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经济收入、定居意愿等方面的影响,农民工的择居行为出现分化,并呈现出寄居需求占主导、过渡性居住和永久性定居需求比例相当、家庭式居住需求日益增多等新特征。基于需求理论,对农民工住房保障进行分类供应是住房保障供需平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住房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降低住房保障成本,因此应分类管理农民工住房保障,通过政策组合鼓励定居型农民工拥有住房,以公租房和市场租房为主体提升就业型农民工居住质量,促进农民工从就业型向定居型转变,重点建设家庭式住房。  相似文献   

2.
我国住房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虹 《兰州学刊》2008,(10):66-69
分析住房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是把握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的关键。一般来说,住房需求与经济、人口、政策、城市化水平和市场预期息息相关。文章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住房需求近年来持续旺盛但当前出现波动的原因,并对住房需求量的短期和长期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4.
根据我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制度发展的现实需要,住房置业担保应当作为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一项住房保障措施,明确定位为政策性担保.应当充分考虑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严格限定住房置业担保的适用对象和条件,切实防范国家住房保障资源被滥用.在发展住房置业担保业务的过程中,政府应建立制度化的财政补偿机制,为住房置业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监管,防范住房置业担保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住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弊端凸显,这不仅与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不相适宜,而且制约了公积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总结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变迁历程,分析了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中暴露的突出问题,论证了建立国家政策性住宅银行的可行性,在结合当前社会住房保障融资困难的现状与借鉴国外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组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为国家政策性住宅银行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鸿琴  王拉娣 《东岳论丛》2020,(12):129-138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会抑制住房需求。而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住房需求不降反升。本文基于家庭视角,引入离婚率这一变量,利用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探究离婚在人口老龄化和住房需求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会显著促进住房需求。但由于离婚率和人口老龄化的交互项显著为负,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正向影响会随着离婚率的攀升而削弱。文章用实证结果解释了老龄化社会住房需求高涨的原因,并且发现离婚因素在人口老龄化与住房需求之间确实存在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市社会,住房是影响社会分层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渐进式改革的背景下,单位制度与住房制度产生交互作用,导致住房产权的获得既有单位因素,又有市场因素.住房产权的获得方式不但影响到家庭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通过居住隔离、子女教育和就业分化产生系列衍生效应,导致阶层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8.
9.
住房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住房制度对住房问题的解决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住房大量空置,城镇住房供应总体不足,农村和城镇内部均面临住房分布严重不均的局面。我国城乡住房制度存在严重的分割和不足,尽管农村住房制度曾经适应过去的国情,城镇住房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也进行了多次改革,但都已难以适应未来城乡一体、城市中国的发展目标。应通过构建城乡一体的住房制度体系、住房供应体系、住房基本制度和配套制度,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共同推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租赁型保障住房是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但是保障住房退出难严重影响了住房保障的效率与公平。在有限理性框架下,构建进化博弈模型,分析租赁型保障住房退出机理,研究表明: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不论政府管理部门选择严格监管还是非严格监管,保障对象都趋向于选择隐瞒不退出的策略;当引入激励机制后,若激励所获利益大于隐瞒不退出的利益时,保障对象会选择主动退出的策略。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退出机制,是解决保障住房退出难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促进住房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反思——基于货币政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有几个影响中国房价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城镇化、居民收入、婚龄人口和货币政策.比较而言,货币政策具有极强的短期效应,而城镇化、居民收入和婚龄人口的短期效应并不明显.在楼市"混沌期",调节房地产市场需求的良方在于调整货币政策,引导房价"回落"到合理区间的切入点在于控制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2.
杨玲 《西部论坛》2011,(5):35-43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不断扩大,保障品种不断创,保障对象不断多样化,需要各地改革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在供应管理上需要注意保障群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特点,在需求管理上也要不断调整保障住房进入和退出的限制条件。重庆市保障性住房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管理机构尚不健全,机构力量薄弱,机构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单一,且租金标准与中低收入者期望存在差距;保障对象扩大化影响到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准入和审核方式需进一步完善,退出监管困难。应尽快出台住房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府管理机构职能,建立分工明确、层级清晰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采取多元化供应方式,根据住房经济支付能力确定租金,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合理确定保障范围,严把进入关,实施有效的退出管理,以严格保障性住房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13.
住房权适足标准的提出将对住房的权利诉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生存权意义上的住房权转化为关涉人性尊严意义上的适足住房权。理论上所要求的住房权适足标准因其受到经济社会条件的约束必须在实践领域具体化。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处于重大转型阶段,我国的住房权适足标准宜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理性方式予以界定。待条件成熟应通过立法方式确立住房权适足标准的一般原则和基本准则,并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予以动态具体化。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层面对民生需求的内涵、特征及其结构进行清晰的界定和表述,是深入研究民生问题的基本前提。民生需求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拥有生活发展机会和能力的欲求。民生需求及其满足程度是催生民生问题的直接动因。与一般需求相比,民生需求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发展性和地域性、社会性和关联性、结构性和差异性等特征,是一个由基础性民生需求、福利性民生需求和发展性民生需求构成的具有层次性的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15.
家庭对住房的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住房自身所提供的居所服务的需求(居住空间需求)和对住房所在区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区位质量需求).其中,区位质量需求是由家庭对当地公共服务以及能够降低学习成本的社会交流活动的支付意愿所决定的.本文依据这一思路来研究户口状况对中国城市移民在住房选择方面的影响.在中国,“户口”作为一个人在城市永久居住的许可证,同时也决定了其能否享受当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福利的权利.北京市居民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与居住空间需求相比,居民对于住房区位质量的需求对家庭收入和户口状况的反映更加敏感.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消费者对公共服务和便利设施的支付意愿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户籍制度限制了移民获得当地公共服务的机会,阻碍其为提升人力资本而投资的意愿,这都会造成福利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刘谦  孙如斯 《理论界》2005,(8):39-40
面对我国各地房价虚高并持续增长的状况,经济学按市场规律给出了很多解释和方案,国家也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收缩和规划,可收效甚微。在吸取国外的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后,还应认识到房价之所以循环上涨,根本原因就是城市结构功能不合理,缺少有竞争力的有效土地区位供给。要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必须将市场规划、城市结构功能调整和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三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住房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有利于推动住房市场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目前,我国住房保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本文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到四维"的住房保障体系思路,为构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作了初步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进城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兰州学刊》2010,(7):86-89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居住空间是社会排斥的重要原因。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工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排斥。文章建议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将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外来低收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以满足他们基本住房需求。不过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必将会使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更为突出,笔者认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还要广开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9.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有别于传统的住房保障体系的新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和廉租住房保障为支柱,以集资合作建房、农民工住房保障、限价商品住房为补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新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促进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体系还存在体系不统一、不完整、内容太复杂、供应主体较为单一、保障方式相互割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住房保障的进一步发展,也意味着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