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物质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早就提出过关于物质的观点,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物质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例如,古代朴素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实物;机械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因此他们都不能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列宁丰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在目前学术讨论中,有些论者对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真讨论和正确认识这一命题,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在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概括“不科学”,因为它丢掉了实践这一基本观点,是对“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一思想的“倒退”。甚至有的同志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成是物质本身变成精神和精神本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提起“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时,很自然地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名称表述,几乎没有人对“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本身的表述是否科学提出质疑,本文尝试考察和追问“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本身是否科学的问题,并求教于同仁们。一、从“唯物主义”概念内涵演变的历程辨析“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从米利都学派开始的西方唯物主义哲学至今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不过,当时还没有唯物主义这个概念,更没有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著名哲学命题,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有责任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毛泽东同志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的挖掘。 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认识──实践”两个命题之比较 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据此,理论界许多同志一开始就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关于“不变”与“变”问题的论述表达了其政策观中一个重要思想 ,本文以系统地评述邓小平这一思想为目的 ,较为详尽地揭示了“不变”与“变”各自的深刻内涵和实质 ,着重分析了坚持现行政策“不变”的意义、作用和保障条件 ,并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不变”与“变”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及邓小平这一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现实的哲学研究中,辩证法都有多种涵义,但如果研究唯物辩证法,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即唯物地、辩证地和实践地理解辩证法。辩证法首先是法则、性质和规律,然后才是人们对它的反映并内化为思维方式。理解辩证法要始终坚持对立统一的实质和核心,并要用辩证法的要求反观其自身。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实践自身的辩证性质决定了人们必须实践地理解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唯识学的物质观包括物质起源论和物质结构论。唯识学认为 :物质和极微 (物质基本单位 )不具有实在性 ,因为它们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 ,物质是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唯识学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正统派——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8.
气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养生保健效果已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气功蕴含的科学玄秘与哲学道理也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气功科学研究机构,试图用现代科学手段揭示气功奥秘,发展科学理论体系,此项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不少令人惊讶与兴奋的成就。①通过对气功实践的体悟与观察,以及科学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哲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气功关于物质与意识诸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肖前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物质概念和物质定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毫无疑问,这一讨论对于在现代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最新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的理论体系,是相当必要的。但是,要推动物质论理论体系的进步,仅仅讨论物质定义是不够的,还需要弄清物质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两种“民族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口号,是欺骗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工具,因此资产阶级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无产阶级所主张的民族平等是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的平等,是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民族平等”观。  相似文献   

11.
思想是一种观念,它反映理论掌握现实的最高形态。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它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句名言阐明了思想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最基本的社会一历史思想。然而,这一思想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它首先致力于揭示马  相似文献   

12.
韩非和亚里士多德在设计官吏选拔制度上存在"相马"模式与"赛马"模式的差异,"相马"模式体现人治特征,"赛马"模式体现法治特征,两种制度模式同源异流,即有着共同的法哲学基础却呈现不同的走向."相马"模式神秘面纱背后隐藏的是阴暗诡诈,"赛马"模式则渗透着客观、公正和透明的奥林匹克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知识的综合化发展,使科学研究方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空前的改观。过去被认为最基本的元素却原来是由各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有机的整体取代了被分割的部分。世界上一切事物或过程都是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而且,不论从整体结构来看,或从运动旋律来看,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各系统层次呈现出来的情形则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实践中,汉武帝刘彻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封建皇帝。在他的心理上,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将对“神仙之术”的热切追求与对统治政策的重大改变巧妙地揉合到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求神之术”与为政之道。祈求长生不老,可以说是每一位封建帝王的愿望,但象汉武帝那样对“神仙之术”达到痴迷程度的并不多见。表面看来,他对“神仙之术”的痴求是荒诞不经的,如果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内心世界来探究,这种心理状态与其改变统治策略的现实行为之间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政道”观总是通过“神道”观表现了出来,而实质上,“神仙之术”只不过是实现他的统治的神秘外衣。  相似文献   

15.
面对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巨大影响,西方学者中热衷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不乏其人,他们提出的有关见解更是多种多样。其中美国学者阿尔温·W·古尔德纳在《两种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提出并给予系统论证的“两种马克思主义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古尔德纳的观点作一探索性的评论分析,看一看这种观点的错误何在。  相似文献   

16.
在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社会上又跳出了一些“关心大学教育”的人,重新扯起“智育第一”这面破旗,说什么“现在教育质量太差了”。事情果真这样吗?否! 教育质量,在阶级社会里,不是什么超阶级的东西,而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哲学界在如何对待联系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否认或贬低联系的普遍性;二是拔高联系的地位和作用。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观点是反辩证法的。理由是,这种提法既违背经典作家原意,又与事实不符。其实,恩格斯早已指出:“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互相联系的总体。……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马恩选集》第三卷第492页)“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相似文献   

1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过程的两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经历了“根本观点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确立”这样两个阶段。二者在自然科学基础的厚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及自然哲学的研究深度、相关理论观点的广度和精度、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体系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正视这一点,对我们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力图建构一个既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又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哲学例子",而是要在"双重解读"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用中国哲学话语说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0.
<正> “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社会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社会存在”范畴?近几年来,有些同志提出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首先,我们来讨论:“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 什么是“物质”呢?列宁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就是说,物质即是客观实在。物质即是对于一切形态的客观实在物的总和的科学抽象。什么是“存在”呢?人民出版社1980年再版的《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25页)说:“存在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感觉以外的客观实在,也就是物质。”照这么说来,“存在”和“物质”就是完全等同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