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中,近代意境理论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归纳与总结,亦是现代美学体系的开端。一方面,近代意境理论在建构过程中明显受到西方认识论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的逻辑起点仍然基于传统美学中“意与境浑”的抒情性表达。“意与境浑”的审美经验是近代意境理论的主体思想,与西方认识论美学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西方认识论美学的介入亦促成了对传统美学的反思,是意境说从传统思想向近代理论体系转变的前提条件。相较传统的意境说,近代意境理论更具清晰、严谨和逻辑的体系性优势,这一体系的形成是中西文化对话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也为意境论在当代美学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空间转向”对现代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和西方都有其理论话语.西方的认识论哲学和现代性进程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空间本体的话语言说;而中国古典美学是空间性美学,在传统文论、文学、哲学中对“空间”的体察和钟情俯拾皆是.整个古典美学从文艺活动到艺术思维,从诗性话语到思想传统,都体现出浓厚的空间特质,主要表现为“散点流观的审美表征”、“境由心生的主体空间”和“诗性同情的空间思维”.古典空间美学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价值在现代美学建构中继续发挥作用,经由“体验”为核心的美学方法论到“同情”的普遍性原则,再以“反思”的形式进行检验,形成了“体验——同情——反思”的方法论模式.而这一方法论有效弥补了现代美学哲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的弊端与悖论,最终通达美学本体特质的审美至境与古典梦回.  相似文献   

3.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裴萱 《天府新论》2017,(4):44-59
艺术自律是伴随现代性进程而不断延展的审美文化现象,主要指涉艺术活动逐步获得自身场域伦理的过程。空间理论、空间视角和空间因素构成艺术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自律的角度而言,现代艺术完成了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空间革命”,以“视知觉空间”、“并置空间”和“幻梦空间”完成自我指涉的形式自律,而后现代艺术空间的碎片化“分形”空间促使艺术形态呈现出解构与重构的特质;从场域自律的角度而言,艺术场域空间的生成与资本空间的流动、交流和区隔息息相关,正是空间的“不平衡性”和主体感性自由的反思促成空间距离的产生,也走出了一条从“波西米亚”到公共空间的理论谱系;从美学自律的视角而言,审美现代性的美学进程则依托艺术自律,并将自主性的艺术精神转化、拓展为审美革命和审美对抗。从本雅明笔下“游逛者”的现代空间体验到福柯的后现代“另类空间”美学,都体现出空间美学的谱系流变和不断介入现实语境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对文学审美艺术价值的探求,经历了一个审美自觉的过程。浪漫主义被认为是开始探求文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出现代表了从“理性”到“感性”的审美价值转向,它所倡扬的核心审美范畴便是主体的“感性”和“情感”;现代唯美主义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探寻则被表达为“为艺术而艺术”,它所追求的便是所谓的“纯艺术”;现代学院批评则提出了“文学性”这一概念,“文学性”研究一方面是唯美主义价值理念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意象与意象派 最早把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并构成美学概念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虽然“意象”作为美学的概念最早被中国人提出,但使“意象“焕发出独特的艺术光彩并成为一种美学原则的却是现代英美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现代主体性角度观照阳明心学的美学精神.阳明心学在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致知与践行等方面的对立与超越中确立了主体性思想并对晚明以降的美学话语产生重要影响.阳明心学所张扬的“真己”主体精神,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体,但它对个性自由的张扬,重实践的经世之学和圣愚平等的思想,无疑是属于现代的.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哲学视域中,朦胧诗的崛起,不仅是一种新的审美规范的崛起,也是一种新的诗学话语的再现。作为一种话语形式,相较于当时的主流诗歌,朦胧诗至少经历了以下三种变化:在话语主体方面,完成了“集体”到“个体”的回归;在话语姿态方面,经历了从“革命”到“启蒙”的转变;在话语风格方面,发生了由“跃进体”向“沙龙体”的转变。话语是语言的表征,话语形式的变化能够体现文化制度的改变。朦胧诗话语形态的出现,体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突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后现代语境中的“真理”危机与“反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解构主义对逻各斯、知识-权力、文本真理、历史真实、欧洲中心论、性别神话等真理话语进行了全面消解.标准的相对主义和认知的相对主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知识-真理话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现代派的反美学与后现代的反美学在当下的后现代语境中都与“真理”危机密切相关.前者是致力于“审丑”的否定艺术,后者彻底打破了传统美学的求真意志和审美情结,当今中西学界流行的大众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正是后现代反美学兴起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再到谢晋的作品,通过家庭/社会/政治伦理化的叙述,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个人情感和群体命运、政治话语和美学形式的合一,以及关于个人社会化和道德化的历史转变,是一种寓意深刻的现代中国“民族寓言”文本,具有传统文化中“家”的寓言传统的共同性,通过女性角色的艺术创造,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化意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宋旭红  张华 《文史哲》2003,(2):129-133
学术界关于美学现代性内涵的讨论一直多从整体性文化视野的角度着手 ,相反 ,美学内部的角度 ,即美学自身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及其实质 ,则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状态。事实上 ,从这种内部视角出发 ,更加有利于深刻而清晰地揭示美学现代性概念的内涵。通过系统描述美学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启蒙时代的主流发展脉络 ,可以看出 :美学现代性出现于启蒙时代 ,是前现代形而上学之超越美学被强调感性和主体性的启蒙主义美学所替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是晚清“新派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其中虽然使用了一些新名词,但这些新名词的使用并没有给他的诗歌格律造成任何影响。分析黄遵宪诗歌中新名词的运用,可以发现,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仍然恪守着中国诗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好哲 《文史哲》2001,(3):40-45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问题 ,自该学科于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命名以来一直存在歧见。把文艺美学作为美学或文艺学的下属分支学科 ,从所谓“一般美学”和“一般文艺学”的逻辑预设出发对文艺美学的定位、性质及相关问题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和学术克隆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文艺美学是在美学与文艺学两大学科长时期的相互渗透、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文艺研究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文艺美学与某些传统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在对象、内容甚至体系架构上的某些一致性或重复性 ,同时也决定了这一新兴学科在学科生成和理论生长中的综合性。以学科交叉为基础 ,在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走综合创新之路 ,将是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契机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
西方理论语境中的“意象”(“image”)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广泛地使用于美学、文艺理论及批评中。但现代中国学术的建构以及现代汉语本身实质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西方理论的翻译构成当下汉语学术的主要资源之一。“意象”在西方理论语境中的对等翻译概念是“image” ;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内涵差异 ;本文通过对image在西方的使用历史的考察 ,揭示出这一差异以及因此差异而显示出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互补意义 ,为在当下汉语语境中重塑“意象”概念提供比较的视野和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5.
戚真赫 《文史哲》2007,3(6):95-113
王国维美学以及学术研究的主体和根本目的是探究生存的本质内涵,其探究所注重的是终极、永恒、本体的问题,所谓"探其本"、"第一义"、"世界人生之根本"、"宇宙人生之真理"、"人人所有之问题,而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这一层面为王国维学术与美学研究的根本所在,是其本原与始基层面。王国维学术与美学的研究即是基于对存在本质的深层悟解与认知。这一存在之本在王国维不同美学板块、理念和学说中又有不同的延展和阐释。探讨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也必须从其美学之本进入,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转型正在于其美学之本的转换,即王国维美学与现代性的关联是立足于根本处、"第一义"处,是在本原与始基层面上的关联。王国维美学现代性转型的意义不仅在于美学、文学等学科方面的意义,更在于其突破传统道德伦理的视界与理路而进入生存本体层面的探究和立论,在于其立论基础的转化。这才是王国维美学现代性转型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解构”与“重构”之间——美学命运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伯海 《学术月刊》2012,(3):107-116
两千多年来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从"有美无学"到"有美有学"再到"有学无美"以至当下企图彻底"消解美学"的演变过程,呈现出解构与重构不断交替的发展轨迹。其间形成了某些基本的趋势,如在美的本原问题上由实体论转变为非实体性的生成论,在审美活动性能上由他律论经自律论而演进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取向,以及美学学科自身由"形而上学"的一分支转向"形上"与"形下"两个方面的互渗,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建设是在接受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行程的,百年之中也经历了多次解构与重构的交替,有自己独特的处境与问题,而今面临新一轮的抉择。当立足于本土实际,大力开发民族传统的思想精华,广泛吸取美学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美学学科的今后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朱烜圻 《学术探索》2014,(10):23-26
中国的传统审美范式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其方法论中一直没有出现实证分析的研究趋势,甚至我们在对美进行还原论分析的思路上还存在着极大的理论基础的缺失;而另一方面,当代西方世界利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对这一研究视域做出十分积极的回应.因此,本文通过引入搭建进化心理学和美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s)之间的学科交叉的可能性,以其当代的方法论,试图揭示传统的审美范式中没有指明的审美机制,希望以此丰富传统审美范式在现代语境下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自然审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普遍现象和核心内容,它主导了中国古代审关意识的发展方向。现代美学原理中的自然关理论虽然探讨了自然美现象,但它本质上是现代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不能对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进行有效的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是一种前现代的审美实践,它的哲学根基可以溯源到中国古代特有的自然观,正是在这种自然观的基础上,人与自然所共在的意义世界被建构起来,这个被建构的世界在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则显现出了自然之关。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气理论源远流长,但自清代之后渐趋式微。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唐弢继承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从音节、字句等语言形式方面认识文气,避免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神秘性,增强了操作性,是文气理论的重要发展。80年代刘锡庆否定了单纯从字句上理解气势的观点,认为“气”一方面是内在的逻辑力量,一方面是外在的语言表现,完成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现代转化。文气论对现代文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现代转换过程和前人的正反经验提示我们,现代文论建设必须强调作者个人修养,注重作品、作者、社会、自然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克服神秘主义倾向,扩展“养气”途径,增强“养气”、“缀文”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