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类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物质生活,比任何动物都具有更大的传承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最明显的是从一种社会集团转变成另一种社会集团这种情况,任何动物都不具备这一特征.全人类在行为上是趋于同一的."文化"一词指这种现象的两个方面:在复杂的社会中一般的生存能力,以及特殊的地区差异.文化偏差文化偏差的根源立足于人脑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人几乎能够表达所有的活动方式或解释人类的生活.因为在确定和维持各种社会  相似文献   

2.
流布在吴越地区的神歌与萨满、傩都是以祭祀鬼神为主要特征的民间文化 ,同属中国巫文化在后世流变中形成的支脉。三者既惊人地相似 ,又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风貌。本文通过对吴越神歌与萨满、傩的比较研究 ,认为吴越文化心理素质有别于萨满、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温文尔雅、精美细腻的个性 ,并进一步从吴越群体的生活史、吴越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来探讨这种文化心理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贴年画,是中国人迎接农历新年的一项传统习俗。而年画这种完全出自民间的艺术形式,也因其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意义非凡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俗。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民间风俗习俗化  相似文献   

4.
孙亚楠 《社科纵横》2008,23(12):45-46
本文通过回顾武义县乡村文化成功更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事实试图论证这样一个观点,即乡村文化秉承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根植于土地之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简单化地实行去乡村化,割断它与传统文化和土地的联系.而是要从农民本身的利用和精神出发,因势利导,在继承传统乡村文化的同时对之进行更新,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陈习刚 《唐都学刊》2008,24(5):14-21
唐代丰富的葡萄文化,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在诗歌所反映的葡萄、葡萄酒与唐代社会、文化中.唐诗不仅揭示出唐代葡萄、葡萄酒产地、葡萄文化传播地及唐代葡萄种植和酿造技术,也揭示出唐代丰富的葡萄文化内容.如葡萄称谓的写法,葡萄地名、人名的使用,丝织品葡萄纹图案,诗人拟景状物的素材,时人的葡萄、葡萄酒观念,拓边及边塞生活中的葡萄、葡萄酒特色,葡萄、葡萄酒中的风花雪月、胡风,葡萄酒酒具等.  相似文献   

6.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辉煌,使紧随其后的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很多方面显得相形见绌.但历来对宋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批评往往疏于对其进行动态的观照,也忽视了其自成格局、自成风格的一面及其中所包含的创造性成分.实际上,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较之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均有所推进,特别是一些反映新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而表现出与生活同步的作品的出现,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符合规律的发展趋向.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在美学气象上较之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落差,主要在于"小说"观念的陈旧,新的审美内容为旧的艺术形式所束缚,归根结底则是因为受到宋代历史文化,包括社会形态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福建邵武坎头村惠安祠的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宋元之前,经历了明清时代的变化,一直延续至今。惠安祠的祭祀空间与神明格局,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文化积淀的结果。与之相应的祭祀活动已经融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活动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地域社会的性质、内部关系、权力网络及其历史变迁。从惠安祠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唯有将民间信仰的研究置于宽广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地理空间之下,从社区生活内部的长期历史和文化因素的视角出发,才得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时期中国民众的心态和村落日常生活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流域文明与流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流域文明是由源与流二者构成的,而流人文化正是这种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人文化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和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质文化,具有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兼备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揭示出鲍威尔是在政治国家崇拜的基础上反对宗教崇拜的,政治解放不能消除宗教,只是使之从国家转向市民社会,成为市民社会的精神.现代政治国家与宗教相似,是把人们联结起来的中介,是人们想象的彼岸的理想生活.金钱是犹太人世俗的神,是人们普遍崇拜的对象,是使人们相互分离的力量.只有根本变革市民社会,才能消除对政治国家、宗教和金钱的崇拜,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0.
周青 《社科纵横》2013,(9):97-99
本文以秦安民间社火祭祀活动中的蜡花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县郭嘉镇民间社火祭祀活动的田野调查,深入探究了秦安蜡花舞以民间信仰为内在核心的文化性质特征。将秦安蜡花舞置身于这种活态文化现象中研究,以期对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秦安蜡花舞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使其沉淀的原始文化遗存被今人广泛关注,并从中窥探到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人文气息与独特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1.
杜海斌 《唐都学刊》2003,19(1):28-32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在唐代社会发挥着选拔、激励、教育导向、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的功能。从科目设置、测量方法、选拔标准等方面来看,科举考试对人才的选拔是客观公正的,对士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推动了崇文尚学的社会风气的形成;维护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倡导了公平、平等的思想理念;选拔了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员,提高了唐代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打通了社会流动的正常渠道,培养了中国乡村士绅阶层,使之形成地方文化核心,有力地维护了唐代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裴怀春 《社科纵横》2012,(1):116-117
农村庙会是以寺庙为依托,以祭祀神灵为最初动因,以集会为表现形式,融宗教、艺术、游乐、经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农村庙会它把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宗教与世俗,现实与历史、娱乐与经贸、农村与城市连结在一起,成为社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组织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的文化载体。庙会是西部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型庙会向现代型庙会的转变,其积极的一面越来越突出,我们应当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利用庙会形式为西部农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古印度人女性观的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父系氏族社会刚刚形成的早期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 15 0 0—前 10 0 0年 ) ,母系氏族公社的母性崇拜、母性中心 ,作为一种社会遗存并没因父权制的形成而立刻消失 ,而是在较长的历史阶段中支配着普遍的社会心态与精神生活。早期吠陀时代对女性神的崇拜以及妇女在祭祀中的作用可以佐证。尽管在雅利安人的万神殿中 ,男性神因陀罗 (雷电之神 )、苏利耶 (日神 )、阿耆尼 (火神 )等都享有崇高地位 ,但是这一时期的女神也声名显赫。《梨俱吠陀》中就有近 2 0首优美的诗章是专门歌颂黎明女神的。古印度人对于代表母性、代表农业的恒河女神、永生女神…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5):78-83
崇拜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它发生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有个人的,也有文化的,甚至爱情的,崇拜的对象指向领导者。领导与被领导,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人际关系。从伦理学意义上分析,崇拜的人际实质其实是在差异性基础上的一种关系存在,关系存在的实质是差异存在,关系存在之后则产生了时间,而具有代表性的崇拜现象,如上帝与人,其实也是这种差异基础上的人的崇拜人格投射。人类的崇拜发生,具有"群"的作用,使得个体到整体的向度得以具体实现,而这就伴随着伦理的发生。崇拜产生学习模拟,这让我们反思教学伦理的发生基础及其心理起源,即是既定人格崇拜上的直观感发和模仿冲动。理解崇拜的实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树立自身,而不是走向盲目跟风和模拟。  相似文献   

15.
从17世纪后期开始,文化的观念经历了逐步的转变。一方面,最初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社会精英们“精致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欣赏和创作音乐、阅读文学作品、委托制作美术作品等活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通常指的是乡村和城市的劳动者们集体表演的实践活动。他们不仅被排除在精致文化之外,而且被认为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社会愿景。伴随着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精致文化的观念被包括艺术和科学在内的“高雅文化”所取代:即那些宣称体现人类普遍意义的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残余共存。正是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高雅文化”真正的对立面“大众文化”才在20世纪之交出现,它声称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对每个人来说都能理解并真正产生兴趣。在经济方面,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文化竞争。因为它们针对的是不同的但却可能共存的接受态度。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种差别进行描述并对这一明确概念图式却似乎特殊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力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对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依然面临着来自主体、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因素的掣肘,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堕距现象。深入研究乡村产业振兴多重堕距的表征发现,其产生与农耕文化和市场文化、主体素养和产业定位、治理结构和流变社会之间的张力有关。因此,新时代必须要以协同式弥合为指导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协同乡村产业生产要素共进、优化市场环境,协同组织乡村产业主体共同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协同优化乡村产业生态发展系统,从而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7.
叶君 《求是学刊》2008,35(3):100-104
中国现当代作家乡村家园想象的生成,大致源于他们那种"生活在别处"的精神状态.这往往表现为写作者对于乡土的情理悖谬或爱恨交织的心理,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童年经验,再者或出于作家对于自身价值取向和道德信念的坚守.而从社会历史根源来看,中国当代作家乡村家园想象的生成与转型期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判断失范,甚至一种世纪末的社会情绪的影响有关.从这种意义上说.乡村家园想象是当代中国人寻找精神家园的社会心理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国小说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时候的小说创作与史官文化联系极为密切。由于作者追求叙述的真实性,唐代小说成为后世了解唐文化的一个窗口。这种情况的出现,为学者利用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唐代小说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此方法来考察唐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对唐代小说的创作及主旨有更深更为贴切的认识。但在运用此方法时,不能执着于用时代背景来阐释文本而替代对整篇小说的综合体察,否则会对作品主题有偏颇的认识。本文以唐代士人的婚姻与仕宦之关系为例,探讨用社会历史研究法研究唐代小说的得失。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祭祀和征战 ,反映两个现实层面问题 :直接的交战 ,决定国家存亡 ;间接的祭祷 ,透露生活安定的愿望。祭祀 ,是种古老的仪式行为 ,它的形成 ,与环境的挑战有密切关系。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 ,环境的一切变化 ,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 ,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不论是华夏民族 ,抑或蛮夷狄戎 ,均曾处于对世界无知的蒙昧阶段。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 ,为南北文学的代表 ,两书收集许多祭祀诗歌。祭祀诗除了文学价值以外 ,承载的文化意涵更不容忽视。本文以《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为范围 ,透过祭祀仪式的探索 ,一窥南北文化体现的歧异。  相似文献   

20.
熊春文 《社会》2007,27(3):26-2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 / 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