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与创新的探索时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创作理念以及电影文化的自反性思考提供了方向,也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出现的《银汉双星》《银幕艳史》等具有自觉“元电影”意识的电影创作做了铺垫。1931年的《银幕艳史》已被赋予了重要的史学价值,而《银汉双星》作为更早于《银幕艳史》的一部“元电影”,在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变化过程中,无论是其媒介特性、叙事结构、视听语言还是民族意识的探索都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究。从社会时代背景、早期电影工业语境以及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的元电影意识等方面来看,《银汉双星》具有作为中国电影史中第一部“元电影”的可能性,这一个案亦具有管窥早期中国电影跨媒介和跨文化焦虑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发掘出来一批1930年代的韩国电影,其题材、主题、风格与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创作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即通过电影这种现代性媒介表现“反现代”主题。《迷梦》、《渔火》、《军用列车》是三部具有代表意义的韩国早期电影,将之与同时期中国电影创作进行对照研究,可探讨双重视角下早期电影东亚想象的银幕表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明星是伴随着“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文化现象,身体的解放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女性对个性的向往;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的景观,女明星、电影和都市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观众对那些明星的崇拜和追捧则在于明星的“奇观”效应和满足潜意识中的某些欲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身体政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被引入到当代中国电影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理论前沿性、学科综合性以及对电影身体直击性的充分尊重,使得身体政治研究成功拓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研究的边界:首先,通过以银幕身体为窗口,捕捉藏身其后复杂多变的权力关系、文化景观,实现了对既有当代中国电影史的补白;其次,重建有"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现场,从感官机制层面探索了美学化政治的奥秘;最后,开辟明星研究的新的理路与方向,实现了对明星现象的更为立体丰满的审视与研讨。不过,其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对电影语言的分析不足,对思想史、社会学结论的简单搬演、对观众接受主体的非历史想象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电影如梦是个常见的比喻,它利用了梦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电影的特性,即电影影像的形象展示性,观念的直接呈现性,流动画面和叙事情境的现在时效果,时空表达的自由性,观众对银幕内容的介入,银幕内容是达成观众愿望的中介,观众对银幕内容的被动性,银幕内容是象征本体、具有表层意义和隐藏意义。诚然,在众多的情形中电影的有意性和梦的紊乱性不可同日而语,电影的技术性、产业化等特性不是电影如梦所能喻明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影坛主要出现了五种电影思潮,即“教化”思潮、“为人生”思潮、“娱乐”思潮以及“为艺术”思潮、“革命”思潮。这是中国早期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对于电影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对于电影的审美特性、艺术表现、美学价值等的思考和探讨,体现出当时中国人对于电影的不同理解、阐释和认知。这些电影思潮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而又在或相同或矛盾的“合力”推动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  相似文献   

7.
上海不仅是中国早期电影与电影理论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展示自己、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上海早期电影理论在其自身的发展演进中有一些悖论现象,同时积极参与上海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密切关联。今天反观当时早期电影理论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早期电影理论对当今电影理论的发展、当下中国电影理论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对加深两者的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身体叙事学强调以具有情境性、关系性的身体感知作为叙事的动力,体现叙事的内涵."身体"是阐释章明电影的美学风格与独特价值的重要视角:通过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使人物回归到未被规训的身体感知;"看"的动作将身体呈现为一个"感官的场所",将即时性的感知作为叙事动力;身体具有媒介作用,能够通过感知具体的身体情境理解丰富的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9.
文学革命的社会目标是思想启蒙,文化策略是白话文体。“启蒙”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社会功利性。“白话”既是一种文学方法,也是一种文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科学”和“民主”,在“启蒙”和“白话”中得到了有力体现。文学革命是近代“小说界革命”的逻辑发展,服务子以“救亡图存”相号召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文艺社会学在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主流形态,由此而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影像身体是银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时代的影像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衍生了两种新的形态:变形身体和虚拟身体,演员对这两种形象的塑造已与前数字电影大相径庭。其次,与前数字时代相比,影像身体的角色设计和表现方式也呈现迥异的风格和模式,它们是想象的、拼贴的产物,且东西方的数字影像身体各自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数字影像身体呈现出共同的恐惑的审美特征,既体现在影像身体的恐怖形象上,也折射出技术语境下大众的某种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电影女明星作为视觉化的范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星的文化认同跟主体所处的社会空间和所担任的社会角色有密切的关系。华语电影的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分别隐喻着近30年以来中国社会与电影及大众文化表演的转移轨迹。新时期电影表演与政治叙事的框架下掩饰不住的是大众的集体幻想;而巩俐则是作为传统东方文化及想像的承载对象而出现的;章子怡作为大众传媒时代的明星,是按照电影工业和明星制的机制及规范逐步被打造而成的。她们分别对应的是身体性的历史展示,文化想像被作为一种假象的情色奇观以及纯粹符号化的快感凝视。传播民族文化,准确把握明星受众视觉与文化心理,进而推及到国际语境之中,是我们常常看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剖析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哲学。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观看反映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影片是了解、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末至今,我国国产电影的国内票房收入一直徘徊在10亿元人民币上下,电影院的观众也从80年代初9、0年代初的近300亿、100亿人次锐减至眼下的不足1亿人次,国产电影的命运沦落到了“生死线”以下。将中国电影置于世界电影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冷静分析不难发现,思想内容与当代社会的疏离、艺术内核的流失、盗版光碟的挤压等是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无声电影的制作拍摄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源泉之一。我国早期的电影人具有非凡的国际视野,很多无声电影在制作时就直接在影片中加入了汉英双语字幕,以便于国际观众的欣赏,并利于输入国际市场。对于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来说,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双重翻译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个方面来考察我国早期电影制作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写。在电影的对外翻译中,以国际观众为目标群体,译文中既存在对原著的尊重与保留,对目标语语言与文化的贴近,同时也保留了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使中英语言文化在杂合中得以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伦理叙事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电影叙事具有浓郁的伦理色彩与内涵.这种色彩与内涵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的中国电影伦理叙事采取了与社会思潮相调和的策略,以争取经济效益和艺术目标的双赢;新中国成立以后,伦理话语被革命话语所置换,电影叙事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影环境的改变使伦理叙事在自省中重获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是20世纪初年从西方传入的.其发展一直受到外国电影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更不是全盘移植,而是在自身期待视野中的变异与融合.通过对20世纪中国电影发展之外来影响源流踪迹的考察,可以发现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第四、五、六代导演对外来影响的接受与变异,并从中揭示出中国电影对外来影响源的接受中的变异的若干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电影同处东方文化语境,有着相似的民族化立场,但起源与发展路径存在重要差异。中国电影发展的独特性在于"文人深度参与"。鸳鸯蝴蝶派文人通过观影、评影、编剧等行为把文艺传统融入中国电影事业,既对中国早期电影叙事实行本土特色的现代改造,又对西方电影理论进入起到屏蔽作用,发展出中国特色的"影戏"理论。鸳鸯蝴蝶派文人还在中日电影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扩大了中国电影在亚洲电影圈的影响,也使得中国早期电影确立了珍贵的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8.
好莱坞类型电影市场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戏剧电影美学,而在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影响下的欧洲艺术电影创作中,故事性和戏剧性常常是被弱化或消解了的,这也导致其在市场上遭受冷遇、最终不得不向戏剧美学皈依的现状.好莱坞戏剧电影美学与中国历史悠久的戏剧理论通过市场的整合,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电影美学——“影戏观”.中国新生代贫困人生电影既蜕变于传统的“影戏观”,但是在市场的压力下又有策略性的背离,可名之为“新纪实影戏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类学电影的创作实践始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类学影片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影视人类学者的努力下,人类学影片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缩短了与西方影视人类学理念的距离,并结合本土情况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本文对中国人类学影片问世几十年来的创作做一简要的回顾,并对人类学影片的未来做一个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