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 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在目前学术讨论中,有些论者对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真讨论和正确认识这一命题,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在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概括“不科学”,因为它丢掉了实践这一基本观点,是对“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一思想的“倒退”。甚至有的同志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成是物质本身变成精神和精神本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著名哲学命题,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有责任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毛泽东同志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的挖掘。 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认识──实践”两个命题之比较 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据此,理论界许多同志一开始就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李景瑞同志《“意识创造世界”辨析》(载《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对列宁的哲学命题“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进行了“辨析”,认为“意识创造世界”不能作为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命题提出,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科学的意义;但他又认为这个命题在反作用的范围内也不能成立,因为意识的反作用一旦大到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地步,所谓物质第一性就消失了,就滑向了唯心主义。对此,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李伯钿和郑庆林两同志关于认识源泉的争鸣文章(分别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7.11期),读者颇受启迪。但笔者与郑庆林同志观点截然相反,故也谈谈一孔之见,请郑庆林等同志不吝赐教。一、“物质源泉说”仅仅是旧唯物主义的源泉观吗?郑文的第一个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仅仅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源泉观.我的观点则认为,“物质源泉说”是一切唯物主义当然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源泉观。  相似文献   

5.
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是由毛泽东第一次明确作出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对于这一原理,怀疑者力图否定它、回避它,认为它难以同二元论和精神万能论划清界线;而赞同者则把该论断中的“一定条件”解释为物质条件。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此外,把这个事关社会主义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视为纯理论问题,长期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也是不对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轻视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作用(有益的或有害的),放弃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指导,放松思想、文化、理论战线的工作,会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失!我们应当对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作用的命题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反对误国误民的“反作用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论述中国的政治文化动向,说明中国的发展前途时,提出了“真理只有一个”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不仅在理论上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而且在实践上,它所含有的特定社会生活内容,已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证实。可是,近几年来,有人对这个命题提出异议,指责“真理只有一个”是真理问题上的独断论,限制了科学、民主和自由的发展。他们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系统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中,不少学者提出了系统观问题。究竟如何认识系统观的哲学意义、地位和作用,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系统观是系统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有人认为,系统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系统观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化;还有人认为,系统观是辩证法的“系统规律”;更有人认为,系统观是全新的“系统哲学”。如此等等,在系统观问题上可谓研究活跃、异彩纷呈。这充分说明,凝聚着当代科学精神的系统论正激励着哲学的反思,改变着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图景,系统观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此,本文拟以一点粗浅认识就教于各位同志。  相似文献   

8.
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有两个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一是科学的实践观,一是辩证法.科学实践观是认识论的基础,辩证法是科学认识的方法论.它们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共同决定着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有的同志强调科学实践观对认识论的关键作用,而对辩证法则往往不予重视.这里就涉及一个怎样认识辩证法的认识论作用的问题.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和他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说到底,也还是研究毛泽东同志对这个基本思想作出了哪些新的论述,新的发挥,新的提法,新的概括。 本文想谈谈这一方面的问题。 一、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列的论 述,作出了辩证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 的反映论”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一贯倡导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路线。他把“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思想命题,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规定,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这样的改造,就赋予它崭新的含义,从而使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他还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不但指出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九日同我国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这个崭新的科学命题。(见《邓小平文选》第64页。以下简称《文选》),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文化语境两方面,并通过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命题的比较,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认为“不平衡”论实际上是从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复杂关系这个层面,更具体更深入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对物质生产的庸俗解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过渡性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但长期以来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是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没有对哲学的物质作出科学的规定?二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诞生50多年以后,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从西方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等几个方面的分析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两个飞跃”的过程中,精神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想就这一问题粗略地谈点看法。 我们认为,在“两个飞跃”过程中,精神既可以向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向外发挥作用。所谓向内的作用是指精神在头脑内部的作用,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摄取感性认识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使理性认识转化为“理想意图”。向外的作用是指精神对外界发挥反作用,这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反作用于精神和反作用于物质。 那么,精神对摄取感性认识并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些什么作用呢?我们这样提出问题,是以人们已从外界获得一定精神为前  相似文献   

15.
对于金圣叹的评价,历来分歧很大。张国光同志对于金圣叹问题发表了几篇文章,认为历来强加给金圣叹“反动文人”的帽子,应该摘去,强加给金圣叹的不实之词,应该推倒。这个意见,我认为是正确的。“四人帮”曾经借评《水浒》之机,对金圣叹的历史遗产又做了一个横蛮的裁决,硬说金圣叹是一个“反动文人”,把金圣叹研究这个学术问题,变成一个“政治禁区”。张国光同志在十年动乱之后,敢于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提出不少可贵的看法。我认为,这种精神和态度,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对于金圣叹是否是一个朴素唯物主义的启蒙思想家,是否是一个歌颂农民革命和革命政权的思想家,我同张国光同志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与张国光同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时空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孙海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时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和准确地概括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及其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坚持了时空观上的唯物论,也坚持了时空观上的辩证法。时间和空间既然...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中有两个相当流行的哲学命题,一是“哲学史就是认识史”,二是“哲学就是认识论”。达两个命题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论证的。它们直接牵涉到哲学科学和哲学史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关系到达两门学科的科学概念的全局性问题。因而,是非得失,不可不分辨清楚。本文就第一个命题谈一点粗浅的见解,对哲学史和认识史的关系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争论。“哲学史就是认识史”这个提法,始见于1978年芜湖召开的全国西方哲学讨论会。为了批判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有的同志提出了这个新的提法。他们还根据它出自于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句话,“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哲学笔记》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物质?物质的一般特征怎样?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即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最后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产生之前的旧物质观,虽然有种种的不足和缺陷,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亚里士多德就是对唯物主义物质观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哲学家,从他关于质料的学说中,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对物质的科学见解。 古希腊哲学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就在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寻求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最初由什么产生,最后又复归于什么?即万物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括。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①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这种物质是离开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实事求是首先肯定的就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并且这种客观存在又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同样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实事求是也包括着辩证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实事求是也就是从物质的联系、发展观点出发,强调事…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科学的精神力量一旦被人们掌握,又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