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所面对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使马克思开始了生产关系概念的创立过程。这一过程有两个起点———历史观和经济学。从这两个起点出发,形成了两条思想线索,并经历了四个阶段。历史观线索是:市民社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神圣家族》)———交往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哲学的贫困》);经济学线索为:私有财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私有财产和私有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有制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哲学的贫困》)。  相似文献   

2.
穆方平 《理论界》2010,(5):18-19
传统理论认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思想不成熟时所使用的概念,这个观点至今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本文认为国内对于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并没有足够认识,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是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交往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是马克思理论逻辑的重要转变,也就是从生产关系再生产入手,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运行机制的科学解剖,从根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颠倒性的内在根源。但他既不是从外在的人性尺度来痛斥这种物化现实,也没有停留在交换关系物化的层面上,而是将其推进到生产关系的高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出发,实现了对资本主义颠倒和物化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奠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之上的批判历史观,单纯地立足于交往关系或主体间性来解释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都有各自的交往理论,只是认知定位不同,后者是生产关系,而前者是交往关系。而形成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形成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则体现出的是一种正向的批判关系,即承认其内在的现代性机理的前提下,将交往从劳动领域移至生活领域,将交往内涵的中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移至人与人的关系上,因此是一种逻辑的延伸和批判性拓展。本文重点探讨这一正向批判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存论内涵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支配性的社会权力,而不是纳入经济范畴体系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理性前的交往形式,其讨论的核心内容是个性与交往的关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存论内涵的分析给我们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一条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道路,分析资本运动自我扬弃的感性辩证法;另一条是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道路。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研究扬弃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俞吾金 《学术研究》2001,1(10):5-12
论文针对当前马克思哲学存在的困扰研究者们思想的几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如何看待马克思哲学?如何认识青年马克思和中、老年马克思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如何领悟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当中存在的意见和分歧进行分析和评判,同时阐明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指出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唐斌 《理论界》2013,(3):7-9
货币思想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也有着重要地位。马克思的货币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本中,可以梳理出一条马克思货币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完善的过程,从中也可以发现在货币研究中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研究视阈。  相似文献   

8.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所有制变革的一个重要结论.目前学术界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大的争议,并且理论运用较为混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发展的现实实践.文章就“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及理论运用等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即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分别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些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事实上,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应该是生产资料,而不是消费资料或者生活资料;重新建立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是对私有制的扬弃。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逐步构建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在向新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要了解马克思的这段心路历程,他在早期的哲学著作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理论便是重要线索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吴敏 《学术探索》2003,(10):7-10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包含着两个向度:人征服自然的生产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生产关系所研究的对象,是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而不是生产本身所包含的技术性关系。这是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同构而互动关系的关键,也是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由于权利客体的特殊性,著作权法的立法价值一直摇摆于激励经济收益与促进表达自由之间,针对信息产权化的弊端,著作权法被认为应该包含更高位阶的法律价值。然而,这种立法价值混搭,导致了著作权权利体系的混乱。因此,著作权法应回归到激励机制的模型下,而多元化的立法价值,应由针对不同调整对象,处于不同效力位阶的法律分别承担,只在著作权法追求的经济价值与主张表达自由的法律出现冲突时,再按照权利的位阶考虑对著作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针对概念图构建中概念关系提取阶段不能挖掘出复杂概念关系具体名称的问题,提出一种知识数据库匹配算法.首先利用专家预定义关系标签结合知网(How Net)构建知识数据库,该知识数据库包含对预定义关系标签的定义域、值域及属性限制的描述.从领域文本集中抽取概念对关系动词,通过匹配关系动词与知识数据库中关系标签的吻合度,最后提取匹配值超过阀值的概念对关系标签实例.实验表明,该知识数据库匹配算法能够从文本集中自动挖掘出复杂概念关系的具体名称.  相似文献   

14.
古代以色列民族律法观念下的王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以色列民族君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限君权"。这一特征与以色列民族古老的律法观念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在以色列民族的传统中,律法来自耶和华的启示,具有神圣性。国王则与百姓一样,是律法的遵行者,本身并不具有神圣性。"君权神授",而且其权力被认为是耶和华出于百姓现实需要的一种宽容,而不是一种必然。这一传统认识的长期存在,是以色列民族立国后长期存在的以氏族部落制度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所决定的。正是这一根本原因,使得以色列民族君主制度的历史上,不可能出现拥有绝对权力的国王,也为"申命派"史家和先知们对民族诸王的评判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非政府组织是一个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学术概念,是现代社会中维持社会结构均衡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主要是社会转型的产物。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引发了传统社会结构的裂解,使得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均出现较大的变动,社会关系的重构在所难免。本文主要以非政府组织社会中间层的特征为分析视角,认为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促进利益关系的融洽以及促进社会信任的重建、修复社会纽带上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它的存在有助于转型期社会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肖媛 《阴山学刊》2008,21(5):75-80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理念的重要变化。但是,又好又快发展将面临许多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难题。基于发展伦理的视野,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我们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建议。只有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通过对又好又快发展的条件、模式、空间结构与政府主导政策之间的互动性分析,把握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功能、结构、价值和演化特征,发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律范式”。  相似文献   

17.
公共秩序作为国际私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对外国法的适用和对外国法院判决与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问题上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有关理论对公共秩序的涵义、公共秩序的适用标准、适用公共秩序排除外国法后的法律适用、区际私法上的公共秩序和国际公共秩序等问题的分析尚不够全面、深入,为此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九编第11条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8.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康”一词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 ,最早出自《诗经》。它是与“大同”思想相对应的一种社会理想或社会状态。而本世纪初我们将要建设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经历了一个从“大三步走”到“小三步走” ,从温饱到宽裕再到殷实 ,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到高水平、全面、平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现代风险有严重危害性、不确定性、不可见性、非经验性、全球性和个体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技术、制度和人为的后果,风险本身无法自我呈现,它总是已经被中介了,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又具有重要的中介价值。因此,风险问题总是一个传播和沟通的问题,在类似危机传播这样的技术性方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传播伦理的思考无疑成为了重要的选择之一,通过一些例子和边界的设定,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充满弹性和宽容的传播(沟通)伦理机制,召唤所有可能的力量来参与这场巨大的对话,共同面对或超越风险最后的疯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