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印度1947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后不久,就决定实行经济计划发展战略。1950年3月,权力极大的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尼赫鲁总理亲自担任计划委员会主席,广泛招徠经济学家和各方面专家,于1951年开始实行印度的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51年以来,除1966—69中断三年和1978—79年中断一年而外,印度已实行过五个五年计划,第六个五年也计划于1980年开始实行。印度这样一个按资本主义道路进行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大国是怎样通过五年计划来制定和实行其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如何,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印度同中国一样,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据198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全国拥有人口6.8381亿,其中农村人口占76.3%;同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1%。农业生产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1965年为47%,1983年为36%。独立四十年来,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采取过多种措施,如土地改革、合作运动、乡村发展计划、农业发展新战略、农村发展的一体化计划,等等。本文试图对印度乡村发展计划作个扼要的介绍和评述,并探讨乡村发展计划对印度农村的资产主义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战后,法国已经历了40个年头,制定并实施了九个现代化计划,才从战争的废墟上实现了今天的现代化,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现根据法国的复兴时期,发展时期和危机时期分别介绍如下。(一)复兴计划(1947—1961年)法国复兴时期的三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第一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7—1953年)法国在二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原料、电力、外汇紧张,工厂和生产机构瘫痪,生活物  相似文献   

4.
论印度的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47年独立后,为发展民族经济,用经济独立巩固已获得的政治独立,印度在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同时,又大力发展国家所有的公营经济,从而形成了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为加强对混合经济的宏观管理,印度在不放弃市场调节机制的同时,又坚持实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从而形成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从1951年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以来,印度已完成了七个五年计划和四个年度计划。40年来,印度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不断调整,逐渐改造,为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某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独立,1950年1月26日颁布宪法和宣告成立共和国。1950年3月,印度政府任命以尼赫鲁总理为首的计划委员会。从1951年4月1日(即1951-52财政年度的开始)起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37年来除了1966-69三个年度因经济困难暂停执行五年计划外,印度已执行了六个五年计划,现在进入“七五”计划(1985-90)的第四年。印度在“二五”和“三五”期间(1956-1966)主要通过国家投资和外援在公营部门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  相似文献   

6.
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独立,1950年1月26日颁布印度联邦宪法并成立共和国,1951年4月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已完成了七个五年计划,其间于1966至1969三个年度因经济困难暂停执行五年计划,目前正在制订第八个五年计划(1990年4月至1995年5月)。总的说来,印度经济的发展是平稳的,其主要特点是国民总产值呈稳定、持续和缓慢的增长。据印度官方统计,从1950-51年度至1989-90年度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9%,如果把这40年分为两个时期,即从1950-51年度至1979-80年度的前30年和从1980-81年度至1989-90年  相似文献   

7.
孟加拉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但粮食生产不能自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灾害和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有人口问题。一九七五年齐亚·拉赫曼执政后,调整了各项经济政策,采取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搞了个两年探讨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五年)。齐亚政府把增产粮食、控制人口和普及教育作为“革命”的三  相似文献   

8.
60年代中期,印度在粮食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开始实施一项旨在实现粮食自给的农业新战略——“绿色革命”。本文拟对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的发展成就、发展水平、制约因素及政府的发展战略予以探讨和分析。一、绿色革命后农业的发展成就和当前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尼赫鲁执政时期采用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印度的第二、三个五年计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这一战略不尽符合印度国情,致使印度经济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本文拟从总结印度经济发展的教训的角度,对印度“二五”计划中选用马哈拉诺比斯模型的背景和效果作一浅析。 (一) 印度在“二五”计划中对马哈拉诺比斯模型的选用,体现了当时印度实施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印度独立以后,政府曾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没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村社制度和种姓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农业生产非常落后。但是旁遮普地区农村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却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注意。从1951年印度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旁遮普的农业增长率和每人平均收入一直领先于其它邦它的耕地面积只占印度总耕地面积的2.9%,1969—70年度粮食产量却占7%。近几年拖拉机台数一直占全印度四分之一左右,到1977年底共68,762台(全印度为298,610台)。七十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11.
印度自1947年8月15日独立,已近四十年,几十年来其经济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国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印度已从一个昔日靠外粮度日,只能生产简单机器的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粮食基本自给,国民经济体系比较完整,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经济发展的道路,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着须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不仅对于印度经济的研究和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2.
考察中国和印度的教育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进行比较的机会,这两个国家有着共同的几乎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克服殖民统治、半封建主义与教育不发达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但两国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战略却又不同。印度于1947年独立和中国于1949年解放时,各自在教育方  相似文献   

13.
引言农业目前仍是印度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国民收入中占40%,在全国男劳动力总数中有63%从事农业。令人鼓舞的是,同1901年至1945年期间不到1%的增长率相比,印度农业自1950—51年以来平均年递增率达到2.7%。这个在三十年的长时期中不平凡的增长成绩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相比都是毫无愧色的。然而应该指出,直到现在尽管这种生产的增长是相当可观的,但仍远不能满足印度经济的需要。这是因为在1951—1981期间人口年增长率达到2.15%的水平,而二十世纪前半期这个增长率只有0.83%。其结果是印度对粮食的需求以空前未有的速度不断增加。估计到这种空前的人口增长率、收入(增长)对粮食需求的高度弹性以及工业对农业原料需求的迅速增  相似文献   

14.
巴基斯坦建国以来,在农村中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土地改革,试图对旧的土地制度作某些改变;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农业生产,减轻不断增长的粮食压力。这些政策执行得如何?效果怎样?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一、改革前的土地制度巴基斯坦各个省的土地制度皆不相同,这是由于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在各地推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而引起的。如所周知,巴基斯坦在1947年前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历史上,旁遮普是一个统一的省份,印、巴分治后,才有东、西旁遮普之分,因此,西旁遮普的土地制度与  相似文献   

15.
一印度史称“富庶之邦”,但在英国近二百年的殖民统治下变成了“饥民之国”,工业薄弱,农业衰退,灾荒频仍,饿殍遍地。从1894年到1946年,人均粮食产量减少32%,据英属印度官方估计,仅1900—1947年就有2,650万人死于饥馑。1947年印度独立时,农业已濒于破产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 ,由于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农业问题一直都是历届政府关注的重点。独立以来 ,印度农业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其农业总产量以及单位面积产出率 ,其内在生产能力以及应对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 ,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提高。但这些巨大的成就却并不能掩盖印度农业相对发达而国家在总体上仍旧落后和脆弱的局面。随着国内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 ,社会对粮食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 ,国家对提高农业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一切都决定了印度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将农业问题放到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研究讨论浙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对怎样正确制定粮食的发展战略,引起了普遍关注,而且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正确估量粮食生产形势和发展趋势正确分析我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前景,制定合乎实际的粮食发展战略,对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建国以来,我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近几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粮食生产又持续增产。1984年粮食总产量363.4亿斤,比上年增长14.7%,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粮食人均占有量910斤,超过全国人均占有量800斤的水平。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可以  相似文献   

18.
农业在我国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要求农业必须稳步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要先后登上4.5亿吨和5亿吨两个新台阶。这一目标的实现,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自然灾害频繁严重,以及农村深化改革缓慢等客观条件限制而变得相当困难。我们只有多方面努力,才能保证农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端正思想认识。反思我国农业发展起伏不定的历史,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但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似乎更为直接而深刻,稍稍留心,我们不难感到或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尽管在理论上和宣传上都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经济,可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并不真正看得起农业和重视农业,对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较为肤浅与狭隘,好象农业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为解决饥饿问题的经济部门。于是,一旦农业丰收和国民经济形势喜人时,便以为农业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1990年是国家“七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经济为克服所面临的困难而进行全面治理整顿的第二年。在治理整顿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扭转近年农业生产(主要是粮食、棉花)徘徊不前的局面,是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为此,自1988年秋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加快步伐的计划和措施。两年来,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继去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之后,今年的粮食生产又取得突破性进  相似文献   

20.
1947年8月,印度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然而国大党政府在经济上接收的,却是一堆历经英国殖民者两个多世纪掠夺的烂摊子,尤其是农业已濒于崩溃。面临如此严重的经济形势,国大党从执政那天起就着手整顿。在农业方面,中央政府制定了一套土改政策,而各邦政府则根据这个总的政策再另行制定一系列名目繁多、内容各异的土改法案。到六十年代初,仅废除柴明达尔制一项,各邦就制定了六十五个法案,有些土改法直到七十年代初尚未贯彻执行。这可谓是历史上时间最长、立法最多、各邦立法内容差别最大的土改。本文试图就印度土改的一项重要措施——废除柴明达尔制问题,结合其历史背景,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