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江华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32-35
证券欺诈是指行为人在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通过各种欺骗手段实施的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利益的侵权行为。证券欺诈的民事责任就是为了弥补投资者因证券欺诈所受之利益损害,依法对证券市场中的欺诈者课以的损害赔偿责任。建立证券欺诈民事责任制度具有补偿投资者的损失、威慑潜在的欺诈者等诸多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证券欺诈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欺诈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 ,认真探讨构建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责任制度的基本原则 ,并从立法和司法层面提出实现证券欺诈民事责任的一些设想 ,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美国证券欺诈民事责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莹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
追究证券欺诈者的民事责任 ,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应是证券法的主要任务。我国证券法确立了民事责任优先原则 ,却缺乏可操作性 ,以至成为具文。美国关于证券欺诈的规定较为详尽 ,其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依Rule1 0b - 5追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借鉴国外既有的法制成果 ,建立我国的证券欺诈的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证券欺诈行为之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欺诈行为已成为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毒瘤”。以民法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并明确发行欺诈、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四种典型、易发的证券欺诈行为的性质,是立法机关进行法律规制的前提,是探讨证券投资者法益保护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证券法》自 1998年颁布以来 ,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 ,《证券法》也显示出了其局限性。本文试就《证券法》中证券民事责任的立法与完善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美国证券民事诉权制度的发展及对我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证券民事诉权被运用最多的一个条款是美国《证券交易法》第10条(b)款的规定,它是由法官通过判例引申出来的。因此,10(b)下的民事诉权也被称为引申性民事诉权。这实际上是法官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跨越了1946年至今的60多年时间。我国证券行业正方兴未艾,证券交易中的虚假信息、欺诈和内幕交易也不断的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打击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维护市场的公平交易,建立健全纠纷解决机制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随着立法的完善,旨在规制经营者欺诈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法律规则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规则之间必然逻辑自洽或者立法目的可以自动实现,不意味着涉及经营者欺诈的诉讼纠纷已有相对统一的裁判标准,也不意味着有关经营者欺诈的争议问题已得到充分的法理阐释。为准确适用法律,应以体系化思维全面梳理涉及经营者行为规制的规则、涉及经营者欺诈构成要件的规则以及涉及惩罚性赔偿的规则,区分经营者欺诈、产品缺陷的经营者侵权与特定领域的经营者恶意违约三种行为的异同,厘清经营者欺诈与惩罚性赔偿的逻辑关系,明确经营者欺诈各项构成要件的法律内涵及判定标准,合理计算惩罚性赔偿的基数与倍数。 相似文献
8.
9.
证券虚假陈述是证券市场中最为典型的证券欺诈行为之一。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的建立对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对我国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进行评析和探讨,并提出完善立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健全对证券民事侵权行为的司法救济,是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证券市场法制化的前提。而我国目前的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机制尚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对其受案范围及前置程序两个基本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相关立法的建议,从而推动我国证券民事诉讼的立法和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1.
律师在从事证券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勤勉尽责,应对第三者主要是投资者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对这种责任的法律基础问题,一直以来讨论得不够深入,本文将以纯粹经济损失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各国立法和司法审判实践,以比较法实证研究为进路,回答上述责任的法律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欺诈发行证券罪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扩大了犯罪行为对象的范围,同时新增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作为独立行为主体,实现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行为的正犯化。立法层面的调整具有现实价值,同时也带来了法律适用中的困惑与争议。在行为对象方面,“发行文件”以及“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表述均具有开放性,需要立足于前置法,对上述概念进行限缩解释。在行为主体方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共同犯罪中的行为定性存在争议。应贯彻追究“首恶”的基本立场,加大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欺诈发行幕后行为主体的刑事打击力度,认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直接责任人员成立共同正犯,以实现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证券市场多元化利益的存在必然造成信息不对称,其中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证券投资者拥有信息的质量与证券服务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合法权益因受到证券风险的转嫁而遭受损害。基于缓解和消减证券市场严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效应的目的,应建立起以反证券欺诈结合证券投资者补偿制度为基础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以反欺诈民事责任的承担与证券投资者补偿基金的设立,使受损害的证券投资者最终获得民事上的救济。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立法上的疏漏以及人们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在司法实践中理解上的分歧,使得该法的这一规定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和考验。从当前实际来看,有必要对该法第四十九条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作适时的修改,强化其遏制、打击欺诈行为的力度。应明确欺诈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由经营者承担自己没有实施欺诈行为的证明责任,消费者仅提供表见证明。 相似文献
16.
证券自律组织能否因其履行自律监管职责的行为而被诉诸承担民事责任是证券市场的重大制度安排.美国传统司法实践认为自律组织在行使法律赋予的自律监管权力时,应享有民事责任绝对豁免权.但Weissman案的判决体现了法院对自律组织适用绝对豁免理论进行严格解释的倾向,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论.赋予自律组织绝对豁免权的基础仍存在,但应当做出必要的改革.应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自律组织自律监管权力的范围,合理规范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并排除故意行为受豁免保护,以相对豁免原则代替绝对豁免理论. 相似文献
17.
信用证欺诈之法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 ,信用证欺诈产生的根源在于信用证独立原则及其引申出来的单证交易原则。英美法系发展的欺诈例外原则衡平了信用证欺诈时信用证独立原则导致的利益失衡。本文还探讨了信用证欺诈中欺诈的认定、欺诈的证明、法院裁定止付信用证项下款项等几个法律难题及其解决方案。并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信用证欺诈司法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证券无纸化条件下证券资产安全的法律维护机制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关系,其核心问题为妥善界定证券持有方式并确认投资者与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对此,我国仍应坚持证券直接持有方式,并确认投资者与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之间存在直接的登记关系与存管关系,但维持将二者在证券清算阶段的法律关系予以隔离的法律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9.
保险索赔欺诈是保险消费者诚信缺失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索赔欺诈的深入研究无疑将对中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有所帮助。国际上对保险欺诈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并且应用在反欺诈行动中效果显著。现在国内在这个领域只限于定性描述,对索赔欺诈的定量研究还属空白。本文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对保险欺诈的研究现状作了总结比较,最后从进行保险欺诈的定量研究需要出发提出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证结算方式因其具有银行信用作为收汇保证,在国际贸易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即便是这样一种公认较为安全和完善的方式也存在着漏洞,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信用证欺诈案件屡屡发生。信用证欺诈的产生是和信用证的内在缺陷、信用证的相关立法薄弱和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等原因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