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哲学中关于人类本性、道德原则、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都属于伦理学说(道德哲学)。中国哲学中的伦理学说具有深微复杂的内容。春秋战国时代,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有四家,即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这四家各自提出自己的独特的伦理学说。到汉代,独尊儒术,于是儒家的伦理学说占有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思想。但道家的学说仍流传不绝。佛教输入之后,佛教宣扬一种与儒家、道家都不同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正> 一、道家的审美理想是“道”的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中国古代哲学,而足以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最高水平的就是儒、道两家学说。如果说儒家学说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占有正宗的主导地位,那么老庄的道家学说则是作为与之对立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即是说,儒家思想除本身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而产生影响之外,更多地是靠了外力的注入,即官方的强制推行;道家思想却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对人们产生了渗入骨髓的潜移默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通常将秦汉以降的中国古代社会称为"封建宗法社会",本文考察两汉、两宋的宗族状态,发现社会颇具宗法成分:政体是具有浓厚"家天下"因素的帝制,皇家宗族建设最完善;历朝政府"以孝治天下"政策和小宗法的实行,促使宗族民间化、大众化,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群体,然与上古的贵族宗族判然有别;宗法精神渗透到社会结构诸多领域,宗法专制性既是存在的,也在逐渐削弱之中.据此,本文认为,秦汉以降的社会是"变异型宗法社会",即上古宗法社会的制度及其观念,在秦汉以降的社会既有保持,又有变异,令宗族不再是上古的典型形态,社会不再是典型宗法社会,而是变异型的,并形成中国中古、近古社会异于其他国家的特质,即宗法性使得政府讲求仁政的治理理念,民间追求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4,(2)
唐代宗族处在中国古代宗族的转型期,是中古宗族与近古宗族的交会之处:它在南北朝时代中古宗族衰变的基础上,基于隋唐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方面继续着南北朝以来以世家大族为核心的中古宗族的衰变,同时又开启着宋元以后近古宗族的历史。其转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宗族的分野日渐清晰;二是其居住形态从"聚族而居"发展为"宗族聚居";三是宗族政治、军事功能的消褪;四是近古宗族的萌发。  相似文献   

5.
高诱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汉、魏之际,我国古代思想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一方面,两汉时期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迷信发生了严重的动摇,一个与旧哲学有较大差别的新哲学正在酝酿和萌芽之中;另一方面,被两汉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的经学已失去了信仰,一个与旧经学有较大不同的玄学思想形式正在孕育和形成着.这种趋势的出现,固然是由于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和东汉政权衰亡的结果,同时也与一批思想家敢于反对神学迷信,突破儒家经学的藩篱,注意先秦诸  相似文献   

6.
本体功夫范畴与体用范畴相连,是宋明道学把体用范畴应用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学领域的必然产物;而本体功夫理论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有关,是儒家心性学说发展演变到宋明时期的必然结果.它们都与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与佛教哲学、道教哲学既相排斥又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本体功夫思想主要存在于宋明时期,所以我们主要把它放在整个宋明道学的范围系统和理论结构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人性论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之一。从认识史看,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也表现了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产生的人类思想变迁的状况。在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是比较突出的。本文拟就先秦儒家人性论由孔子到孟子的发展,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邱双成 《船山学刊》2009,(4):208-210
人性问题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伊斯兰学者以人性思想的研究为契机,为中国穆斯林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伊斯兰哲学人性思想源于《古兰经》又深受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学说的影响;同时,还与中国化的佛教佛性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以王岱舆、刘智等伊斯兰学者的人性学说为例深入探讨伊斯兰哲学人性学说的深层价值对弘扬伊斯兰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莲 《学术论坛》2006,(3):194-196
关于两汉词汇的分期归属问题,语言学界有不同意见:或持上古说,或持中古说,或持过渡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分期标准不一致;二是两汉词汇研究不够深入;三是汉语史宏观分期与词汇史分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正统的哲学、伦理思想,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然也深深地影响了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本文从建筑类型、建筑布局、建筑等级、建筑美学和建筑发展五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的史前史论,是他的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历史哲学中的早期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成份。自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哲人和史家就对史前史进行了许多探索。从荀况的“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韩非的由上古经中古至近古的历史进化论,直到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关于史前史的概括性表述,都不断丰富着古代历史哲学,增添着其中的唯物主义真理颗粒。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使王夫之从书斋走向社会,为现实而钻研历史。他一方面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批判精神,集古代史前史论之大成,另一方面以“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王敔《薑斋公行述》)的求实态度,运用对湘南一带少数民族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先秦时代便有了关于“真”的学说。中国传统哲学里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实”、“是”、“信”、“德”、“性”、“中庸”等都与“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调人在真之判断中的主导作用,立足于言语行为来认识真,是古代真之学说的基本特色。“德”是“真”在道德领域里的衍生物,“性”是“真”之道德形上本体,“中庸”则是被儒家精致化的“真”之道德模型。  相似文献   

13.
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人心与人生》一书在内容上已有许多解放后的思想掺入其中,但其大旨则与当年相去不远。总的说来,梁漱溟此后对柏格森哲学的理解受到了中国哲学的背景影响,并且他又反过来用柏格森的一些学说企图对儒家的道德人性论作出新的解释。我们姑且把这以后的哲学称为后期哲学。梁漱溟前期的哲学基本以佛教唯识学为主体,后期则可视为以儒家心性学说为主体的道德人性论。在前期,梁漱溟并未将柏格森哲学和佛学揉为一体。在后期,他则企图将柏格森哲学和儒学揉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虽然慈善一词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但相当于慈善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在中国早就已经出现了。因此,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渊源不仅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去寻找,还应该到中国传统思想宝库中去探求。要而言之,构成中国慈善事业思想基础的主要有:①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思想,②儒家仁义学说,③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善恶报应学说,④民间善书所反映的道教思想。上述诸方面的合力,加上社会因素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不断趋向兴盛。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在先秦时代的理论总结,它对儒家基本的理论取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合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本文考察了“和合学”与传统理论的关系,以及它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官方哲学——理学,它的演变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批判继承关系。但归根结蒂是后期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这种特定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形态,具有区别于其他哲学形态以至先前儒学思维形态的特点: 一、理学是具有思辨性的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思辨性的哲学,除玄学以外,还有佛教哲学。然而先秦、汉唐以来的儒学,却基本上不具这种思辨性。理学则是以儒家的伦理礼法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玄学和佛教的思辨哲学以及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来弥补原有儒家哲学学说的粗糙、浅陋和没有严密体系的缺陷,而建立起来的精致的、思辨的、圆滑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马一浮先生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第一代的三位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其学说与熊十力、梁漱溟,以及新儒家之“第二代”、“第三代”诸贤相比,显然有其独特性。笔者以为,现代新儒家具备四方面之特征:(1)提倡儒学之第三期发展;(2)对传统学术进行哲学化之建构;(3)突出东西文化之对立;(4)具有现代大学之背景。然而这四方面之特征在马一浮学术思想中似未完全具备。另外,马一浮虽与熊、梁诸新儒家学者交往甚深,但在一些学术观点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在某些程度上说甚至具有根本意义。以此,我以为马一浮不属于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18.
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以后,他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他也化了很大精力,写出了《记李靓的学说》、《王荆公的有为主义》、《戴东原的哲学》、《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程廷祚》、《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等一系列论文,却没有写一部系统的宋元明清时期的“近代哲学史”。如果我们稍加检点胡适“近代哲学”的著作,即可发现一个称奇的事实:他没有写过一篇直接论述宋明理学的文章。他的近代哲学文章的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9.
就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问题,中西皆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从儒家哲学论证着手,提出儒家哲学三段论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孔孟哲学论证与新儒家哲学论证之异同,分析儒家哲学论证的理性根基及其逻辑类型,从而解答中国古代到底有无逻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思想家突破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模式,选择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试图建构有近代色彩的本体论学说,对世界的客观性作出哲学上的解释。康有为提出元的本体论观念,奠定了中国近代本体论发展的方向。谭嗣同提出以太—仁学说,在突破传统本体论思维模式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严复提出质力相推学说,完成了对自然界的解释。章太炎提出二重本体论学说,彰显个性特征。孙中山提出进化本体论学说,基本上完成了由古代哲学形态到近代哲学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