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流社会对同性之间的性爱现象和当事人最普遍的称谓是“同性恋”、“同性恋者”,或称“Gay(男同性恋)、Lesbian(女同性恋)”,还有“别棍儿”、“基佬”等歧视性称呼。但这些蔑视和不认同都难以阻挡的是,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并正在浸入主流社会的机体。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而同性恋群体则是游离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体。作为两者交集的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在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来自社会的关注。本文旨在根据笔者参与的2007年度C市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生存状况调查的基本数据和访谈资料,从多维视角出发,运用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自我身份认同、性爱观念、同性性交易情况的分析,探求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在当今社会的真实生存状态,并据此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韩璀珺 《现代妇女》2014,(7):111-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保障人权的要求逐渐增强,世界各国对同性恋婚姻的接纳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现今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开始保障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同性婚姻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目前对同性婚姻的认可度没有世界上已经颁布同性婚姻法的国家强烈,但是,同性婚姻已然成为一个必然,只是我国确定同性婚姻法律仍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同性恋者的处境如何?他们承受着哪些压力?中国公众如何看待同性恋者?他们该不该享受和异性恋者同等的权利?对研究同性恋的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的访谈,也许能够让你进一步了解同性恋这一不应忽视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杜慧 《现代妇女》2013,(11):74-74
同性恋者作为一个非大众的存在,注定要被大众的主流的文化所埋没。为保护同性恋者的婚姻家庭权,通过分析、对比、举例等手法论述了同性恋婚姻家庭权的发展历程,从而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阐述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必要以及方法.从而保护同性恋者的婚姻家庭权益。  相似文献   

6.
因为“诗意地表现西部牛仔的同性之爱”,华人导演李安的《断臂山》获得美国金球奖四项大奖,一时名声大噪。一度隐秘的同性恋,也会是诗意和浪漫的吗?同性之间,也会有真正的“爱情”吗?150年前,西方工业社会出现“同性性行为”这样的看法;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风起云涌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同性恋,似乎是西方腐朽文化产生的现代弊病。但研究表明,人类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就存在同性恋行为。中国也不例外。近几年来,因为社会风气的渐渐宽松,中国的同性恋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那么,中国同性恋者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他们是怎样进入…  相似文献   

7.
程凡爱 《现代妇女》2014,(6):114-115
目前对同性恋的研究,特别是国内更多的是关注同性恋的成因或者大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对于同性婚姻,我国目前尚无立法规定。我国应逐步认同同性婚姻并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8.
即便是在更为开放和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同性恋取向的大学生也背负着沉重的污名,在社交需求与身份掩饰中左右为难。在上海S大学城中,大学生同性恋者以虚拟群体——QQ群作为主要活动平台,构建起了自身的社交网络。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呈现了大学生同性恋QQ群的类型,日常组织管理及其开展的线上、线下活动,群主及管理员之核心管理层的构成及内部关系等内容。高校同性恋QQ群作为戈夫曼所说的"后院",其存在对于背负着污名的大学生同性恋者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其虚拟性、"背光性"及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仍令其潜藏危机。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同性恋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受到众多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同性恋者网络社区进行问卷收集,考察同性恋者的自尊感,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数据分析得出三个结论:身份认同处于不同阶段的同性恋者的自尊感差异呈边缘显著;身份认同处于不同阶段的同性恋者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自尊感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把校园里的同性恋现象称作“校园里的粉红色”。按照他2001年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即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占11.4%算,北京高校中的大学生同性恋者将超过7万人,相当于北大、清华和人大三校的学生总和。这么庞大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状况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