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中国人信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信任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研究信任和社会学家关于信任的研究使得信任问题才开始受到多学科的关注.国外学者对信任的定义和类型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关注信任问题.学者对信任这一概念的理解着重点不同,关于信任的划分多为"二分建构",事实上在他们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关于各种信任的分类是相互融汇的.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际信任研究的路径与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课题,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学者涉足此项研究。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人际信任的理解和研究路径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关注个体特征对信任建立的影响;社会心理学者倾向于将人际信任看成人际关系的产物;社会学家则更愿意从文化、制度或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信任产生的机制。通过对西方人际信任的研究路径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的人际信任研究陷入了困境,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各学科特定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方学者所共有的研究预设和思维模式影响、框定甚至是限制了信任研究。为摆脱人际信任研究的困境,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信任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3.
倪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2)
交往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前提.通过交往实践,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共在的生活世界.作为个体与他者的一种关联方式,信任只存在于个体与他者共在的情形中,与社会发展状况相互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共在条件下的并存生活和交往关系;信任关系通过具体的交往活动表现出来,受到交往条件和交往形式的制约,不同的信任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及由之决定的交往方式.交往方式的变迁决定着信任模式的变更. 相似文献
4.
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与此相应,信任模式必须由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变迁,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6.
居于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信任——兼论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1):26-31
政治信任是公民与政府闻的一种互动,它涉及公民、政府与特定价值之间的特定关系.影响政治信任的因素众多,我们可以将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层次、社会层次和政府层次.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状况并不理想,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随着政府层级的降低而下降:公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省级政府次之,依此类推,公民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度则最低.在当下的中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政府的相关政策,是培育政治信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集群内企业间的信任是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空间下信任结构的阐释,指出了中国企业集群中信任机制的弊端,阐明了由私人信任向制度信任过渡的必然性,提出了制度信任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8.
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太原一监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及其相关,从不同来源、职业、犯罪类型、文化程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为太原一监的管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290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表现出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在来源、狱前职业这两个因素上表现出差异。2.人际信任水平较低,犯罪类型、文化程度是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因素。3.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存在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网络信任及其影响因素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网络环境中信任缺失问题,阐述了网络信任的概念和重要性;重点分析了网络信任中主体意愿、关系人特征及环境因素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而描述比较了研究网络信任的理论模型、实体模型和实证模型;最后提出了网络信任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国外已有信任研究中的79篇文献涉及的信任前置因素和后置结果进行元分析,得出信任、可信赖性、信任情绪相区分的信任结构;信任倾向、正直、能力、善意对信任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信任可以预测关系长度和风险承担;并且研究也对信任的测量类型(信任意愿、积极期望和直接测量)进行了区分,得出直接测量较信任意愿和积极期望的误差较大,因而在信任研究中要谨慎使用,而信任意愿和积极期望这种概念性的划分在实践中很难有效区分。也同时借助国外文献的元分析结果对中国的信任文化进行了探索性解释。 相似文献
11.
孟彦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94-96
汉语为主体型思维,英语为客体型思维,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英汉语的主语上,主要表现为: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物称与人称、一致与非一致、被动态与主动态。英汉主语差异的思维对比研究将有利于预防和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英语学习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舫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73-74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 ,英汉句子主语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本文着重探讨英汉句子主语不同的特征和用法。英汉主语使用的对比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3):103-104
随着个人财产的不断膨胀,代人理财领域出现了无序状态.此时制定信托法意义重大,它不但可以填补信托方面法律上的空白,而且必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新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4-8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薄明华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0-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对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对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比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当前,需要在理论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主政治话语体系,在思想上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在实践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来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信。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观照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碧蓉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68-71
汉英两个民族的传统经济和文化渊源截然不同,前者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农耕经济,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宗法意识浓厚;后者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商业经济,源于希腊罗马文化,人文成分较多。从而使得其相应的亲属称谓语体系迥然相异,具体体现在区分长幼辈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父系与母系以及泛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对亲属称谓语的处理实非易事,通过实例说明了亲属称谓语可采取包括归化法在内的五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翁奕波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主要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宗族社团的演变为例,探讨了战后海外华人宗族社团的演变过程、演变特征和演变的主客观因素。指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物的宗族社团,它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质的规定性,又有着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同国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杜青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18-21,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自信这一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自信这一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吸取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竞技健美操比赛对运动员着装有严格要求。竞技健美操比赛中民族服饰元素和特征的运用可从造型、色彩、图案三个方面入手。造型有具体的规定,可以通过细节的变化使服饰更具民族化;不同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主题,巧妙的运用主色调,再辅以适宜的色彩进行搭配,能完美地展示竞技健美操的主题,使其在感官上得到色彩享受,提高人们在精神上的色彩追求;吉祥和几何形纹等多种图案的融会贯通,可设计出更新颖、更个性化和民族化的比赛服饰。 相似文献
20.
试论维吾尔语和田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孜古丽·阿布力米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和田方言作为维吾尔语结构、功能及文化上的变体 ,它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上与维吾尔标准语保持了一致。但由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宗教氛围、妇女地位等综合因素 ,和田方言保留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特点。如亲属称谓方面 ,它有称谓数量少、称谓方法较原始、男女和长幼称谓区分严格等称谓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