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水权的定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水权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全面分析了各个学派对水权的界定,并作了较详细的评述.作者认为水权作为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对水的权利,包括水物权和取水权两部分.水物权是物权性质的权利,包括资源水权和产品水权两类;取水权为准物权性质的权利,是资源水转化为产品水的前提.水权是以水物权和取水权为基础的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权利的总括.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黄河流域水权制度具有以下特点:水权有一定的法律体系作保障,而且非正式的法律体系充分发展,构成水权法律体系的主体;法律严禁水权买卖,尤其是严禁不经登记的私相买卖,但水权买卖的行为在事实上又长期存在;保证灌溉用水优先,而且详细规定用水顺序和分水原则、分水办法;享受水使用权和承担水民事责任相一致;对水利管理人员严加约束,违规者受罚。这些特点对今天的水权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水权具有准物权属性,是包含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在内的权利束体系。在诸多妨碍水权实现的制约因素中,体制改革的滞后及具体制度规定的阙如使得水权的实现处于制度困境之中。故应以观念的矫正为出发点,遵循资源化、多元化、权利化的立法理念进行水资源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建立水权制度的目的是促进水权交易,即定"源"以促"流",因而水权理论建构应遵循的原则是:凡不能或不宜流通的权利均不应纳入水权范畴。水权即取水权,是主体从国家所有的水资源中分离一定量之水并取得其所有权的权利。水权不应包括水资源所有权、水资源经营权、水所有权、水环境权。  相似文献   

5.
付廷臣 《南都学坛》2006,26(5):109-110
运用水权解决水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建立水权市场,水权的分散化是建立水权市场的基础,公有水权转让交易的仅是水资源的使用权,由此建立的水权制度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严峻的水问题。理论和实践证明水权具有多维性、具体性,由此决定水权具有可交易性,不仅公有水资源的使用权可以转让,公有水资源的所有权也可以转让。  相似文献   

6.
水权概念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权一词源于西方,是水资源使用权的简称,我国法律中没有水权一词。学者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尤以水权包括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为代表。所有权不同于产权,水资源不同于水。水权的权能包括使用、收益,对部分水资源的占有以及对水的处分,但不是对水资源的处分。所以水权是对水资源使用并收益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水权--连接多门法律的纽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水权而致水权的民事制度,由水权的民事制度而需要水权的管理制度,再致水权的保护制度,形成整个水法.就其成分而言,绝大部分为行政法律规范,伴有环境法的规范、能源法的规范和刑法规范等.  相似文献   

8.
完善我国农村水权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我国对于水权理论的探讨逐步深入,但对农村相关水权法律制度的重视不够.本文提出农村水权法律问题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农村水权的权属和市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面临着水危机,水权交易等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树立政府与市场共生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公平与效率理念来构建我国水权交易制度,培育水权市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首例水权交易案——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引致新的法律问题,对中国水权交易制度的构建起到新的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众多,需水量大,在淡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成为至关重要的理念。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和制定制度并构建节水机制,进而达到全社会形成节水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水权转让法律制度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首先对水权进行了概述,然后指出我国建立水权转让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最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我国水权转让法律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权交易与水市场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权交易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存在着水权不明晰、取水权的配置质量较低、缺乏正式水权交易市场、部门分割的水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因此,明晰界定水权,建立健全水权交易的市场体系和组织机构,并形成有效的监管制度,是水权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美国水权交易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权交易是实现水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方式.美国水权交易形式多样,包括水权转换、水银行租赁、干旱年份特权、优先权放弃协议、用水置换、临时性再分配、退水买卖、捆绑式买卖等.水权交易对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具有负面影响,美国学者对其看法不一.为了减少和避免水权交易的外部性,美国许多州对水权交易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制度,政府部门从环境影响、对其他水权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水权交易进行严格审查.  相似文献   

14.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用水需求增长之间的供需矛盾凸显,急需合理利用黄河流域水资源,加强水权交易。从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水权交易的实践样态和发展模式看,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存在水权法律性质定位、利益协调、交易要素和交易体制机制等诸多现实困境,导致水权市场建设与运行环境不平衡,因此需要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完善保障制度体系,加强水权市场交易运行机制建设,使得黄河流域水权供求场景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协调,提高水权交易的运行效率,以期有助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权转让实践可以归纳为区域水权转让、行业水权转让、农户水权转让三种模式。每种模式都不能简单归纳为某种权利转让。这三种模式的水权转让关系表明:水权转让本质上具有功能复合性以及权利和权能复合性。水权转让法律制度建构必须基于这些典型复合性,并要切合本土情况与时俱进,同时要坚持水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力避其被资本以“交易”之名所俘获。  相似文献   

16.
“虚拟经济”在中国经济学界已经是人们广为接受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与实体经济相对的以金融证券市场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开始滋生并渐趋发达。然而,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考察,中国虚拟经济既往的制度(包括法律制度)供给模式是“以国家主义为中心、以行政控制为主导的强制性供给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今后中国虚拟经济的制度供给,必须向“多元、开放和法治的制度供给模式”移转。而实现这种移转的关键,在于如何削弱目前政府对虚拟经济的过度控制与干预,弱化政策的功能,建立真正符合市场自身逻辑的法律制度,并实现市场治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
水权的涵义和性质是近年来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学者对水权的内涵和性质都没有统一的看法,文章通过对水权内涵的界定,认为水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水资源法律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水权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轨迹和特色。内容包括:一是从制度需求角度分析了供销社从合作制——集体所有制——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制的历史变迁,认为这种变迁有其客观性和需求基础;二是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分析了供销社在改革开放以后制度供给的滞后和非均衡,认为这种制度非均衡制约着供销社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改革的成效;三是论述了制度创新主体转换中供销社制度创新的特色,认为主体转换的过程使供销社制度变迁呈现渐进式和多种模式的并存,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最后,供销社制度变迁的方式为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从总体上看,这种制度变迁的方式有助于制度变迁的良性演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处在履行加入WTO承诺的过渡期,与中国政府履行WTO承诺同时而来的是其效应,在所有效应中,制度变革效应最值得关注.对于WTO之制度变革效应,可以借助新制度经济学某些范畴来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WTO规制作用下的中国制度之初始状态,不同于新制度经济学一度关注的一般市场经济,作为转型经济,中国的经济制度不仅处于某种非均衡状态,而且处在非稳定状态,带有明显的非稳定非均衡特点.履行WTO承诺首先可视为一种强制性制度供给冲击,它在消除原有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同时,将通过制度供求互动机制导致新的非均衡,而正是这种非均衡的交替过渡,将加速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制度转型的加速与履行WTO承诺的三个效应直接联系在一起,三个效应分别为直接变革效应、变革扩散效应和变革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20.
河西内陆河灌溉农业由来已久,其灌溉农业的发展的历史,也是水权制度变迁的历史。综观河西内陆河流域历史水权制度,主要是以国家正式制度为主导,附之以乡规民约。在水资源使用权方面,基本以先占原则、工役补偿原则、有限渠岸原则来取水;在水资源所有权方面,全部水资源为公有,不存在水的私有;整个水权制度变迁的过程体现出以“均水”为终极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长、水资源日益减少,这种以“均水”为目的水权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打破历史形成的以“均水”为目的水权制度,构建以效率为先的可交易水权制度是水权制度变迁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