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剩女”一词的出现,传递出当下媒介文化对这一群体的负面价值认同。本文从“名词化”、“被动化”、“反转”、“错置”等角度,分析了媒介意识形态机制对“剩女”一词的制造,探讨了由此带来的“剩女”群体的现实困境,并针对此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徐炯权 《老年人》2006,(6):12-14
上课了“。啊”“、噢”“、呃”,“中国”“、湖南”“、株洲”……一串串含糊不清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讲台上,站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他手拿粉笔,一会在黑板上板书,一会做发音示范。他教的可不是呀呀学语的孩童,而是因患癌症做了喉切除手术的病人。这位老人名叫贺文尧,是株洲  相似文献   

3.
“因材施教”这个最常识性的教育方式,早已在中国特色的格式化教育面前土崩瓦解。今日只有“万材一教”,最后“万材”变成了“一材”,大家都从一个标准化模子里出来,都成了擅长考试的“会考分子”。  相似文献   

4.
中奖中一半     
前不久,买回一箱酸奶,得到一张刮奖卡。刮开一看,中了一台“数码相机”,正要心花怒放,再一看,心又凉了。原来这奖卡还必须和另一张黄色的卡“成对”,才能对奖。为了寻找“黄卡”,我又买了两箱酸奶,但依旧“芳踪难觅”。向旁人打听,有的也是中了“大奖”,也是无法“成双成对”。让你中将中一半,先把你的胃口吊起来,为了得到“另一半”,你就去疯买他的产品吧。这种促销手段不能不说“颇具创意”。然而,这类伎俩却免不了哄骗之嫌,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到头来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中奖中一半@沈钱  相似文献   

5.
神奇的梦     
智鸥 《华夏少年》2007,(9):54-54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6.
傅宁 《现代妇女》2010,(8):22-24
“剩女”群体的出现,原本是多种社会原因综合所致。但社会舆论将针对“剩女”的一系列讨论,变成了一场文字游戏。本文拟运用“标签”理论,分析“剩女”一词的成因,并深入剖析女性“被剩”这一话语背后的男性语境。  相似文献   

7.
“公共关系”一词,原是很陌生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一词就从国外传进来了,并且,由南到北,日见风行。不少大学陆续开设了公共关系专业,许多城市还成立了公关研究会,继而又出现了一批公共关系“专家”。本人也被涌入这一潮流,当了旅游公关系主任,俨然也成了“专家”。本不是专家,被当做“专家”,免不了就有些尴尬。近来讲课,翻翻材料,写写讲稿,便顿生疑虑,发现这“专家”的帽子原本  相似文献   

8.
老伴还小     
曾闻 《当代老年》2013,(4):50-50
老伴虽然快70岁的人了,有时候却像个小孩子。退休以后,我喜欢搓麻将,时间久了,膀子又疼,胳膊又酸。一天,老伴从外面回来,乐呵呵地对我说:“老头子,我给你买了件礼物。”我一听也乐了:“哟,不年不节的,给我买的啥礼物。”“你猜猜。”“吃的?”“不是。”“穿的?”“不是。”“用的?”“也不是。”“那是啥礼物呀?”我急得直抓头皮。老伴从包里把礼物拿出来,在我面前晃晃,我一看,原来是个木陀螺,就抱怨老伴:“你呀你,  相似文献   

9.
“吵女”的出现“超女”好像一直在“吵”。看李宇春还是周笔畅?喜欢张楚格还是龚贺?一片争执之中忽然有大义存焉,于是就有了“吵女”:有人看“超女”入迷了,就干脆辞职,离开不喜欢“超女”的同事们;有人看“超女”动了气,到处嚷嚷要揭发东南西北各方诸侯……总而言之,老百姓哄吵超级女声是不是好玩意儿;知识分子哄吵超级女声是不是民主时代的预演。这一场“吵女”的事,已经成为今天电视文化中意味深长的现代景观。“吵女”的出现,也就意味着“电视广场”已经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所谓“广场”,乃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的关键空间。在柏拉图那里,…  相似文献   

10.
亲子趣事     
亲子趣事征稿讲述亲子情趣,大家同乐。欢迎您将身边的亲子趣事寄来,来稿请注明“亲子趣事”。可发邮件至:huangxiaoshan@163.com。露露的爸爸出差回来,给露露和妈妈各送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妈妈高兴得“叭”地亲了爸爸一口。露露说:“都老夫老妻了,还来这一套!”爸爸惊异地问:“你从哪里学来的这句话?”露露答道:“电视上都是这么说的。”妈妈逗露露“都老夫老妻了还来这一套,是哪一套?”  相似文献   

11.
女人的掠夺     
去年底,一家杂志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是“她”字。古人造字真是用尽心机,“男”字上头一丘田,下面一个力,意为种田出力的汉子;而“女”字一看,立刻让人想象出一个阿娜多姿的女人站在那里了。“女”字曲线笔划多,直线笔划少,比起方正、呆板的“男”字来,在视觉上就抢了先机。  相似文献   

12.
“民工”、“非公有制经济”、“工会维权”,这是人们在“义乌工会”这个新事物中搜索出来的热门关键词。它预示了一种新的开始,预示了当今劳动特征的一种新内涵。  相似文献   

13.
事关重大     
事关重大 葬礼上,死了丈夫的寡妇悲痛欲绝,抱着尸体号啕大哭。 一位友人劝慰着,一边问道:“你丈夫是怎样死的?” 寡妇抽抽泣位地回答:“衣服上破了一个洞。” “一个洞?”’友人很纳闷,“破了一个洞有什么了不起的,怎么会送命呢?” 另一位女士补充道:“我丈夫衣服上有几个洞我都没有补,可他不是好好活着嘛……” “也许,”寡妇的眼泪又涌了出来,“可我的丈夫是个潜水员”。 事关重大  相似文献   

14.
十字育人法     
胡传坤 《职业》2011,(30):83-83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笔者探索出了一套十字育人法,即“摸”、“信”、“放”、“勤”、“爱”、“实”、“严”、“公”、“思”“率”。  相似文献   

15.
文化宫     
《老年人》2006,(7):44-45
漫画医嘱⊙郑水娥风雨同舟老陈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欲寻一位知心女士和我风雨同舟”,并留下了手机号码。第二天,他收到一条短信:“请问你说的‘舟’是小木船还是豪华游轮?”(邱露辑)“不得要领“救火.救火.”电话里传来了急促而恐慌的呼救声“。在哪里?”消防队的接线员问。“在我家.“”我是说失火的地点在哪里?“”在厨房.”“我知道,可是我们该怎样去你家嘛?“”你们可以坐救火车啊.”(老殷)不加糖某人很有钱,但也很吝啬。一次,他患了重病,医生开药说要用人参。“我买不起人参,听天由命好了。”医生看他如此小气,改口…  相似文献   

16.
“真没想到自己能到外交部去看看”。赵刚先生在谈起第一次访问政府网站时一脸兴奋,“要在平时,看到了门口森严的警卫,我肯定不敢进去。”随着各个政府机关的“落网”,“八字衙门”对寻常百姓摘掉了“闲人免进”的牌子。对中国政府而言,1999年1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正式拉开了中国“网上政府”的帷幕。人们称这个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为:1999——政府上网年。  相似文献   

17.
“海南毒豇豆”最近成了坊间关于食品安全的又一热议话题。在“海南毒豇豆”事件中,出事的豇豆为反季节蔬菜,因此,“海南毒豇豆”事件一曝光,“反季节蔬菜”就成了热词。  相似文献   

18.
吴东威 《老年世界》2013,(10):41-41
历史上以文取士的“八股文”“台阁体”“馆阁体”,束缚了多少文人书家的个性,那种千人一面,一个模式的书作哪还有什么“雅”性艺术可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文征明、徐渭、王铎、郑板桥等人为代表的书风冲出桎梏,一扫沉寂的局面,给书坛上带来了一股清爽之气,恰似一粒石子抛进湖面,漾起了阵阵涟漪。  相似文献   

19.
“直选”无疑最能体现“自治”,但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形式,在这个形式的外衣下所包裹着的,仍是“民主”的内核。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居委会干部由政府下派或类似“走过场”的间接选举后,百姓对这个自己的“代言人”角色的体会陷入了一种麻木状态。要“自我管理”就必须先“自我激活”,激活百姓心中的民主和自治意识。这又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中国的城市居民早已做惯了根深蒂固的“单位人”,对社区事务和居委会有着先天性的疏远感  相似文献   

20.
智光 《老年人》2005,(8):26-27
以“一脸坏笑”、“特能逗乐”而家喻户晓的毕福剑,如今成了中央电视台出镜率最高的主持人之一。他幽默平实、大智若愚的主持风格,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这位集制片人、策划、导演、主持人于一身的大忙人,一时间成了“梦想剧场”的“场长”,“快乐驿站”的“站长”,“星光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