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E系统由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文章利用已有的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3E系统的协调度评价值,采用Logistic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从时间演化特征与空间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对3E系统协调度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探寻能源-经济-环境政策协调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纳入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直接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层次研究.本文基于199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全局曼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估算,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收敛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纳入能源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幅度十分有限,东中西地区呈现递减特征,且增长来源各异;规模因素、管理因素、科技因素、涉外因素等对TFP变化存在正向影响,结构因素存在负向影响;TFP核密度分布呈现双峰特征,与线性回归东部、西部两大地带俱乐部收敛现象互为验证.  相似文献   

3.
我国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持续扩张,与此同时,能源消费量也急剧增加.随着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能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二者间的联系十分必要.文章基于1995~2005年东部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单位根、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考察.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受能源消费量制约.文章最后对改善能源消费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讨论了中国碳排放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995~2004年).发现人口数量、煤炭能源消费和水电能源消费在各影响因素中对我国碳排放的关联度高;其次为石油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因素:最后为核电与GDP.表明,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经济活动中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选择远比经济增长本身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重要.同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预测方法对我国碳排放的可能量做出了相应预测(2010~2015年).结果说明.如果在人口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不调整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而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将会愈加严重.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长期均衡中,技术因子对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而能源要素只在中部地区表现出显著性;(2)短期波动中,能源消费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技术因子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突显出区域的差异性,寻求区域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匹配.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框架,基于静态能源效率和动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两种方法来测度和衡量工业能源效率,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法实证检验异质型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和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效应尚不显著,但却通过制约绿色技术创新而对能源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和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及工业能源效率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工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要比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我国能源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对经济学理论和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得出了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城镇化率、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等四因素直接影响能源消费的结论。文章利用2003-2008年六年间国内30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了四个因素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有效地分析了不同要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同时,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我国2010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本文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强化我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进行排序,得出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为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R&D存量、市场化水平为一般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各区域间的博弈竞争关系,构建交叉竞争型MalmquisTFP指数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以内地30个省份的能源效率数据作为案例,并采用提出的交叉竞争效率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测量与排序.在与传统测量模型的对比中,采用基于交叉竞争型MalmquistTFP模型的测量结果可显著提升部分评价单元的"异质性",有助于评价单元的比较与排序.测量结果表明,我国全要素能源的效率具有较大上升空间,其潜力有待继续开发.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二产业比重等三个影响因素变量,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碳强度与三个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再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能源强度对碳强度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从长期看,这三个因素对碳强度均产生正影响,其中能源强度对碳强度的影响最大;从动态影响来看,第二产业比重对碳强度影响最明显。因此,降低能源强度和第二产业比重能有效地减少碳强度,特别是调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既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又能减少碳强度。  相似文献   

11.
评价系统通常是一个多个变量系统,由于影响评价对象水平的因素往往较复杂,使得指标变量维数较高、相关性强,而这些指标在特定领域的评价中具有不同意义.文章从数据降维的视角研究了多元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主元分析法将多维度的指标变量转换到新的低维空间,对原始变量构建线性组合模型以综合分析评价对象的优劣情况,得到最终决策得分.这对样本中评价指标较多时的关键评价要素挖掘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双碳”目标战略背景下,探究创新要素流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能源效率,运用引力模型构建创新要素流动指标,并基于2003—2019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有利于能源效率提升,且在考虑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成立;产业结构调整是创新要素流动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传导机制。空间效应表明,创新要素流动与能源效率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其中创新人员流动对能源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创新资本流动对能源效率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对能源效率提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对能源效率提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尚未显现。本文为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助推我国经济绿色转型与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河南省能源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能够使能源强度下降,并对2006年和2007年河南省能源强度变化做了分解,研究表明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基于此文章提出当前应尽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高的机制等建议,对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8个区域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并以三维足迹视角,把足迹大小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作为足迹深度,分析了区域间能源足迹与碳足迹的流向.结果表明:各区域能源足迹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能源足迹深度输入输出不均衡:中部为净输出区域,东北与西北能源足迹深度主要流向为输出.最后比较了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在分析碳排放空间转移对区域可持续性影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对教平均Divisia因素分解法(LMDI)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排放强度这几类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程度.通过与其它几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人口和排放强度都处于不利的阶段,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改进技术水平、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结构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信息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影响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风琦 《统计与决策》2016,(23):123-126
文章以城镇和农村为分析对象建立两部门模型,结合“互联网+”时代城乡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特征,利用全国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分析模型深入探讨城镇化、信息化对农村生活消费能源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的外溢效应显著,但各因素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的,其影响方向与作用大小是变化的.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倒U型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王景波 《统计与决策》2016,(17):120-123
能源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提高能源效率是减轻环境污染和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山东省17地市2005-2013年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对各地市能源效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分析,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较低但不断提高,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较大,2008年前后整体效率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从空间分布上,各地市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较大且与地域位置无明显相关性,高效率地市能源结构比较合理,而低效率地市产业结构和能耗比例明显不合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我国30个省级单位多种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引入了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考虑碳排放的基础上对各地区的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并与仅考虑经济效益的CCR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uper-SBM模型的评价更为真实客观.在此基础上,通过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李世祥  成金华 《统计研究》2008,25(10):18-25
 内容提要:文章基于生产理论框架的非参数法,应用几个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从省际、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角度评价了中国的能源效率,并利用“两步法”估计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即使以国内先进水平做参照,中国的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然很低,而且省际、区际之间差异较大,表明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从主要的能源用户来看,工业部门以及6个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效率都不高,这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反映出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工业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性。我们也发现,技术进步与地区之间的技术扩散,能源价格的适当提高与价格机制的完善,对于能源效率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的一般要素增强型的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本和能源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可替代程度偏低。从要素效率增长率来看,能源效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效提升潜力巨大;劳动效率增长率最快,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有关;资本效率下降,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从技术进步偏向来看,国家和区域均表现为资本偏向、能源和劳动节约型,对资本的偏向程度均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