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使用数据包络分析与Tobit回归模型的二阶段研究方法,以2008年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省际数据为样本,对其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表明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产业结构)等五个因素都是影响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极化及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结果发现全国尺度上地市间的差距在拉大,经济极化程度加剧;其次利用Gini系数来计算1994~2004年我国的不均衡程度,用核密度参数法、Wolfson指数来计算极化情况,分析了各省的经济不均衡和极化程度,发现西部省份的经济不均衡程度与极化程度并存,中部省份的不均衡和极化程度相对较弱,东部发达地区存在了两个极端;再次分析了Gini系数和Wolfson指数随时间变化趋势;最后在截面数据上研究了Gini系数和Wolfson指数同人均GDP的关系,发现各省Gini系数同人均GDP呈现近似三次多项式的分布.Wolfson指数同人均GDP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构建了不同地区同一产业发展的相似性度量模型和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相似性度量模型,并以皖北地区的三个城市宿州、阜阳、蚌埠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建立的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相似性度量工具优于地区产业同构系数;(2)从行业间的投入产出消耗关系来看,除建筑业以外,蚌埠与阜阳在各行业的相似性都大于蚌埠与宿州、宿州与阜阳的相似性,在建筑业上,宿州与蚌埠的相似性较高;(3)进一步从行业的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似性,在产出方向上,宿州和蚌埠的相似性较高,相似性系数为0.9726,在投入方向上,蚌埠与阜阳的相似性较高,相似性系数为0.9725.分析结果为皖北部分区域的经济整合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章辉 《统计与决策》2016,(12):123-126
如何处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对三者彼此间因果关系的不同理解,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文章选取中国1978-2013年的相关数据,以碳排放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和出口额为研究对象,借助STATA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从经济决定环境的角度看,人均经济增长和出口增加碳排放水平,而能源强度则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从经济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角度看,人均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和出口在长期发展的趋势下都会对碳排放水平的减少具有正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的结构影响与效应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碳排放系数的角度推导了总量变化的SDA分解模型,从社会经济发展视角构建了LMDI分解公式,从而讨论不同时期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文章以云南省为例,运用云南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以及 4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SDA计算结果表明:消费与投资扩张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源泉,碳排放强度变动效应是节能减排的源动力;LMDI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 增长是拉动云南省CO2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能耗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计算结果,文章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收入极化是一种不同于收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现象,它说明了收入分配向不同的两极或多极聚集的趋势.文章采用ER极化指标测算2002~2010年全国收入极化测度,分析了我国近几年收入极化的趋势及造成这种趋势的可能原因.同时还对中国31个省市2000年、2005年及2009年的收入极化进行了测度,并运用GMM(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其自身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各省标准化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我国收入极化与人均GDP间一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且两者相关性在进一步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文章应用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技术,基于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在局部闭模型下,对投入系数和最终使用各因素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规模总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具有绝对重要作用;投入系数矩阵和政府消费总量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很显著,而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却比较特殊,第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表现为负值,第二阶段贡献率虽较小,但对GDP增长却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存在的缺陷,文章通过编制2002年及2007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采用假设抽取法从GDP角度对我国各产业部门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农业是基础;第二产业,特别是能源及高新技术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对GDP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但科学研究和教育部门的重要性却在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和空间差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邮电业的发展,通过对我国31个省区人均邮电业务量的分析,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发现人均邮电业务量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人口和人均GDF为变量,建立了我国邮电业的地域需求模型,发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是我国各省区邮电需求的关键增长因素.而人口的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周平  王黎明 《统计研究》2011,28(7):71-78
 居民最终需求已成为我国碳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测算我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编制出混合单位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从而得到居民碳间接排放量占居民碳排总量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对居民最终需求及相关经济活动引致的碳间接排放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最终需求总量、城乡消费比例及居民消费结构三个因素的变化是促进碳间接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以能源消耗系数下降为特征的生产技术进步是促使CO2间接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关联特征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章结合我国经济增加值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利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运用投入产出的现代数量经济分析方法,计算出我国42个部门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其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应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与2002年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第二、第三产业某个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我国经济发展对其的需求程度进行判断,揭示产业结构的变迁趋势和存在问题,确定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鹏  许健  吴灿 《统计研究》2010,27(7):73-77
本文以中国1987、1992、1997、2002、2005年五张全国投入产出表为分析对象,研究了1987-2005年间中国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动情况,研究表明: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总体差异程度总体上为下降趋势;直接消耗系数的稳定性和直接消耗系数数值的大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直接消耗系数差异程度增大的部门主要集中于高科技产业部门,直接消耗系数差异程度减小的部门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1987-2005年,中间总投入比成逐年增加,各个部门的中间投入比的平均值逐年下降,离散程度减小;1987-2005年,三次产业均增加了对第二产业的中间消耗、减小了对第一产业的中间消耗。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可知,万人事故发生起数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加:单起事故死亡人数、特大事故死亡比与人均CDP呈一定的负相关,但相关性并不高。这说明:(1)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事故高发阶段,公众发生事故的概率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最新的全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创新性地编制出2007年全国能源投入产出表、全国绿色能源投入产出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两表间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及能源部门环境成本弹性系数,结果表明:煤炭开采业、石油开采业、火电业和炼焦业对其他部门的制约程度更大;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火电业和炼焦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天然气开采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有明显改善;煤炭开采业、石油开采业、火电业和石油加工业的生产成本受环境治理成本变化影响较大.鉴此,提出中国“十二五”期间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强  龚肖宁 《统计研究》1989,6(1):33-37
一要研究一国经济的周期波动趋势,首先要了解和把握该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状况,国民经济的增长状况,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来反映。从国民收入统计(NIS)来看,对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从投入(即要素收入)和需求 (即支出)二个方面进行测算。国民收入统计与投入产出表(I-0表)的关系非常密切;在NIS中的增加值就等于I—0表中的最初要素投入,而NIS中的支出就相当于I-0表中的最终需求部分。所以,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可以根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进行测算。下面分别从供给方和需求为给出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关系的LSTR模型,分别以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强度为转换变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的关系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有所不同。为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之双赢,必须在降低能源强度上下功夫。由能源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的脉冲响应分析得知,短期内,能源价格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成为"迅速"降低能源强度的关键;长期而言,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彻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7.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整分析:基于宏观数据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比较分析关于中国GDP和能源消费的各种宏观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选定以Maddison估算的以1987年不变价格衡量的GDP和以IEA估算的能源消费为分析的基础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分析技术发现:中国GDP和能源消费数据是一阶单整的,存在协整关系,并表现为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而进一步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将提高0.811个百分点;相反,能源消费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194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能源消费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外生变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剔除中间进口品带来的出口碳排放增加的影响,文章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下测算了1997~2010年中国18个制造行业以及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出口含碳强度和进口含碳强度,估算了各个部门以及行业的贸易污染指数,并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能源消费偏向、投入产出系数、贸易地缘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出口含碳强度变化的原因,指明中国向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省能量大于出口耗能量,发达国家正好相反。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污染贸易条件指数最为不利,投入吸收系数决定了部门能源排放结构。  相似文献   

19.
定量分析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服务领导决策、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1个省区市2001-2011年的人均GDP和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从横截面、时间以及指标三个维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得出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从弹性角度分析,得出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高0.87个百分点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提出直接碳排放效应和间接碳排放效应用来测算综合碳排放效应.通过行业的碳排放量和行业增加值之间的回归分析测算出直接碳排放系数,再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完全消耗系数乘以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两者相加得到综合碳排放效应,此种方法成功的回避了投入产出表编制量少及以往研究中缺少对二氧化碳吸收方面的弊端.并且通过2004-2012年碳排放量和人均产业增加值及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得出实证结论:2005年、2007年及2012年中由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作用使得建筑业人均产业增加值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就会综合引起碳排放量变化了21.29、25.80及25.69百分点;建筑业间接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较大;并且农林牧渔业消减了总效应的30.57%、8.19%和9.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