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安徽文学》发表了江流同志的中篇小说《还魂草》以后,在文艺界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一种评论是反对和批判的,一种评论是肯定和赞扬的。批判的同志们认为:《还魂草》掩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模糊了社会的面貌;《还魂草》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杨丽鹃的生活理想是卑傲的,不值得礼赞和歌颂的;《还魂草》有着人性论的错误倾向。赞扬《还魂草》的同志们却认为:《还魂草》的主题“富有积极意义”,它“揭示了新旧社会的本质不同”,“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为了正确地判断《还魂草》的思想倾向是好是坏以及对它的各种评价孰是孰非,我们遵循着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特地到江流同志曾经采访过并以之作为《还魂草》创作背景的歙县桂林和绩溪高村等原血吸虫病区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文艺作品如果以某一地区为背景,并不就是这一地区现实生活的翻版,但却必须是这一地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首先就要  相似文献   

3.
许娇娜 《江淮论坛》2006,(1):164-170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一方面,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过程是审美再创造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建构了作品的意义体系,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第二,其评点又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方式,强化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通过影响其他读者对《水浒传》的接受间接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种重视在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寒冬夜行人》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读者从文本之外走到了文本之内成为作品的中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二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构成文章的叙述线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逐一分析,以期说明《寒冬夜行人》中的读者形象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品着重从接受美学的文本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角度,探析了《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从读者的视角欣赏作品、发掘新意,并感悟《格列佛游记》的成功奥秘:正是由于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吸引无数读者的不断"填充",以及作品对读者期待视野的符合和超越,直至达到完美的视野融合。这是《格列佛游记》能一直赢得读者爱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根据新批评的原则,笔者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个三位一体之中,作者是作品存在的前提;作品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而读者则是作品最后的评判者和创造者。一部作品一旦得以完成,它就中断了和作者的关系而开始了和读者的关系,自成一个独立的世界。在作品和读者这一对最后的、推一的永恒关系中,读者对作品的任何赋予只要能和作品相契合,便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具有再创造的价值。因此我们的研究只以英国古典小说《呼啸山庄》为推一对象。在具体分析之前,必须指出两点: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个诗人;该书处于西欧小说发展的主流之…  相似文献   

7.
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作品《旅程》在诗歌意义流淌的各个阶段从各个方面表现出异质化文化观,能够在同质化文化模式读者的阅读认知过程中对其造成影响,实际形成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力.《旅程》是斯奈德诗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后现代文化的一种可能向度.  相似文献   

8.
萧统在陶渊明传播史上至关重要。他撰写《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编辑《陶渊明集》,在《文选》中收录陶渊明作品,这些都是传播陶渊明其人其作的重要手段。萧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挖掘出他被前人所忽略的独特品质和文学成就,为同代及后世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陶渊明,也为六朝以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传播开拓了新视野和新思路。萧统是第一位搜集和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有开山之功。《文选》收录陶渊明作品,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意境产生于创作过程还是产生于对作品的审美过程?抑或两个过程都包括?”这是《意境之限界》(载《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3期,以下均称《限界》)一文所提出的问题。该文的回答是:“意境产生于作品与读者的审美关系中”,“是读者对艺术作品审美关系的产物”,“是读者对作品的体味评价”。这种把意境与创作主体一刀切开,把诗人排斥于意境创造之外的论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创作主体的介  相似文献   

10.
贾博雅 《兰州学刊》2012,(9):198-201
《拍卖第49批》是一部杰出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曾经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并被公认为是托马斯.品钦的代表作。小说中设置了一个接一个的谜团,留给读者很多悬念,充满了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特点。文章作者将从语言、人物、主题、情节四个方面探讨《拍卖第49批》中的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一艺术鉴赏是艺术联系社会,参与社会合力的环节。艺术家的积极创造总是包含一定的社会目的的,艺术家从事创作不是为了藏之名山,而是为了传世,影响人的精神、改良人的精神,进而推动人的生活实践。因此,艺术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读者和观众的鉴赏,实现艺术对人的精神的掌握;因而一部作品拥有的读者、观众的数量便是检验衡量该作品价值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标志。因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对艺术鉴赏给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用了相当的篇幅说明这个问题。在艺术鉴赏者队伍中,少数成员因优越的个人条件、高超的鉴赏水平及对艺术审美因素的敏感而脱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在 《琵琶记》 研究中, 蔡伯喈一直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但争议之所以引起, 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看, 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高则诚对原有故事的人物原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试图透过作者与读者相互关系的角度, 从作品改造的核心部分——— “三不从” 关目入手, 来分析和开掘 《琵琶记》 中蔡伯喈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一位杰出的讽刺作家,其作品对后世的讽刺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最早在清朝末年被引入中国,并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而它的中译本中产生影响最大的还是林纾的译本,名为《海外轩渠录》。目前,中国对斯威夫特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很多,但它们多是停留在将其与中国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进行单一比较的层面上;本文试图将其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几位主将的影响结合在一起,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于一体,从宏观角度探求斯威夫特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省六十年代兴起的一批作家中,黄春明是比较有成绩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在台湾省内赢得较多的读者,而且在日本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黄春明是台湾宜兰人,1989年出生。他在屏东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当过教师,后来在电视台和广告公司任职,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他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作品,最初向《台湾文艺》投稿,后来一直以1966年创刊由尉天騘主编的《文学季刊》为主要阵地,致力于短篇和中篇小说的写作,先后出版了《儿子的大玩偶》(1969)、《莎哟娜啦·再见》(1974)、《锣》(1974)、《小寡妇》(1975)等小说集。其中《莎哟娜啦·再见》一书,在三年多时间里,已经出了十二版,可见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中反映妓女生活的作品,痛诉了封建社会中妓女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她们的深切同情。蒲松龄不仅在许多作品中揭露了妓院鸨母和纨袴贵介对妓女的奴役和蹂躏,尤其在《巩仙》,《辛十四娘》等作品中,猛烈抨击了大地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在维系蓄妓卖淫制度方面的种种罪行,触及到了问题的要害。《聊斋志异》中,凌辱妓女的没有一个是贫寒书生和普通百姓,全是那些丑恶污浊的富商、公子、王公甚至皇  相似文献   

16.
李耿晖  朱鑫 《天府新论》2006,(2):148-150
菲律宾华文女作家小华的《龙子》和林励志的作品《情债》是菲律宾华文作品中有一定声誉的两部小说,曾入选张香华主编的《菲华女作家卷—茉莉花串》,在东南亚拥有很多读者。不过两部似乎是差别很大的小说。前者的题材是讲述菲律宾一户华人家庭的父子关系;后者则是回到了上世纪三  相似文献   

17.
借助全知的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詹姆斯·法雷尔在其短篇小说《春夜》中塑造了一个反映美国生活方式的环境.对法雷尔来说,表现这样一个环境是为了关注人们怎样认识生命意义.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讨论法雷尔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城市环境、环境对人物有何影响以及是如何在作品中关注城市自然主义主题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郑亮  王聪聪 《江汉论坛》2013,(2):130-134
李娟的散文构筑了一个新疆的原生态边远世界。李娟的作品从《九篇雪》到《阿勒泰的角落》再到《我的阿勒泰》,给我们带来的就是阿勒泰意象的塑造。她从自己的点滴生活中写活了阿勒泰,并把这一意象推向了外面的世界。一个新的阿勒泰被一个单纯的女子慧眼所发现,这个阿勒泰的意象是属于李娟的。在她的文字中人与自然和空间及其他生命平等地并列在一起。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阅读《我的阿勒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充满绿色和诗意的清新美好的自然,让粗犷的阿勒泰充满了生态田园色彩,建立起一种女性文化特色;但文本隐含着变化所带给阿勒泰的生态危机足以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西作家,写了很多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有人称之为山药蛋派。其实被称为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也并非一种风格。既有它们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最近,重读了收集在《宋老大进城》这一集子里的小说,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宋老大进城》(一九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西戎同志的短篇小说选集。其中所收的二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两篇以外,都是五三年到六三年间写出的作品。从一九五三到一九六三年,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大事。这部小说集概括地描写了一些大事在农村的反映,表现了农民所走过的曲曲折折的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70年代,老舍小说《离婚》在精英界和大众读者中双双受冷落,这种状况主要受到审美标准和时代主流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在精英界依然未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捧。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审美标准的不一致:精英界秉持的是"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标准,而大众读者却以"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肯定《离婚》的价值,并赋予小说以新的意义。《离婚》在当代并未获得完全的肯定,它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精英界和大众读者都"需要"的作品,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地位。这需要精英界跳出固有的批评思维,重新思考何为"好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