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金政权建立后,女真统治者逐渐认识到科举与官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承袭唐、宋科举和教育旧制建立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的同时,还仿汉制大肆兴办女真学校,设立女真进士科,建立了与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并行的女真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女真科举和女真官学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为巩固女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靺鞨七部的名称始见于隋代。唐人对靺鞨七部的区别已不甚清楚,对伯咄、安车骨皆统称为靺鞨,乞四比羽出自这部分靺鞨。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未参与渤海建国,余部依附高句丽,即“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大祚荣出自这部分粟末靺鞨。渤海建国集团主要由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构成,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明朝初年,东部蒙古族与女真族并处于祖国的东北边区。经历明代二百多年,两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女真首领努尔哈齐起兵,使东北边区的政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文拟对蒙古族与女真族的亲密关系;努尔哈齐父子对蒙古上层的笼络政策;以林丹汗为代表的蒙古各部的抗金斗争;后金对蒙古统治的最后确立;林丹汗致败的原因等问题,加以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11.
12.
气候条件是自然环境中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且活跃之因素,它能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良窳不一的影响。12世纪初期,东北地区的气候环境日趋恶化,白山黑水间的生女真不甘囿于一隅,在受到恶劣气候环境持续侵袭之际迅速勃兴并荡辽戡宋,大大拓宽了女真的活动范围。有金一代,寒冷与干旱气候的交织迭起成为掣肘金朝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气候环境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合力推动下,金代女真人于太宗、海陵王、宣宗时期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南迁。金朝有着辽阔的统治疆域,且不同地区间的气候环境有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这为其政权的赓续及战略的南移提供了可供缓冲的时空场域。金朝组织或准许下的历次女真南迁浪潮不仅是为了绵延国祚或强化统治,同时也是女真主动应对气候环境变迁的调适措施与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一 明代女真铁业的兴起,是女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十五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女真铁业获得较为迅速发展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明代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大体分布“其地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的广大地区之内。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女真的统治,在女真地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三百多个卫所,作为明政府的地方行政机构,它“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以时朝贡”。这就密切了明中央政府同女真地区的联系,对于女真社会的发展,促进关内外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女真、蒙古族尚白新探陈伯霖有关女真、蒙古族崇尚白色的缘由问题,这几年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探讨之,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讲究“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认为历史的发展乃是天人互感互应互动互... 相似文献
15.
建州女真原居在牡丹江口,约在元中后叶迁到珲春河口元奚关总管府城——奚关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们在这里因遭到兀狄哈的袭击,转移到朝鲜半岛境内,约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前后,定居在阿木河及其西部。本文主要对建州女真定居阿木河的历史情况进行探讨研究。 史学界对建州女真这段历史的看法一直分歧很大。笔者深入挖掘了《李朝实录》,进行对比研究,综 相似文献
17.
女真乐舞文化源于自身民族文化,在中原文化和渤海文化的影响下逐渐繁荣。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具有浓厚的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特点,陶冶凝练了女真人奔放豁达、质朴及热爱生活的民族心理及性格。 相似文献
18.
19.
靺鞨与流鬼(7世纪东北亚的民族文化)王禹浪,孙文译菊池俊彦[日]著前言《资治通鉴》卷195唐纪11载:太宗贞观14年(640)3月,“流鬼国遣使入贡,其国去京师万五千里,滨于北海,南邻跃福,未尝通中国,重三译而来。太宗以其使者余志为骑都尉。”关于流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论述了金代冶铁业与农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从无铁到生产铁 ,从“修弓矢 ,备器械”到制造各种农业工具 ,促进了金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达到了“百姓滋殖 ,号为小康”的社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