企业家对它爱得真真切切,一些企业家对它恨得咬牙切齿。说对“价格战”爱得真真切切,是因为这些人靠价格战进入了某市场、创造了昔日的奇迹;说对“价格战”恨得咬牙切齿,是因为由于“价格战”的滥用,殃及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使企业在微利和亏损中挣扎,甚至破产。  相似文献   

4.
盘点人才     
任何企业的效益都是人创造的 ,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北宋苏洵曰 :“为将之道 ,当先治心”。商界有言 ,“盘物先盘人 ,得财先得心” ,一个企业成功的原因很多 ,但归根结底是用人问题。有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工商界聚会中 ,几位老板谈起自己的经营心得 ,其中一位说 :“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 ,准备找机会将他们炒掉 ,一个整天嫌这嫌那 ,专门吹毛求疵 ;一个杞人忧天 ,老是害怕工厂有事 ;还有一个经常摸鱼不上班 ,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另一位老板听后想了想说 :“既然这样 ,你就把这三个人让给我吧 !”这三个人第二天到新公司报到 ,新…  相似文献   

5.
正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彪炳于史。子罕为官清廉,最为著名的就是关于他"以不贪为宝"的故事。《左传纪事本末》中详细记述了这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它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把它呈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贝,你把玉璧当作宝贝。如果把玉送给我,你和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还不如我们各人都保存  相似文献   

6.
在一家公司苦干苦熬了多年,终于如愿以偿坐到了主管的位置.但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有点作为,就赶上了公司人事大换血.在新一轮竞聘中又遭遇了“滑铁卢”,正好身体不适,就借机辞职休整. 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我重新应聘到一家公司做文员.然而上班后,我只是做一些与文案无关的杂活.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些我眼里的“小字辈”却对我指手画脚:“帮我复印个材料,经理着急要!”“这个快递得发给客户,我实在走不开!”……在以前的公司,这些活都是我指挥别人干的,现在却被人指挥得团团转;原来大家都恭恭敬敬叫我主管,现在同事都直呼我名字;还有在这家公司的收入,跟以前比也差一大截……如此种种,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连辞职的念头都有了.  相似文献   

7.
时下,部分农村出现“首富为官”的现象,如山东某县786个行政村中,62%的村是“首富为官”的。 在调查中发现,“首富为官”者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确实具有开拓能力,能够担当重任。这部分人占40%。由于他们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致富有方,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愿望,在他们自己先富起来以后乐于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所以深受乡亲们的拥护和爱戴。  相似文献   

8.
谁住贵宾房     
<正>在一个国际哲学研讨会上,某位著名的哲学家找到会议组织者说:"我不能在那个普通房间里住了,你们得为我另找一个贵宾房,因为和我同住的那个人是个痴呆!"会议组织者一怔,问:"您有什么根据吗?"哲学家说:"60多岁的人,像个3岁的孩子,见到什么都惊喜万分。早上招待生送来鲜花,就是街头花店摆放的价值不超过3美元的鲜花,他每次都像第一次看见似的,把脸贴上去又亲又吻,大呼小叫!"  相似文献   

9.
和下属谈话是领导开展工作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很多领导者乐于使用的工作方法。相对于在公众场合阐明观点、表明态度或发布指示而言,谈话有三个特点:它是私下的朋友式的感情交流,显得亲近;它不受环境、时间的约束,随意自然;它直面对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三大特点也是三大优势使其成为领导者做思想政治工作、处理好单位内部关系的重要法宝。不过,谈话看似简单,却并不是张嘴就能解决问题。常言道,一句话能把人说得笑起来,也能把人说得跳起来。所以谈话中的规律和技巧也必然成为领导者研究和掌握的内容。“明”、“心”、“变”三字策略或…  相似文献   

10.
入仕为官是一把“双刃剑”,若能一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定会青史留名;倘若以权谋私、腐败堕落,定会遭人唾弃。综观古今中外,贪官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人生轨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可概括为“走五步”:一是“秀”起来。有了权力,干事的领导干部用来做事,贪官却用来作秀。“做  相似文献   

11.
<正> 创业是一个充满成就感、诱惑力的词语,但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走这条路。美国创业协会设计出了一份试卷,可以令你在作出决策前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在急需作出决策的时候,你是否在想“再让我考虑一下吧”? 2.你是否为自己的优柔寡断找借口说:“是得慎重考虑,怎能轻易下结论呢”? 3.你是否为避免冒犯某个或某几个有相当实力的客房而有意回避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甚至表现得曲意奉承呢?  相似文献   

12.
历代清官廉吏,都十分重视名节操守,形成了“钱财莫为子孙谋,廉品美德后人传”的治家格言。古人十分崇尚以廉治国、以德治家之道,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家和家人都管不好,又何以治国、平天下?曾任两广总督、以禁烟而著称于世的一代清官林则徐,不仅治政有道,而且治家有方。他有自己的为官之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有自己的治家之策:“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一语道出了“钱”与“德”、“财”与“才”之间的取舍关系。古代…  相似文献   

13.
陈福民 《领导文萃》2007,(11):161-163
所谓“官场”,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帝王集权政治相互作用之下的产物。它类似于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奉行着大家都心知肚明又不肯说破的种种“潜规则”。维持这个官场的要害是一己的私利,为了私利厮打得你死我活却没有人对公共事业负责(为了这个私利,高士奇不是连皇帝老儿都敢糊弄吗?)。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政府和资产阶级的腐败令法国人痛恨不已,所以有“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的激烈讽刺。  相似文献   

14.
对于历代打江山者来说,江山不过是一种猎物,打下后便尽情地“享用”它。但若认为所有“打”江山的人都必然想要随心所欲地“坐”江山,却又未免绝对化了。  相似文献   

15.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相似文献   

16.
观点     
<正>学会“找标”为什么生产同样的产品,有的企业就能“春风得意”风风火火闯世界,而有的企业却需要政府和上级的“呵护”,搞局部保护主义呢?这和一些企业虽然巴不得多一点参与招投标的机会却又不会主动出击“找标”有关。如今,国内的许多企业已经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给逼着学习“找标”。不主动走出去寻找招投标的项目,员工就将没饭吃,企业也将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事实上,“找标”就是找市场,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人在1996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挨家挨户地去找居民区各家的主妇,说他们正在为“安全驾驶委员会”工作,希望得到主妇们对这一活动的支持,请她们在一个请愿书上签名。几乎所有的接触到的妇女们都同意签名。几个星期后,又来找这些主妇,同时也找了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主妇,请示所有主妇都在她们院子前面立一块不大美观的大牌子,上面写着:“谨慎驾驶”。结果表明:以前同意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一个小要求)的主妇55%以上的人都同意立这块牌子,而以前没有参加签名的主妇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如果想让人们同意…  相似文献   

18.
今天,如何有效利用与规范网络舆论,已经是为政者面临的全新考验。一些长期从事信访工作的干部反映,十几年前群众维权都是找党政部门;后来讲依法办事,都涌向司法机关;五六年前舆论监督力度加大,不少人想方设法找新闻媒体,甚至找境外媒体“告洋状”;现在网络媒体作用巨大,又开始直接上网表达诉求,希望引起舆论关注。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财     
<正> 几年前,我有一位朋友决定下海经商。说实话,他是属于那种聪明绝顶的人,从不干“使自己吃亏的事”,大事小事总拿别人开涮。在待人处事上,确实表现得既机智又有分寸,因此有人喻他“比猴还精”。他对这个称谓颇有点沾沾自喜。决定下海时,自认为就是经商的料,然而,他踏入商海以后,却一次又一次地落入人家的陷阱,好几次差点血本无归。有次在酒桌上,他私下对我说: “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我真是拍肿了脑袋都没有想通。”我问他: “你是不是总在算计别人?”他不语。后来,我不客气地帮他解题: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你太“精明”。别忘了:傻瓜干不了最蠢的事,最蠢的事都是精明的人干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     
郑和柳是同学,分别在北市和南市粮食局做秘书,报刊上时有他们的文章发表. 让郑感到奇怪的是,柳发表的文章署名总是两个人.郑不解,打电话问柳:“李君是谁呀?”柳说:“是我拜的老师,文章是他给润色的.”郑当然不信,就打电话问在南市的文友唐,唐说:“李君是柳的局长,快到退休年龄了.”郑恍然大悟,柳是在拍局长的马屁呢. 郑文章写得好,终于引起局长的关注.局长把郑请到办公室,绕了十万八千里的弯子才说:“这次有个高职名额,我各方面条件都没得说,就是专业论文不够,你看能不能……”往后的话,局长确实不好明说,只能意会.郑就认真地说:“您需要哪方面的资料我给找,要不,您写好论文后我帮润润色?”局长一听气得两眼直翻:老子要是能写得出来,找你干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