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指的是当代大陆文学、当代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块。在50年代到70年代“全球化”的缓慢进程中 ,大陆文学居于“全球化”边缘却居于民族文学的中心 ,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全球化”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过渡地带 ,文学呈现了“全球化”语境下变动的特点 ,它们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三块空间 ,在世纪之交走向一体化 ,出现了构建“全球化”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讨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歌,或许是基于以时间向度构建文学史断代的惯常思维,即对"十年一代"的文学史分期和分界的某种确信;或许是对历史事件断裂与整合后同步切分文学的经典思路,显然也体现着某种整体文学观的研究实践.近年来在文学断代史表述和当代文学史的谱系研究中,"十七年"与"文革"文学被重新挖掘,1980年代文学正被"重返"与反思,"新世纪文学"被随时追踪跟进热点频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代文学研究经典化问题讨论的日益凸显,文学传统应如何面对历史与当下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文学传统当代重建的可能性入手,进而探寻学术研究史的知识谱系与问题结构,不仅是中西差异下对文学传统历史化问题的不同表述,也是文学传统当代性不确定状态的存在境况。  相似文献   

4.
正海外华文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视野,虽然理论向度与生存主体同当代文学具有根本区别,由于它分享了中国文学的意义向度和阐释方式,早期相关文学批评亦通常被当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支看待。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已经延续三十多年,与相对成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海外华文文学面临的若干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除了从文学整体思维方式入手探索当代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转型道路之外,更应该重视当代文学经验中的"文学性"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经验中"文学性"呈现出了娱乐化、消费化的趋势,具有"可生长性"的特征.解决文艺学研究的危机应该更加严肃地对待当代"文学性"问题的现实境遇,以强化文学理论把握现实文学经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文学历史的叙述困境 ,主要在进化论文学史观和叙事模式的排他性。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版 ,意味着作者在意识与“事实”的互动中找到了有效叙述当代文学的观点和方法 ,从而贡献了一本不只关于时间和知识 ,也切入到当代中国文学的特质、矛盾和复杂性 ,并在叙述立场和方法作出了回应的文学史。这是一种问题性研究的文学史 ,显示了作者把暧昧的、闪烁不定的当代时间之流 ,转换为可反思的知识空间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经典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在不断历史化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历史构造.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当代文学经典在流变过程中前后并不一致,这一问题一直包含着诸多超乎于文本之外的内容.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文化视野之下,文化研究的介入无疑会为当代文学的经典问题提供某些值得思考的角度.因此,从返观当代文学经典萌生与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现象的出发,文本的指认,"身份"的权力以及经典的再反思,共四个主要方面进行阐释,就成为一道重要的认知线索,并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经典话题提供种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延安文艺与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在描述本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时,惯于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称此前的文学为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称此后的为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的文学。尽管近年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论开始被接受,但在对具体文学运动,尤其是对世纪中叶文学思潮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仍习惯用传统提法。如将发生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延安文艺”、“解放区文学”认作现代文学(新民主主义文学),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认作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当然,“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从大的方面来说,不失为一种认识…  相似文献   

10.
谭梅 《江汉论坛》2014,(6):80-82
正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性别的维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有关文学与性别关系的研究,构成了当代学界一个广受瞩目的问题。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盛英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常彬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康正果的《女权主义与文学》、乔以钢的《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戴锦华的《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王绯的《空前之迹》等等学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新的文学史概念逐渐流行,学者多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与之相对,洪子诚则辨析“当代文学”这一旧有概念被构造与描述的过程,通过与“现代文学”的对照,关注40-50年代之交的文学转折,进而建立起独特的“当代文学”论述。这也为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甚至“文学”的概念,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香港纪实文学的发展风貌和特色与其地域的文化生态关系密切,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也使台港两地与大陆存在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因此台港文学经验必然形成对大陆文学的某种参照或互补.通过台港纪实文学发展概貌与特色的观照和比较,辨析纪实文学的现代审美品格、审美意义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的流变,由此为中国当代纪实文学理论研究的推进拓展,确立了新的空间向度.  相似文献   

13.
徐洪军 《天府新论》2018,(4):151-158
作家回忆录的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学现象,很多老作家发表、出版了一大批文学回忆录。但是,无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现场还是从30年来的文学史研究来看,作家回忆录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推进“当代文学历史化”、“重返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潮中,这一现象实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界定与范围;“进步”作家人生经历、创作生涯的回顾与总结;“问题”作家人生清白的证明与文学地位的回归;缺失的回忆录与八十年代的文学场;文学史料的保存与文学史实的辨证;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14.
198 5年 5月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提出了整合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观念“2 0世纪中国文学”,以后他们又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 5期以《论“2 0世纪中国文学”》为题发表文章 ,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主流话语”。从 5 0年代初到“文革”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附庸政治、实录式的研究居多。粉碎“四人帮”以后 ,当代文学史研究进入拨乱反正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但这时的当代文学史研究 ,陈陈相因者多 ,有创意的学术著作甚…  相似文献   

15.
目前当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当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已被广泛认可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提法,人们对它的理解可能是很不相同的。从文学分期的角度说,就有各种相异的划分方法,甚且,对是否应该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切割为现、当代,不少人一直持怀疑态度。从文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4):158-158
胡良桂撰著的《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一书于2011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运用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先进文化的历史缘起、理论渊源、发展轨迹与当代建构;阐释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功能、历史使命以及作家的责任担当;分析了当代文学精神的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民间文学是黎族惟一的文学.从 2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开始,黎族当代文学在没有书面文学传统基础可言的情境下,实现了自己历史的发轫及跨越性的发展.本文试就黎族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创作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当然要具备诸种条件.但某部著作的出版,亦往往成为一门新学科建立的标志.“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有“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文学史”这门学科.“文化大革命”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分家,而1980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当代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1979年起,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被介绍到了大陆,随后一些学者开始认真研究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台湾文学),台港澳文学又有独立出来研究的趋势.1991年,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主编的《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台湾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80年代后期起,人们在研究中又逐步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既不同于大陆文学,也不同于台港澳文学,应该专门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是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特殊性的一个基本认识。在我们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许多方面都有表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已经不再是历史上的那种自发、自由的文学,而是一种高度统一的体制化文学,  相似文献   

20.
从李文俊的福克纳译介实践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思想的启迪抑或艺术技巧的借鉴,深度翻译在当代中国文学生产过程中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翻译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应该成为当代文学史书写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