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命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最直观、最直接的外在形式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时期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论文立足于小说文本,从文化学研究视角切入,探讨明清小说命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重点阐述明清小说命名与民俗文化、科举文化、避讳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三言”、《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折射出寄名、七夕“乞巧”等民俗文化;《女举人传》《女开科传》等小说命名包含科举因素,《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以金榜、题名录形式设置“榜”式结构的小说更是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水浒传》《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避讳文化,“避讳”对相关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步忠 《云梦学刊》2003,24(6):84-86
《儒林外史》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在叙述中夹有大量的诗词文赋的缘饰了。它的这种在文体上的变革,显示了其现代小说的特征。这样,《儒林外史》便彻底打破了白话小说融入诗词韵文的结构模式。促成《儒林外史》这种文体上的变革,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其“简捷地奔向戏剧”的小说艺术方法方面的原因,又有小说用“写实而真实”的创作手法创造其“形象体系”方面的原因,更有小说作者以理性思考的方式来创造小说的“意象体系”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全文共四个部分。文章指出,《天魔舞》是李劼人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之后所创作的反映历史风暴的又一长篇力作,小说生动地揭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社会生活的罪恶本质。文章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浅谈鲁迅小说的“意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意识流”小说,人们很容易想到王蒙前几年写的《春之声》、《蝴蝶》等作品。其实,在我国最早把“意识流”手法系统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当推伟大的文学革命先驱、杰出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但大多是偶然地、零星地出现,或者可以说是作者无意识采用的。但到了鲁迅则不同,他是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采用当时流行于西方的这种“良规”,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营养,加以自己的发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意识流”。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的杰…  相似文献   

5.
吴组细是以少数量高质量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在这些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①而这所谓“动态”并非很多左翼小说家所写的革命动态,而是破产时期乡村的经济破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变动。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吴组细这部分破产题材小说简称为“破产小说”。这些小说包括《小花的生日》、《栀子花》(1931年)《官官的补品》(193年)《黄昏》《一千八百担》(1933年)《天下太平》、《樊家铺》(1934年)等作品。这部分小说与他早期偏重于心理分析的…  相似文献   

6.
<正> 巴金开始写于一九四四年冬、完成于一九四六年底的长篇小说《寒夜》,异常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从一九四四年秋冬之际到一九四六年十月底,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所谓“战时首都”重庆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以强大的生活逻辑宣判了这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死刑,预示“寒夜”已到尽头,黎明即将到来!本文不准备讨论小说的思想内容,仅就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者个人创作史上的地位,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四年,程德培在《上海文学》第四期上最早提出邓刚小说的“两个世界”问题,并认为邓刚小说创作特色是“铁味”与“海味”。应当肯定,程德培这一概况看法是符合当时邓刚小说创作实际的。从一九八五年以后,邓刚小说创作出现了深刻变化。也可以说近年来邓刚小说创作出现了新的世界,即邓刚近年来着力于创造的“心理场景”世界,也可以说是表现人的生命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邓刚审美趣味得到了较为充分地展露。这样看来,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新文学草创时期,《新潮》小说的突出特点在于:短篇小说“横截面”理论的尝试、“为人生”的创作倾向、多姿多彩的形式与可贵的艺术追求。《新潮》小说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创作走向成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作经验的欠缺也使得《新潮》小说在艺术上普遍显得粗糙,缺少必要的艺术深度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曹立波 《北方论丛》2001,4(4):67-73
《红楼梦》的创新价值,继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之后,令人瞩目。然而,《红楼梦》高居古代小说的艺术峰,并非平步青云。曹雪芹是在吸取了世情小说以及其它流派小说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而继往开来的。考察作者所处时代的小说创作时尚,我们发现:从小说家的心理特征、小说结构特征、到小说情节特征,都反映出作者对当时小说创作时尚的随顺与超越。在对清代小说创作大潮的趋同中,求新求异,才是《红楼梦》“异军突起”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知识妇女主题,一直是受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从“五四”高潮期的卢隐、冯沅君、冰心的一些短篇小说,到“五四”落潮后的鲁迅的《幸福的家庭》、《伤逝》,到大革命失败后的茅盾的《蚀》、《虹》,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到30年代前期的曹禺的戏剧《雷雨》、《日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雾重庆》、《结婚进行曲》,小说《遥远的爱》、《腐蚀》、直到巴金于抗战胜利后完成的《寒夜》等,显然联成了一条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妇女主题的一条发展线.在这发展历程中,显然又有着三个高峰时期,即:1.“五四”的高潮和落潮时期;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1928—1929年;3.抗日战争时期.在第一个高峰时期之末,鲁迅的《伤逝》写出了子君的令人悚栗的悲剧,冯沅君的作品故事的终点却被鲁迅当作了起点,《伤逝》对中国知识妇女命运和应走道路的揭示,是十分深刻的.在第二个高峰时期,茅盾的长篇小说《虹》真切地写出了梅行素女士从个人反抗走向参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复杂历程,深刻地反映了从“五四”到“五卅”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可说是第二个高峰时期知识妇女主题创作中的有顶峰价值的作品.第三个高峰时期,关于知识妇女主题创作的发展历程是最长的,贯串于整个抗战8年,这当中,一直  相似文献   

11.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6):139-144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身处昆明的冯至在教学之余创作了历史小说《伍子胥》。冯至在小说中赋予主人公伍子胥以各种体验和感受,同时调动哲理与诗歌的叙事技巧,让历史小说充分发挥了古为今用的效果。从中不难看出,《伍子胥》的创作明显受到歌德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蜕变论”思想、小说结构的借鉴和“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汪曾祺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标志性的作品——短篇小说《复仇》。汪曾祺在创作思想上广纳各家,在艺术上积极吸收各种创作流派和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还在作品中对“复仇”的主题处理和小说文体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中不难看出,《复仇》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意识流手法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进武 《云梦学刊》2013,(5):106-109
人性与社会之“恶”的透视是贯穿翁新华的中篇小说《的哥麦碗》的一条主线。小说通过的士司机麦碗这一人物及其经历披露了人性和社会现实之“恶”的缠绵景象,而这种景象呈现出“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和“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新逻辑。纵观翁新华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的哥麦碗》这一小说不仅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深刻,而且反映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现实走向。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在清末众多的文艺期刊中,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半月刊。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刊物。《绣像小说》的内容、特点,阿英和毕树棠等前辈学者,已有专文作过全面介绍,兹不赘述。但笔者以为,《绣像小说》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小说杂志的显著特点,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需要单独地提出来加以强调,这就是《绣像小说》的编者对民间歌谣这一文学样式特别重视和提倡,特辟“时调唱歌”专栏,连续或断续地刊登了一批为正统文人学士所不屑一顾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歌谣作品。这是当时其它小说期刊和文艺杂志所绝无仅有的。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既反映了李伯元进步的文艺观和编辑思想,也与《绣像小说》的办刊宗旨有密切关系,有必要作些专门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11,(4):46-53,91
第一次把铜雀台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赤壁》,它既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学的再创作。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纶、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里的“智说(激)周瑜”,就是文学再创作的不断升华;而且小说中人诸葛亮的蛊惑煽动与添枝加叶地背诵《铜雀台赋》,还是在杜牧文学再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作。小说与...  相似文献   

16.
柔石在“左联”五烈士中的创作成就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他从1921年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创作,至1930年参加“左联”前后的10年期间,如果说《二月》代表了他的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那么《为奴隶的母亲》则是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品。 《为奴隶的母亲》完成于1930年1月20日。小说反映的浙东地区典妻风俗,如果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的小说语言观念是传统的工具论,将小说语言视为开展思维活动、表达思想与交流信息的工具,对其研究也往往落在艺术技巧上。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小说创作中语言发生了变异和西方现代语言学、哲学与美学理论的译介,人们的小说语言观念从高行健的《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初探》,到黄子平的《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再到徐剑艺的《小说符号诗学》,渐渐地发生了变革,从本体论的高度认识小说语言,视语言为小说存在的理由与方式。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在通俗小说创作、传播过程中,读者与市场因素相当突出.《金瓶梅》成书后即受到读者关注,他们的态度和阅读行为对这部小说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金瓶梅》的阅读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抄读、借读,也有购读、赠阅等多种形式;鉴于书中大量的色情描写,“善读”观希望引导读者“善读”以达到劝戒效果,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道德衡量标准,同时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通俗小说的创作、传播与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而读者的审美趣味与阅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到《金瓶梅》续书的刊行及其人物命名、情节安排.  相似文献   

19.
在《人间喜剧》这座艺术的金字塔中,《高老头》占着特殊的地位。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体现了巴尔扎克创作上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老头》巧妙新颖的艺术结构,正是从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了巴尔扎克小说的创作特色。关于《高老头》的写作,巴尔扎克曾经谈到,他想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一位象“基督教的神圣的殉道者”般的父亲,描写“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上邪路”,借此揭露巴黎衰败的世风。《高老头》的艺术结构,是服从这一创作意图的。在作品中,巴尔扎克精心设计伏盖公寓这个场景,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这两条线索作为结构的骨架,以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为情节矛盾冲突的基础,对整个情节结构作了严密的巧妙的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独具一格的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审美契合点在神秘与现实之间。纵览贾平凹的小说作品,虽呈驳杂斑斓之状,但只要认真梳理、辨析就不难发现,贾平凹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美的归宿;另一方面在“神秘生活”中去营造自己的小说世界;并且在神秘与现实的流注贯通中,去构筑自己小说艺术的殿堂。贾平凹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说:“我放弃了玩什么新花样,只是真实地去写,尽力使故事弄得简单,不求圆滑。”①我们认为,这是贾平凹于忡国作家》1腑7年第4期发表的《瘪家沟》以前的创作写照。此前他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以《贾平凹小说新作集》为代表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