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两大科学发展经历了交替领先的嬗变过程。原始科学混沌未分;古代早期,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萌芽在先;古代后期,自然科学思想萌芽呈后来居上趋势,科学发展显现优势向自然科学转移苗头;近代科学开始分流,自然科学脱颖而出,哲学社会科学落于弱势地位。现代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后来居上趋势,为两大科学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发展两大科学必然趋向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们对社会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认识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的社会科学发展长期落后。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科学共同体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进步。制约社会科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即有科学共同体内部因素,也有科学共同体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既非"形式科学"亦非"思辨科学".本文从分析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入手,通过考察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的"脱哲学化"进程,强调并阐述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特点.社会科学在引入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形式化、定量化研究方法时,需要对"过度形式化"有所防范.社会科学研究应继续排除思辨哲学、形而上学以及观念论、独断论的影响,进一步实现"脱哲学化"或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包含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分别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生产和开发过程,这两种精神也应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学术规范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背离了这两种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关键在于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真正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科学划界标准的三次历史性转折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史上,围绕科学划界问题,形成了三次历史性转向:第一次历史性转向,起始于16~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结束于19世纪中叶的早期实证主义,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从无界到有界;第二次历史性转向,发轫于19世纪康德"先天综合判断"对科学与形而上学何以成为可能的沉思,集中表现于20世纪中叶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知识体系验证方法、科学命题的社会功能及科学命题的可证伪性、可试错性及相对性问题的探讨;第三次历史转向,开始于20世纪中叶,导致了传统科学划界观由绝对到相对,由相对到"消融".科学划界标准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给予我们深刻的方法论启迪:首先,科学划界观的不断发展演化反映了人们对知识领域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其次,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使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认识日益深入;最后,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周晔 《兰州学刊》2002,2(5):2-4
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学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辨证关系 ,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一般论述的探讨 ,总结了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到江泽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发展过程 ,并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这一关系的必然性 ,通过对上述理论问题的探讨坚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在新时期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礼明 《学术界》2005,(5):145-155
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中科学方法的采用越来越普遍,科学主义的倾向越来越强烈,以致于出现了所谓“后现代”的反弹。科学和科学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并一直保留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之中,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18世纪以后,社会科学又逐渐与哲学、自然科学分道扬镳,自立门户。尽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本质性的差异,甚至能不能称之为“科学”也不断有人提出质疑,但以科学方法论为核心的科学主义却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8.
人生科学在我国的创建、兴起和发展,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具有重大的学术与社会价值:(1)人生科学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一定贡献;(2)人生科学的产生可以满足人生变革的需要;(3)人生科学的产生是对传统人生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开创人生科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必须从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寻找人生科学的生长点;同时还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加强人生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它们各自统率着一个庞大的学科群。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还不小,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支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0.
《四川社科界》2006,(5):17-19
为了进一步普及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成都市社科普及工作,成都市社科联在今年三月、四月开展了为期二个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巡讲活动。巡讲活动围绕提高公众的社科水平和素质,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下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活动,不少的区(市)县“四大班子”全体参加,听众踊跃,巡讲活动取得了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在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发挥社会科学功能、繁荣社会科学事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系统分析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内涵与外延,回顾总结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历史演进及特点,对研究社会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下一步,社会科学界应把握改革全面深化、文化多样化、知识综合化、管理集约化、品牌标准化、治理现代化等发展趋势,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电视事业自身的发展、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以及社会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等多重原因,当今各类电视节目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社会科学传播现象,这些现象在总体上呈现出实用性和知识性兼顾,通俗性和学术性并存,附带性和隐匿性相伴等特点。同时,尚处探索期的电视节目中的社会科学传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创新思路加以改进。而除电视外的其他大众传媒中的社会科学传播也有待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家政学学科理论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浙江树人大学家政学专业十年的专业学科建设,对家政学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目的等作出探讨和论证,阐述了家政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以社会实践对家政学的评价进行了验证,也试图回答、解决现代社会对家政学认识上的疑虑和局部性,以利于家政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要注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当前社科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原因主要在于社科研究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为此 ,要加强科研管理 ,促进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是要理顺社科研究机制 ,促进“产学研”结合 ;二是要改革现有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模式 ;三是要加强和改进社科研究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 ,使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崇 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所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清形势、开拓进取,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 提高全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冲突学"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综合学科.该学科既具有社会学等学科注重实证方法和应用功能的特征,又充满对现实社会的宏观哲学思考.俄学者从研究当今社会冲突的各个领域和各种表现形式入手,对各种社会冲突现象的深层根源和解决社会冲突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其研究内容涉及冲突与矛盾的关系、社会分层理论与方法、暴力与非暴力、社会紧张度及社会和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费耶阿本德对作为信仰的科学进行了哲学、社会学的反思、批判,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现在已经不是解放力了,对科学普遍性的信仰束缚了科学自由创新的本性,妨碍了科学的进步,因此他提出用自由的社会-历史主义限制普遍主义的僭越。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伴随着它的进步和革新,人类的生活、价值观、伦理道德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使人类不断地反观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科学技术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和工具。人类无限追求科学和革新技术是为了“物欲”和“心欲”的最大满足。评论科学技术时,应有系统论的思想和辩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九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8月23日至24日在江西省九江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9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侯勇 《学术探索》2003,(1):90-92
近年来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全党上下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就要在态度上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 ,思想上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行动上做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