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露布文是中国古代的新闻文体之一.东汉至三国时期,露布文由特殊的制诏、奏章向军事捷报转变;南北朝时期,露布文采用骈文体制,体例成熟;至隋朝,露布文在宣露布礼上被宣读,是对其新闻传播功能的强化.唐宋以后,露布文被纳入科举考试,其创作逐步趋向了时文化.  相似文献   

2.
法家的传播控制思想时古代中国的专制统治产生过长远而又深刻的影响,但它一直为传播学研究所忽视:文章梳理法家传播控制思想的历史渊源.并总结出它的主要内涵是愚民、禁书、禁言等;它对古代传播事业产生的后果是:导致封建文化专制,产生社会信息传播的不平衡,影响了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论汉代露布     
露布在汉代一般用于某些上呈的奏章或朝廷下达的诏令,它是下达或上呈时将内容公开化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汉代露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用于军事信息的传播,而主要用于时政信息的传播。这些时政信息涉及到皇帝号召公开传布的赦赎令信息和大臣们有关时政的公开意见性信息,如皇帝丧葬礼仪的奏请、大臣在国有大丧时的政治表态及对有关官员的举报和揭露等。元魏以后的露布主要用于军事传播。汉代露布在传播内容、传播特点、传播方式、传播作用等方面与元魏以后的露布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一、新闻的传播与报纸的产生 在报纸产生以前是否有新闻的传播?国内外不少新闻史学者认为,早在报纸产生以前,人们就用语言及书信传播新闻,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口头新闻时代。报纸只是在口头新闻广泛传播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然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口头新闻传播是很困难的。因为至今尚未发现有关原始社会新闻传播的历史根据。 在我国,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新闻的传播主要是靠语言。自从汉字基本成熟以后,新闻的传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  相似文献   

5.
传送信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在原始社会 ,古代先民就已经采取语言和符号来交流情况和感受。人类社会的发展 ,促进了新闻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从翻阅古籍中 ,略约可以觅寻到古代新闻活动存在和发展的线索。本文对我国古代新闻报纸及新闻活动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6.
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及其新闻传播,不仅需要解放思想,而且需要确立历史与批判两种思想意识,惟其如此,讨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才有了基本的认识框架和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7.
“悬书”、“露布”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魏以来的"露布",是作为征讨檄文和报捷文书而存在的,但是"露布"的起源却为早在先秦时期的"悬书",这种"官文书"的发布与传通方式,作为由上而下政治传播的主流而存在。当它们作为由下而上或者由民间到民间的传播方式而存在时,则是被严格限制和禁止的。这反映了由先秦初期封建君主制,到秦汉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转变过程中"传播"层面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传播与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 ,研究中国古代传播方式与传播文化的特色具有历史意义。在中国古代传播方式的历史演进中 ,口头传播、印刷术传播、邮驿传播三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这三种传播方式的具体应用 ,小说、古代印刷广告、急递铺对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统治方式、平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建立现代的传播体系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鉴于已有研究未能厘清露布文体的流变,且有错讹;本文对露布文体进行了较系统精确的考述研究,以考镜源流,订正讹误,并重点探究了露布的文学、美学价值。露布一词出现在汉代,但尚不是指文体。魏晋时,露布与檄文一度混用。南北朝时,露布独立成体,此后专指奏胜捷报。隋唐以来,"宣露布"成为古代军礼之一种。从唐到宋,为露布一大转折,其应用特性逐渐减弱,现存宋人露布全为词科应试之文或练笔。宋以后露布以拟作为主。露布的应用和流变,与国家军事方略、古代礼制、科举考试等关系密切。露布以骈文撰写,文学价值较高,具有整饬对称的建筑美、典雅藻饰的瑰丽美、铿锵蕴藉的音乐美;其中的战争描述,比史书中的战争更绘影绘形、奋发雄壮,有鲜活的历史现场感。露布的美学风格,以刚健、气盛、词壮为上。露布堪称古代战争文学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新闻娱乐化作为现代传播媒体在新闻领域的一个特殊现象,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涌现了《晓说》《打舆晒网》等一大批新闻娱乐化节目,它们利用网络的全球化传播功能、自由宽泛的选材、主持人轻松幽默的演绎性的主持方式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认可.应该说,此类栏目不是新闻传播的主流,是一种边缘化、非主流的存在,从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和影响看,它也是利弊并存,这就要求对其从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进行把关,放大它的优势,规避它的弊端,这样才能适时、更好地发挥新闻娱乐化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繁荣,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它不仅为传统新闻传播学理论带来了创新,而且促进了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发展.同时,自媒体新闻也给公众带来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但从目前看,在我国公民新闻的快速发展中也伴随很多问题,特别是公民媒介素养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传播失实、虚假消息,甚至是网络暴力的出现.因此,急需找出对策推动公民新闻健康发展,促使其在和谐社会和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文化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由传播者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与传统的新闻观相比,更重视信源、传递及受众三者间的深层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问题;在信息传播中更重视现代化通讯网络对人所产生的双向沟通作用;在受众中,着眼于启动他们的心理因素等。由此,产生了新闻文化的三元结构和其它方面的若干兼具时代性、文化性、新闻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既是一种文化传播,又是一种传播文化。在传统文化的负载和承传方面,它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使命,在新的文化形态建构中,它又是传统文化的折射和延伸。中国新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严重影响,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二律背反”现象。从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新闻传播,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繁荣 ,史家辈出 ,史籍浩翰 ,历史教育发达。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借鉴”功能 ;历史教育已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古代历史启蒙教材的编撰对普及历史教育和传播历史知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教育也在摆脱经学的束缚中得到曲折发展 ;古代历史教育中秉笔直书、寓论于史、文史不分和史家标准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继承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唱新闻”是起源并流行于浙江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说唱形式的口头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形态起源于南宋时期的“说朝报”,在近代浙江地区兴起,后扩散到上海等地,是留存至今的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活化石。根据推动“唱新闻”发展的动因和社会传播功能的不同,可将“唱新闻”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唱新闻”的传播者身份、传播的“新闻”内容以及表演的空间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市场和受众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和媒介技术因素是影响“唱新闻”变迁的重要因素,每个历史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又有不同。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唱新闻”的变迁,对于揭示地方曲艺、新闻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代小说在它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它的口头传播,唐宋"说话"传播的繁荣是小说口头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笔者在结合传播学与文学的基础上,以史料为依据,对"说话"这种口头传播方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首先对"说话"这一传播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史料,对"说话"进行了溯源;再次从传播学角度对"说话"这种传播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年轻学者张昆继《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后,又推出了一部新作《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该书以其丰富翔实的材料,稳妥公允的论述,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新闻传播观念变迁、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史学研究进入纵深拓展阶段的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力作。纵览全书,笔者以为它有着以下几个十分明显的特点:一、选题新颖,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众所周知,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一般划分为三大领域,即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从学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史是研究我国新闻和新闻传播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是我国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学科,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年)算起,只有60年的历史,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有关新闻史的论著屈指可数、资料贫乏、教学研究人员奇缺。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跟整个新闻学科一样,还尚处在开拓阶段,未开垦的土地俯首皆是。  相似文献   

19.
方言新闻是近年来国内电视台推出的新闻节目样式.它的产生原因、现状及发展趋势已日益引发业界和学界人士的关注。通过对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方言新闻节目《有话日日倾》进行传播学分析,发现其传播的客体、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均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编辑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我国已存在几千年之久,它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的文化积累和传播中,一直发挥着独特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古代编辑活动事例,阐述我国古代编辑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