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
3.
4.
报告文学的两次精神断裂———报告文学作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迷失———低俗化和审美———低俗化和体制。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筛选"与"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岱宗 《东南学术》2007,(1):140-146
经典的文学作品认定,依赖于经典所处的历史人文环境;经典的认定,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在不断地被阐释的过程中变化着.在当代中国,诸如《西游记》这样的经典,时不时被人戏仿,这意味着经典"危机"的来临,还是经典作为经典不可避免的遭遇?本文认为,真正的经典可以被"冒犯",但经典本身反而可能由于"冒犯"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7.
向机器寻求灵感 玛雅·阿克曼想写一首歌,她写了好久,一首又一首,最终还是对自己所写的曲子不满意.她情绪低落地说:"我没有这个天赋,所有进入我脑海的旋律都很无趣,我无法想象谁会浪费时间去演奏它们." 玛雅·阿克曼心想,也许计算机能帮上忙.她想知道,计算机是否可以成为作曲的帮手.这是一种灵感的闪现.这一灵感导致"阿莉西娅"的诞生,这个电脑程序可以根据用户的歌词生成全新的旋律.  相似文献   

8.
1978年开始的中国社会改革与思想解放运动,为最近三十年间中国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样也为中国美学的学科建设、理论创新与思维变革创造了崭新条件.  相似文献   

9.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怡 《江汉论坛》2005,(1):112-115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10.
"无用"的悲哀:高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的诗人高启将“无用”奉为精神哲学 ,并从“无用得以闲”、“无小用而有大用”、“无用得以避祸”等方面阐述其内在蕴涵。但依然无法摆脱封建士大夫在“兼济”与“独善”之间进退两难的文化悖论。诗人最终的悲剧命运宣告了强权时代试图跳出权力法则的自由理想的幻灭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灵魂"自始至终突出出来,并写进了党章.这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13.
历史上,孟子以善辩闻名。论者也多惊异,着意其论说的技巧。至于孟子为什么“好辩”,其背后的思想意义何在,则少有人顾及。其实,孟子的“好辩”,不仅仅展现了智者的智慧,更体现出仁者为社会寻找公理,为人间寻求正义的良知品格。  相似文献   

14.
15.
自近现代以来 ,“国民性”已是一个百年话题。尤其是“改造国民性”痼弊与“立人”理想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核心思想。话题持续到今天 ,在商品经济社会 ,“人性———国民性”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明朗少女成功记>中大大咧咧的"车杨顺"到<红豆女之恋>中邋里邋遢的"杨松儿",再到(淘气少女求爱记)中古灵精怪的"孔姬智"、<刁蛮公主>中颇具"小燕子"风采的搞怪公主司徒静,张娜拉诠释的都是一些神经大条、心直口快的"傻美眉"角色,将韩国女孩那种温柔婉约的美好形象"糟蹋"得"惨不忍睹".而这也让很多人对张娜拉多了一份好奇:生活中娜拉的个性到底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北塔 《江汉论坛》2007,(3):108-112
本文以中国现代新诗史上40年代最为杰出的,而现在文学史上对其诗歌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尚未给予足够的研究的诗人穆旦的诗作作为研究对象,以其鲜明的"野兽"意象作为确入点,认为这个意象是诗人本我反叛的隐喻,是民族复仇的象征,是文明反思的载体,是反抗现实的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